【虛度年華.三三】沙特︰存在,虛無,《嘔吐》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4-24

1938年,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33歲。

還有一年,二次大戰就要爆發。就在戰爭發生前十年,沙特在氣象台裡服兵役,一年多後兵役期滿,他卻棄武從文,有軍官不當,反而轉到中學去教哲學。就在歐洲淹沒在戰爭一觸即發陰影下的那幾年,沙特在課餘時繼續埋首哲學論文與小說創作。期間,他到柏林進修現象學,幾年後他對現象學有了一定把握,可惜還不夠,這似乎還未足以解釋存在這回事。戰爭的烏雲更近了,刀劍無情,在強權之下,人的存在是甚麼?人的價值又是甚麼?

這是個令人作嘔的世界,羅岡丹這樣想,沙特也這樣想。羅岡丹的日記,其實就是沙特的思考紀錄。那是沙特在三十三歲時發表的《嘔吐》(La Nausée),據說小說在出版之前,沙特雖已數易其稿,卻仍然未獲出版社青睞;後來有出版社願意接受這部小說,沙特也接受建議放棄原有書名,並以《嘔吐》為其命名。從此,《嘔吐》成為沙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而男主人公羅岡丹對存在的思考,亦為沙特的存在主義奠下了雛型,影響後來不知多少文學家、哲學家。

跟沙特一樣,羅岡丹也在尋找存在的意義。因為失戀幾近崩潰,羅岡丹為了治療情傷,獨自出發去旅行;好不容易在海邊安頓了下來,憂鬱的感覺卻像岸邊的海浪一下比一下強烈地襲來。心愛的女人離開了他,身邊再也沒有值得花心思、花時間對待的人,其他人呢?不是唯利是圖、就是冷酷無情,多像他置身的這個國家、這片大陸,在一次大戰之後,人們到底學會了甚麼呢?怎麼好像一點進步都沒有?身邊一切還是這樣令人失望,身邊一切都是虛無。

沙特的存在主義,「存在先於本質」幾乎是其哲學思想的核心。對沙特來說,「存在」是先天的、固有的,而「本質」則是後天的、可以轉變的。我們可以透過「選擇」來改變「本質」,例如我選擇去酒樓而不去快餐店吃早餐,那麼其後我遇到的人、經歷的事,自然而然會圍繞酒樓發生,簡言之,我的選擇決定了我是甚麼樣的人、過得如何——我的選擇決定了我的本質。

這個世界並不自由,無論走到哪裡,羅岡丹依然被困在令人作嘔的人事物之中,那些都是甚麼?「他們在半睡半醒的麻木狀態中熬日子,由於急躁而倉促結婚,又莫名其妙地生了孩子。他們在咖啡館、婚禮和葬禮上與別人相遇。有時他們被捲入漩渦,奮力掙扎,但不明白發生了甚麼。他們周圍發生的一切,從開始到結束,都在他們視眼之外。」羅岡丹在他的「日記」中繼續寫︰「他們的智慧勸戒你盡量不要出聲,盡量少生活,讓你自己被人遺忘。他們講的最好的故事,就是冒失鬼和怪人如何受到懲罰。對,事情就是這樣,誰也不會說相反的話。」社會規範、道德、權力、制度、傳統、習俗乃至整個社會的結構,之所以這麼牢不可破,因為不少人都選擇了去遵循這些既定的玩法,說穿了,就是我們都願意被剝削自由,被這些無形的力量奴役自己。我們口講自由,卻原來並不需要自由,任由自由被奪走,對自己的偽善,簡直令人作嘔。

《嘔吐》雖然是沙特早期發表的小說,但沙特作為哲學家而存在的本質,卻可謂自《嘔吐》開始。1964年,沙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但他卻選擇貫徹他的信仰,拒絕被一切制度、權力以至傳統所奴役。沙特拒絕出席頒獎禮,他選擇了人之為人的真正自由。「歸根到底,我始終忠實於一樣東西,就是忠實於《嘔吐》……這是我寫的最好的一本書。」《嘔吐》不只是一部小說創作,它更是沙特活生生的存在實踐。

1938年,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33歲,距離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尚有26年。

延伸閱讀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