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度年華.三三】福克納︰我不是廢青

三三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6-05

1930年,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33歲。


李滄東導演的《燒失樂園》早前曾一度引起熱議,相較村上春樹的原著《燒倉房》,李滄東更為男主角鍾秀補上了另一線索——《燒馬棚》(Barn Burning)。在福克納多個短篇小說之中,《燒馬棚》可算是相當出色的一個,小說中脾氣暴躁的父親阿伯納(Abner Snopes),習慣以燒馬棚的方式解決一切衝突,兒子沙多里斯(Sartoris Snopes)一次又一次看在眼裡,終於無法忍受父親的暴戾,阿伯納與沙多里斯之間的衝突,在電影中變成了鍾秀與父親的角力。再一次,福克納用文學表現了人性。


身為現代主義及意識流大師,不少人都覺得福克納的作品晦澀難解。擅長創作短篇小說,他可以用幾個字組成一個故事,像「我媽是一條魚」(My mother is a fish)便是一個章節;他又可以將大家認識或不認識的字詞拼湊在一起,組合出層次豐富的意思來。在代表作《押沙龍,押沙龍!》中,一個由1,288個英文詞語組合而成的句子,便曾一度為福克納打入健力士世界紀錄。


有人覺得福克納難以理解,也有人從他身上得到靈感。「讀了福克納之後,我感到如夢初醒,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地胡說八道,原來農村裡發生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寫成小說。他的約克納帕塔法縣(Yoknapatawpha)尤其讓我明白了,一個作家,不但可以虛構人物,虛構故事,而且可以虛構地理。於是我就把他的書扔到了一邊,拿起筆來寫自己的小說了。」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鼓舞了莫言揮動「高密東北鄉」的旗幟,將那裡的土地河流、地痞流氓、英雄好漢統統寫進小說之中。就這樣,莫言緊隨福克納,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福克納能夠成為美國「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甚至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對不少美國同鄉來說,無不大跌眼鏡。在富裕家庭出生的福克納,自小醉心文學,因為一心成為詩人,高中時已主動提出退學,憑父蔭、靠父幹,福克納在家閒著沒事就讀書寫詩,他看自己是文青,但在別人眼中,他卻是徹頭徹尾的廢青。有時候,親友為他找來了工作,他卻懶得認真去做,往往「炒魷」收場,住在牛津鎮的鄰居及親友都無法理解他的所作所為,無心工作、創作又不見起色,一事無成的福克納,大家都以他為恥。


直至他開展其「約克納帕塔法」系列小說,福克納在創作上的才華與能力方開始為人所認同;系列當中,又以《喧嘩與騷動》(The Sound and the Fury)至為成熟,堪稱福克納的成名之作。這一部連莫言都推介的作品,講述美國南方破落戶康普生家族的生活,亂倫、殘障、奴隸、絕望、虛無……種種難堪的現實與美國的現代發展雙線並行。康普生家族的衰落正好反映南北戰爭後的改革與轉變,黑人奴隸制度漸漸瓦解,身為望族之後的福克納感慨萬千,在書中借用三名兒子的獨白來交代故事,意識流手法運用之熟練與恰到好處,更令他躋身美國意識流文學代表之列。


而在一眾角色之中,小兒子班吉(Benjy)的意識流描寫更是出色。福克納將班吉設定成一個白痴,三十三歲的人卻只得三歲小孩子的智能。但亦因此,班吉的意識流更不受一般邏輯所限制,令福克納得以跳脫出傳統小說的敍事與寫作模式,勇於創新與實驗的取態,竟然為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如果說班吉讓福克納初嘗成功滋味,那麼福克納的真正成功,便隨著《我彌留之際》(As I Lay Dying)的出版於1930年來到。書中的本德侖家族(Bundren family)同樣住在虛構的南方約克納帕塔法縣,但跟《喧嘩與騷動》不同,本德侖一家乃來自低下階層的務農人士。福克納沿用意識流手法之餘,更加入了大量南方方言與俚語,例如會用「durn」代替「darn」(該死的),又例如「Dewey Dell a-taking good keer of her」一句,南方語言中有時會省略「r」音,因此「a」是「are」的近音,「keer」也是「care」在南方的發音,而「a」用在第三人稱後面,更不是符合語法的表現,福克納故意為之,突顯了他對自己作為南方文學家的意識,畢竟南邊的密西西比州一直是福克納成長的地方,即使33歲時因結婚搬離祖家,福克納至逝世前一直居住的「Rowan Oak」,離祖家也不過一段距離而已。


雖然在嘗試成為詩人的那段日子,福克納拜父蔭所賜不愁生活,但生於南北戰爭後的密西西比州,傳統制度與父權社會的沒落,不但鼓勵福克納以另一角度思考傳統,揭開南方世界勇敢、正直、自由的糖衣,他更見到奴隸制腐敗、不人道的一面,以至在《喧嘩與騷動》及《我彌留之際》之中,一方面讓黑人奴隸說話、一方面又提升女性在故事中的形象與影響力;而在《燒馬棚》之中,福克納更以父子的衝突來表示對傳統社會的不滿,比之李滄東的《燒失樂園》,福克納的文字更加直接有力,以致八十年後的今天,依然有被改編的價值。


1930年,威廉.福克納,33歲,距離他奪得諾貝爾文學獎,尚有19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