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滋味在小菜:「五味雜陳」徵文比賽中學組評審紀錄

其他 | by  黃柏熹 | 2019-02-12

再微小的事物,都可藉由文學書寫開展其潛藏的力量,並與生活接連。又如年輕的寫作者,也有他們的視角。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以「五味雜陳」為年度主題,除了公開組徵文比賽,亦第一次舉辦以中學生為對象的徵文比賽。參加者須為本港 2017/18年度全日制之中一至中六在學學生,以「小菜一碟」為題,創作不少於八百字的散文作品。

是次比賽共徵得三百多篇作品,可見中學生的創作力量著實不少。評審過程中,作品先經第一輪初審,然後由郭詩詠博士、作家何福仁、唐睿博士擔任評審,經商議後在十七篇複選作品中決定冠、亞、季軍及優異獎三名。結果由趙婉兒〈小菜一碟〉獲冠軍,林詩敖〈母親們的小菜〉獲亞軍,謝希霖〈小菜一碟〉獲季軍,優異獎則由譚雅詩〈守候〉、林苑炫〈難過的菜式〉、陳澤浩〈小菜一碟〉獲得(排名不分先後)。以下為評審討論過程之紀錄。


何:何福仁
唐:唐睿
郭:郭詩詠


評審準則:如何與眾不同?

唐:我的評審準則在閱讀參賽作品時不斷轉變。最初把它當成一篇普通的文章去讀,首先看其文字、結構、情感與描寫功力等基本功。看了一段時間,發現很多作品的主題都是通過菜式連繫對一個人的懷念,便希望除了基本功,作品可以在菜式或人物上有所創新。更甚希望看到能突破上述主題的思維模式的作品、與眾不同的作品,要求會愈來愈高。

郭:謝謝負責初審的同事,到手的參賽作品質素非常高。我的評審準則也在閱讀時不斷轉變,綜合而言有幾點:第一是作品的文字,文字出色於散文來說非常重要;第二是個性,參賽作品裡出現很多主題相似的文章,例如苦瓜和肉餅,好的文章要在相同中突顯自己的不同,如觀察角度,從中得到的感想、道理等;第三是技法,很多作品都寫到回憶、人物與料理過程,安排、鋪陳這些情節的技巧,也是準則之一。
評審過程中,我想到一個關於扣題的問題。最初,我對「小菜」的理解是大排檔裡的小炒,但讀下去發現一些來自北方,或屬台灣背景的同學,他們對「小菜」的理解與廣東人不同,譬如是「清粥小菜」裡的小菜,我都會接受。又有作品以幽默的角度闡釋「小菜」,意指小事一樁。問題是,如果作品寫了一碟大菜,到底應否接受呢?

何:以中學生來說,作品的文字非常好。我甚至懷疑大學生能否做到。主題是「小菜一碟」,作者對於菜式的理解亦非常細緻,著實不簡單。但我也有郭詩詠剛才提到的問題,譬如寫陳皮鴨,這其實是主菜來的。評審準則而言,我認為文字和內容不能有挑剔的地方,也因為是命題作文,主題上便有所限制。最後是創意,每一篇都寫外婆、外公,其實是一種套式,所以不同的、有情味的作品會使我眼前一亮。


冠軍:趙婉兒〈小菜一碟〉 (聖公會聖馬利亞堂莫慶堯中學)

何:這一篇我認為是冠軍,不知道各位是否同意。作品的確是小菜一碟,但放諸於一個具體、有地方特色的場景——潮州。很少參賽作品的場景可以這麼宏大,多數是廚房,有外婆、外公在場。這篇作品有細節,也有插曲,同時亦扣題,著實不錯。還有一股鄉土情味,同時亦包含香港特色。

郭:同意。在經營地方特色方面,這篇作品除了寫到潮州,也有盂蘭節,我同意何老師剛才提到,裡面有跟廚房不同的場景。在作品裡穿插地出現的廣東話亦恰到好處,非常自然。描寫食物方面,因為我在晚上讀這篇作品,讀後感到餓了(笑),所以於我而言是吸引的。而且,作者把食物放諸一個重要的位置,又不失與其他部分的平衡。

唐:我也喜歡這一篇。綜觀參賽作品,我會想除了通過寫食物表達對人的懷念,「食物」還可以連繫什麼?觀乎外國一些成熟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宏觀的文化視野、世界觀,所以在參賽作品裡我也希望可以看到類似的文章。但我發現並沒有很多,可以因為是中學生的緣故。

而這一篇確實做到。我認為作者不只是透過讀書蒐集資料,可能他真的住在九龍城,才可以細膩的寫及街坊在盂蘭節時對食物的態度。再者,因為我也有一半的潮州血統,讀起來有親切感。(笑)

何:但也有可以批評的地方,有時候它形容過甚了。譬如寫到「彷是嚥下數代人的記憶,又像是在品味餘下的人生」,這裡很厲害,去到很遠……

郭:可能大學生也寫不到這樣的句子。

唐:普遍來說,學生在收筆的時候都會忍不住要說道理,主題句嘛。


亞軍:林詩敖〈母親們的小菜〉 (循道中學)

何:這一篇非常好,不是冠軍也是第二了。作品以虛寫入文,其他作品都具體地寫及菜式,但它沒有指明,卻又真的是「小菜」,因為是小朋友吃不完才給母親吃的菜餘。正正因為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菜餘,才可以虛寫。作品寫得含蓄、節制、不濫情。讀的時候要看到末段才明白,因為並沒有指明菜式是什麼,這樣的寫法難度高。

郭:我不反對,最初自己選的時候也有選它。

唐:作品的描寫非常細膩,亦成熟。當初對這篇作品有點猶疑,其他參賽者可能知道要寫具體的一種菜式,這篇作品卻沒有指明,亦不停變化,多少有點「打茅波」。但它又打得精彩,因而有點猶疑,端看評審的準則從寬抑或從嚴。如果是冠軍的話可能有點爭議,但入選三甲是合理的。

何:我也認同可以入選三甲。作品的確無法把菜式寫出來,小朋友喜歡吃的東西每天都不一樣。與其他作品比較便顯得不同,亦有趣。


季軍:謝希霖〈小菜一碟〉 (聖保羅男女中學)

郭:參賽作品裡,這一篇算是特別。它的重點是兩姊妹……(何:兩姊弟吧?)是嗎?總之有兩個角色吧,它沒有說明這個「我」是妹妹還是弟弟。兩個人中,一個讀書比較厲害,一個煮飯比較厲害。設題方面,裡頭的「小菜」真的是小菜,透過菜式講述其之於人的不同意義,譬如對姊姊來說煮飯是容易的,對「我」而言則相反。

何:為人就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作品運用了交叉剪接的技巧,在相對短的篇幅裡,用得適宜。數學佔了裡頭的一小部分,很自然想到理性與感性的對比,而弟弟——我讀的時候認為是弟弟——說話的時候粗鄙、直接,合乎角色。冠軍而言,這一篇略嫌有點單薄,但亦算完整。中學生能夠如此思考,已算與眾不同。


優異獎:譚雅詩〈守候〉 (聖馬可中學)

何:這篇讀來完整,篇幅很短,好像一篇小說。讀參賽作品時,發現很多篇都多少有點相似,然而這一篇很特別,餘音裊裊,就像現代小說一樣,不用解釋。我讀到最後的時候非常有感覺。

唐:這篇讀來像黃仁逵《放風》裡的短文,有個鏡頭慢慢伸延開去。

何:存在很多想像空間,但亦有些少線索。


優異獎:林苑炫〈難過的菜式〉 (旅港開平商會中學)

何:這篇我有選入,但不會給它冠軍。作品寫得四平八穩,讀到第三段已經知道後來的情節。它的剪接也有問題,最後突然回到爸爸媽媽看連續劇的場景,有點突兀。

郭:我也有選。雖然它也是用套路來寫,但相較於其他作品,它的處理有些少的新意,但放諸於更好的作品上,又不是太有新意。意思是,它在套路裡面算是處理得適宜。其實它的篇幅不用那麼長。

何:對,最後三段其實可以刪掉。


優異獎:陳澤浩〈小菜一碟〉 (保良局羅傑承(一九八三)中學)

郭:這篇與〈守候〉有點相似,題材上涉及老人、蒸水蛋、死亡等元素,但沒有〈守候〉那麼凝煉,沒有很多的計算,而是更自然的,兩者各有好處。

唐:我的評價也是像《放風》裡的短文。

郭:但它以第三人稱書寫,如果放諸正格散文的規格,便需要再想想。

何:我認為這篇單薄了一點。蒸水蛋本來很平淡,但蒸水蛋可以配搭不同東西。作品尾段寫到用美國蛋還是澳洲蛋,其實不可能只想到蛋的問題。我想作者可能不太懂煮,蒸水蛋也可以配搭豬肉、蔥等東西(唐:蝦米。)……只想到蛋的問題就略嫌有點單薄。



其他作品評語

除了各篇得獎作品,三位評審亦在討論的過程中提到其他參賽作品,以下將加以紀錄,予參賽者及有興趣人士參考。


朱桂儀 〈(無題)〉 (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

唐:這篇作品的文字粗糙,但當中有爆炸力,與其他參賽者較為規矩的文字不同。文字不是它的強項,它的強項在於情節起伏而有結構,在云云參賽作品裡較為罕有。

何:文字不好,就如唐睿剛才所言。其次是,裡面寫到食店只有一種菜式,這是否能夠說服我們呢?

郭:這篇的篇幅較它需要的長,其實可以寫短一點。作品寫到一個故事,但若這個故事是一個傳奇的話,則多少有點假,無法打動讀者。


李惠嘉〈回憶的味道〉 (聖馬可中學)

郭:這篇的文字不錯,但問題在於格套,新意不大。另一個問題是,文章用到的食物「醬油雞」到底屬於大菜還是小菜呢?

何: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頭重尾輕,末段忽然就寫到結婚了。

郭:這是一個套路來的。

唐:對,即是母女之間的輪迴。


廖詠勤〈配角的舞臺〉 (中華基金中學)

唐:作品的視點由觀察別人煮食出發,非常有趣。但跟其他作品比較起來,文字就不算上乘。

何:結局上,本來文章鋪墊得好像想要當廚師,但最後卻說「其實也沒有誰最重要,也沒有誰最卑微」,感覺有點前後不一,無法說服讀者。

郭:情感方面不一致。他想要當廚師,但暫時做不到,唯有形容「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好像一種自我安慰。


文定輝〈小蔥拌豆腐〉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何:眾多參賽作品裡,文字最好的就是這篇,不像中學生的文筆,甚至大學生也寫不出來。但內容上有問題,文章提到的「南方」在形容上較空泛,後來才想到是香港。語境上真的不像香港。

郭:文章裡面的「香港」不太清楚。我同意何老師說它的文字很好,但挑剔的地方在情節上的問題,文末出現的「道理」有點太急。



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延展)

延展日期: 2 月 1 日 - 2 月 17 日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藝廊 石峽尾白田街30號

開放時間:早上 10 時 - 晚上 10 時

導覽場次及資訊:

逢周六日 下午 2 丶 4 丶 6 時設有公眾導賞團

學校/團體導賞團可安排於任何時段,歡迎查詢預約。

查詢電話:2333 6967(嚴小姐)

電郵:hk.literature.season@gmail.com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