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必說教,不要堆砌︰「字立門戶」徵文比賽中學組評審紀錄

如是我聞 | by  黃柏熹 | 2019-07-03

家庭是成長中無可避免的部份,從成長到自立,都得經歷過家庭的境況,及至與家人的互動,當中可能是悲喜交集的。有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個家境自是一些故事,也在少年身上留下痕跡。第五屆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以「家境」為主題舉辦中學組徵文比賽,以散文為文體,藉創作安放處身家境的感情和狀況,從中窺探與書寫自身。

徵文比賽共徵得200多篇作品,並邀得作家淮遠、謝傲霜及袁兆昌擔任評審,經初審及評審審議後,比賽由陳宇豪同學的〈家境〉獲冠軍,林雨杭同學的〈缺席的報紙〉獲亞軍,余欣衡同學的〈鯨魚胃裡〉獲季軍,優異獎則由關鎧敏同學的〈家境〉、張葶同學的〈家境〉及陳諾諺同學的〈身家〉獲得。以下為評審討論過程之紀錄,以供參考。

淮:淮遠先生
謝:謝傲霜小姐
袁:袁兆昌先生

評審準則
謝:大家不如先談一談在評審過程中,自己以怎樣的準則來選擇得獎作品吧。

淮:綜合參賽作品的內容,我發現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很多作品都由相架、相框開始描述,以「看見家人的照片」為開場白;另一種常見的題材,是自比籠中鳥;第三種則是「開門見家」,打開大門,然後一直數進去。我想,任何形式的創作都需要獨創性,沒有獨創性的作品我會先拿走。其次是真實,對我來說,散文與小說的唯一分別,就是前者是真實的,當你寫的時候不夠真摯,技巧再好的沒有意思。最後我才會看作品的文字技巧。

謝:我考慮的時候也跟你差不多。首先要真實,有很多可能是學校老師要求的作文,內容略為牽強,不合邏輯;而且,由於是杜撰的,很多細節就寫不出來。第二,是主題跟表達的方法是否有別於人。第三是文字,個人而言我比較喜歡意象較多的散文,所以我也會考慮意象的強度。

淮:文字的部分我想補充一點,除了文筆好,也需要具自己的風格,而非別人的文字。我在不少作品裡頭都看見其他人的影子。還有篇幅過長的問題,這是比賽常見的,硬要寫夠要求的字數,令作品有堆砌、重疊的感覺。另外,有些作品的文字雖好,但予人造作的感覺,詩的話,造作而可愛是可以接受的,但散文就容不下了。

袁:我自己很怕結構太過完整的文章,譬如由家出發最後由家結束,或者當說到「家」就必須帶出某些價值觀。家的主題其實可以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可以寫及國家、宇宙,無限放大,但我很怕最後走回頭的。另外,我也會想我們是在選散文還是故事?我個人喜歡散文裡描寫一些故事,但參賽作品裡,有些則像小說多於散文。語言上,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筆跡像學校的作文,但也有用心經營文字的。

冠軍:陳宇豪〈家境〉(文理書院[九龍])
謝:這篇寫的東西都很微細,讀後有餘韻。

淮:它的特別之處在於,通常寫家都會由大廳、房間開始,但這篇的描述首先聚焦於洗手間,然後並非擴張到睡房或是客廳,而是接著描述公園,用身處公園與身處家裡的感受作對比。我覺得它的取向新鮮,而且文字亦好。

謝:我想它相比其他作品突出的原因,是因為真摯,令人有真實的感覺。

淮:而且它的結尾簡潔,好像一些日常生活的描述,讀著使人感到舒服。

袁:這篇作品把家的概念擴大了。我先假設他有家居,但礙於某些情況令他感到空間不足,或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事,到公園的部分則像解放開來。結尾寫道:「早上七時三十分,我背上書包,離開了家。」,正正回應了我剛才說到,不希望作品最後回到家的概念裡,而是把其擴大。這種擴大可能是逼於無奈的,但文章沒有說明箇中的情緒,讓讀者去想像;其他的文章則描述了比較典型的情緒,如父母離婚,因為父母的父母亦離婚了,總是有些缺陷的,但這篇卻始終隱忍不發。

謝:還有一個好處是用了便利貼這種物品。這個家其實有兩個人,有另一把聲音身處其中,卻是「不存在」的,突顯了孤寂。

淮:就是不情緒化,用事物去表現作者的無奈。

亞軍:林雨杭〈缺席的報紙〉(顯理中學)
淮:這篇雖然是談家的,但較少提及家居,描述報紙檔的部分較多,貼題方面可能要再討論。撇除這個問題,文章是不錯的。

謝:我認為沒有問題,因為報紙檔講出了作者與家人的關係。我蠻喜歡文章裡提到的「沉默」,如父親的沉默,描寫了一些微妙而內在的狀態。

袁:認同「沉默」是文章的關鍵,它也有描述其中的改變,例如「媽是不沉默的」,後來寫到報紙檔結業,「媽也變得沉默」,裡頭的改變不會很直白地寫出來,而是借其他事物去描寫家庭環境的改變。而當它真正寫及這些家庭環境的改變時,又不會用很大的情緒。

淮:它的沉默也沒有自打嘴巴,父親一直都沒有對白,只有在其中一次打電話時,有過一句說話。

季軍:余欣衡〈鯨魚胃裡〉(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謝:這篇蠻能寫出個人被逼宗教化的難受,意象方面亦接近這種感覺。

淮:全篇的意象統一,分段有長有短,未至散亂,運用標點符號的方法則令我想起黃碧雲。黃碧雲用標點有自己的風格,有時分段亦零碎,但無論有多零碎,每一段之間也有膠水把它們黏起來,無奈這篇做不到,散了然後黏不回來。行文風格像其他人未必是大的缺陷,但對我來說就不能排太前,因為獨創性比較小。

謝:文章裡的媽媽企圖用宗教醫治內在的創傷,做不到,可是又要出來做見證。宗教無力醫治,以及當中的虛偽,是文章想寫的事情。

袁:其實他並非只困在宗教裡,雖然是對媽媽的抗衡,但未必是質疑,而是從成長中想到比宗教更為寬闊的東西。整篇文章不只是說到「家」這個概念,而是當我存在、當我生存,我的生活不得不依靠母親,但在無可選擇裡,母親給了我一個很大的鯨魚的胃、夾娃娃機,給了我另一個胃……這種表達我認為是非常厲害的。但如果真的要讓這篇入圍,甚至三甲,我們還需要討論它是否真的有比宗教更廣的東西。

謝:我認為它是比較針對性地描寫宗教。文章有嘗試拉闊,可是未能做到。它是在講述群體的壓力,這種壓力就像進入一些鯨魚的胃裡,吃掉和消化了一個人。

淮:其實文章描述宗教多於家庭。

謝:對。可是他的家的確被宗教所困著。淮:而且這篇的表達手法像小說多於散文。

袁:文章難得地清醒和冷靜,而非傳教。鯨魚在基督教裡有很多不同的象徵意義,他只取其一,又把永生的概念用自己的說話去講,回應了淮遠說的獨創,我在其他的文章未讀到這樣的說法。所以我是喜歡的。

優異獎:關鎧敏〈家境〉(德望學校)
淮:只有這篇作品是描述自己與昆蟲的關係,以對昆蟲的看法的改變,講出對家居的感受。

謝:我也認為這篇是特別的。裡面寫到的改變,由害怕到可以放開來,蠻令人回味。而且文筆亦不錯。

淮:文字平實,不會有什麼地方令人反感。

袁:另一令我反感的,就是文章裡有不少「先此聲明」的句子。像「我家在新界」、「雖說我從小住在新界」、「諷刺的是,我家信奉佛教」……每一段的開頭都略為白了一點。

淮:作者好像怕沒有人明白似的。

袁:對。但要是不那麼白,又好像沒有裡面的那種思考。始終散文也可以這樣發展段落。

淮: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沒有信心和不擅長,才得這樣把每一段連接和融合起來。

優異獎:張葶〈家境〉(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
淮:它有一個先天優勢,就是家居的際遇較其他特別,由住劏房「升呢」到天台木屋,卻又不會喊苦喊忽的描述,雖然這種狹窄的環境對一個成長中的人來說不太理想。

謝:讀這篇的時候,我對是否要讓它入選有過掙扎。感覺有點假……

淮:怕它是虛構的?

謝:對,有點兒。我不知道你剛才提到的冷靜和抽離,如果寫的事情都是真實的,大抵不會讓我讀下去的時候沒有感情在裡頭。

袁:又很難判斷是真抑或假的。它描述自身經歷的困難的寫法不算很有技巧,但換一個說法,就像淮遠剛才說的,作者就是不會提及這些困難,總之他身處的環境就是這樣。

優異獎:陳諾諺〈身家〉(拔萃男書院)
謝:第一次讀這篇的時候,沒有想過一篇散文可以寫到如此特別,所以被它吸引了。裡面的意象亦豐富。

淮:當我擔任其他文學獎的詩組評審時,許多時候看見這種作品,即對讀者而言──對作者來說可能不是──濫用了一些很激的詞語。我在裡面圈了很多,如割裂、破碎、碎片、化石、吞噬、反芻、嘔吐、崩裂、嚼撕、吞咬、橫越與割裂……我認為是非常刻意的。如果你在文章裡使用這些詞語令人讀著覺得你很激,於我而言,只會在最後才考慮。你應該用文章的內容令讀者覺得你很激。

袁:我會回個頭去想文章想表達的是什麼。它有對家的場景的描寫,但又不是由家出發接著朝外擴大,而是像文章自己所說:「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叩問與拉扯」……

淮:好像與讀者之間的拉扯,把你扯進去又拉出來,又扯回去,一直重複。

袁:它要表達時間,但又不是很明確。散文是否容許這樣寫,可以再討論;反而,如果就著這個徵文比賽所要求的獨創,這樣的演繹,又是否獨創?宏觀一眾作品,他們要在這個框架底下,處理自己真實的經歷,然後以散文的文體書寫出來,如果這篇作品可以入圍,我想是對其他作品有點不公平。它是寫得好的,但在一個關於家的徵文比賽裡,給其他人看見「這樣寫便可以有獎」,會帶來怎樣的氣氛呢?但我是欣賞這篇作品的。

淮:我不太清楚作品實際想說的是什麼。我並非認為散文要有一個很強的中心,但它要讓人知道自己要表達些什麼。

謝:我不抗拒作者用了一些很激的詞語,但如淮遠剛才所說,更高境界是可以不用這些詞都寫到很激。但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我覺得它營造了一種氣氛,它的內容是描述母親的控制,但母親只是父親的爪牙,原來是一個暴力家庭。後來父親離開了。裡頭亦有涉及自我與性的關係,我不知道裡面的K是男還是女,但我看到他不懂面對內在的對性的啟蒙這回事,這是我讀到的內容。但我明白大家所說的論點。

淮:作品想表達的是割裂,家的割裂,意識的割裂。

謝:我會這樣讀:他作為一個小朋友,被父母的問題困擾,造成自我的掙扎,加上對性的啟蒙與隱秘,不能公諸於世。客廳的感覺是一個很虛偽的環境,所以要由客廳開始慢慢到廁所的狀態,我自己覺得像一層層打開,由最外在的到最內在的部分。

淮:我想作者應該也有寫詩。現在不少人寫詩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意象太多,令讀者難於閱讀。

其他參賽作品評語
除了得獎作品外,審議的過程中評審亦有就其他參賽作品加以討論。本文將節錄部分討論內容予未得獎同學參考,望鼓勵同學們繼續創作。

〈家境〉馮芷茵
謝傲霜認為這篇作品以牆紙入題頗為特別,講述了小朋友無法控制家居空間的情感,但轉折則略有不足。淮遠亦補充,作品反映出小朋友與大人對美的看法有所距離,只是認為到第七段才進入正題略嫌太遲。袁兆昌則指出,文章其實不需要「講道理」的部分,貼牆紙是一個不錯的題材,但作者把握不到。

〈家.籠〉陳彥樺
袁兆昌說,雖然不太喜歡作品的結尾,但蠻喜歡它寫到的煙花,一個可以看到煙花卻環境不理想的家,是一個有趣的環境,亦欣賞作者對家的看法。謝傲霜則表示,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窗花,唯其中的轉變太突然,文筆亦較差。

〈敞開.着色〉郭沛怡
袁兆昌指,作品雖然不算太有結構,文字亦非突出,但只有這篇以光的折射、顏色描寫人的關係。謝傲霜亦認為作品用微細的事情映襯人際關係,但終究有些散亂。淮遠則指,散亂的原因在於分段上的失敗。

〈鎢絲捲縮〉黃蘊寧
謝傲霜認為這篇的題材特別,用一則新聞書寫「家」的主題,亦喜歡裡面的意象,但問題是過長,顯得重複,個別部分又略為隱晦。淮遠則指對這篇的第一印象是重疊和表面。袁兆昌也認同這個評語,並指這個題材是難寫的,認為作者有作資料搜集,奈何不懂剪裁。

〈家境 原來都還在〉郭詩妤
作品以由新界搬家到市區的經驗入文,借交通燈的導盲聲響表達搬區的感想,淮遠認為它雖有說教但不太露骨。袁認同「導盲聲響」是一個好的題材,但作者掌握不到。

〈自白〉朱桂儀
三位評審對這篇作品討論不少,謝傲霜說文章仔細和寫實,也會「拋書包」,但袁兆昌認為作品有一處矛盾的地方,就是一方面用童稚的筆法寫,卻又引用如尼采等人的說話,認為要引用需要連貫,不然就有表演性質。淮遠補充說,文章的段落短,像詩的分段,其實是危險的嘗試,只有做得好才不致於碎片化,使這篇作品顯得鬆散。

〈魚缸〉陳俊熹
作品提到魚跳缸的事,自小養魚的淮遠為之補充,魚之所以會跳缸並非因為想換另一個缸,而是水質不好或氧氣不夠的問題。他認為這篇文筆不錯,唯有矛盾之處,引用了《圍城》的名句,卻沒有寫及「衝出去」的部分。謝傲霜則指,不喜歡文章引用留守兒童自殺的新聞,因為自殺不是「衝出去」。

文學季創作坊現正開始接受報名,由著名作家淮遠與關天林講授,歡迎對創作有興趣的朋友參加:

散文創作坊:居遊無定向
現代散文早已踩過新詩和小說的邊界,散文寫作正變得更加自由、愉快。
淮遠嘗試以居住及旅行為主題,引領大家享受無定向式散文書寫的樂趣。
參加者的作品除參與集體詩論,亦可能會編集成書。
導師:淮遠 (樹仁學院新聞系畢業,做過編輯、兼職講師,著有詩集《跳虱》、散文集《鸚鵡韆鞦》及《獨行莫戴帽》等八冊)
日期:8 月 3、10、17、24 日(六)
時間:下午 1 時至 3 時

創作坊:框框聲——詩與攝影,駕御 IG
IG 有框、寫字有框、拍照有框,居住都有框。跳出框框之前,可以先試試框裡的自由,從方到圓,從寫詩到攝下影像,為平板或混亂的情景安設框架,在無形而有象的框限裡遊走,甚至棲身。

導師:關天林 (現職《字花》主編及寫作班導師,著有詩集《本體夜涼如水》、《空氣辛勞》)
日期:8 月 3、10、17、24 日(六)
時間:下午 3 時半至 5 時半
查詢電話:2333 6967(嚴小姐)
電郵:hk.literature.season@gmail.com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柏熹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