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劇集《浮城絮語》:也斯的新蒲崗、西西的浮城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5

「浮城」是香港文學裡一個著名意象。典出西西〈浮城誌異〉,西西借用馬格列特的十三幅畫,寫出十三則既魔幻又寫實的故事,以折射香港人游移不確定的身份,猶如漂浮中的生存狀態。自此,浮城成為香港絕佳代名詞;時至今日,這個意象仍然歷久不衰,只是那座浮城似乎還搖晃得更加厲害,猶如發生了一場地震。


西西去年底接受報章訪問,以「危城」來描述過去大半年的香港狀況,的確,經歷反修例運動,緊接著疫症肆虐,我們的城市已經岌岌可危,亦不知道那種絕望與窒息的氛圍什麼時候會過去。


浮城意象不斷被挪用、改編、再創造,今年港台單元劇系列《浮城絮語》,六個故事以一場地震作為原點,描述人們的震後生活,其中有幾個都蘊含香港文學的元素,例如《仲夏的一個週末》改編自董啟章《小冬校園》,講述剛升上中一的小男主角看見別人看不見的幻想動物,呈現出成長時不被理解的悵惘之餘,又不失活潑,小演員亦發揮得很好,推介大家網上重溫;此外,《避雨》改編自也斯〈新蒲崗的雨天〉,原本是首敘事性頗強的詩,但編劇也不是搬字過紙,當中糅合了另外一件香港文壇事件,值得再談;另一集《浮城之後》,取浮城之名,但並沒有很明顯的改編痕跡,敘事上呈片段式結構,每個斷片本身就帶有強烈象徵。


浮城之後


《浮城之後》沒有很完整的故事,影像也較為實驗性,各種跳接、閃回,未必有邏輯可循,在主角狹小斗室的窗戶上有一顆又圓又大的月亮,將觀眾引導進一個疑幻疑真的潛意識世界。主角盲振(盲:沙井話,「阿」的意思)是個年邁的建築工人,在地震中意外身亡,之後的影像可以說是他的人生走馬燈,以一個個片段呈現這男人的前世今生。某程度上,可以將盲振歸納為上個世紀某種典型的香港人,由內地偷渡來港,在這裡生活,紮根,生兒育女,老去,然後死去。


Scn6_1


沒有大起大落,沒有刻骨銘心,那可以是任何人的平凡的一生,然而,導演透過影像將外在的浮城反轉為內在,提出「潛藏的記憶是主體意識的浮城」,或許每個人潛意識中都存在一座浮城,連繫到你記憶深處最深刻的片段,那可能是構成你這個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記得與不記得的,都在彌留之際化成光影閃現眼前。


四十多年前的一場大雨


《避雨》和《浮城之後》都以草根階層作為主角。《避雨》的男主角葉強是貨車司機,抱有強烈社會批判意識,會跟街邊一個踢波細路講剝削、集體談判權,故事發生在他與於新蒲崗搞出版社的女主角安然之間。談起新蒲崗,不得不提它跟文化文藝事業的種種淵源,那是讀〈新蒲崗的雨天〉一個很重要的背景,也斯參與其中的《中國學生周報》編輯室當時就座落於新蒲崗四美街,此首寫於1974年7月,據聞就是編輯室易手的最後一天(《中》停刊於1974年7月20日),寫也斯最後一次回編輯室裡,於是詩裡反反覆覆出現「人們都離去了」的句子,有種曲終人散的惆悵。


48720006


同樣在《避雨》裡亦有相似情節,葉強替安然遷出新蒲崗的單位,言談間提到愈來愈多搞出版社的人搬走了,說是因為租貴做不住,葉強說四美街那邊也有一間,似乎便是影射《中》。雖然出版息微,大雨不止,但劇中主角也不全然悲觀,相反安然總流露出一種逗留在昔日美好時光的神情,只以一句「文化咕哩」自嘲。受餘震影響,最終安然在整理倉庫時被二十箱書壓死,那是真實發生在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身上的不幸事件,青文書屋作為香港文學史上一個重要註腳,出版過不少重要作品,這件不幸事件最終亦導致青文書屋永久結業。


香港文化事業似乎總是給人苟延殘存的感覺,由七十年代到今天,時雨時晴,反反覆覆,其實今天的新蒲崗仍然是不少文化產業的集中地,既有文藝雜誌《字花》,也有書店如清明堂,一個藝文生態似乎在穩健地茁壯,在四十多年前的那場雨後。


文學與影視對話


在大氣電波推廣香港文學,港台可說是不遺餘力,既有紀錄片如「華人作家系列」,又有清談節目如「文學放得開」,談到香港文學改編劇集,猶記得1987年和1991年的《小說家族》,後來也有95、97、00、03年的《寫意空間》,打開當時的片單可說是星光熠熠。事隔十七年,這次由港台外判給一眾年輕新晉導演執導,是個很好的嘗試,眾導演拍出風格各異、充滿新鮮感的作品之餘,也秉持港台節目向來貼地和具社會關懷的特點,不知在若干年後回看,我們會否也慶幸曾有過這些改編?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虛詞.無形」及香港文學館的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虛詞・同病相連】養病神醫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3-27

【字遊行.倫敦/巴黎】賞墳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3-27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