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瘂弦】 台灣現代詩啟發者、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逝世 享耆壽92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0-12

​被譽為「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的超現實主義詩人瘂弦,昨日(11日)上午在三角洲家中去世,享年92歲。「瘂弦」臉書今天凌晨發文:「瘂弦安然自如的於溫哥華時間11日早晨回到神的家中」,並摘錄他於1954年發表的第一首詩作〈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


… 於是,我閉著眼,把一切交給命運,

又悄悄的墜落,墜落,

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

終於,我落在一個女神所乘的貝殼上。

她是一座靜靜的白色的塑像,

但她卻在海波上蕩漾!

我開始靜下來。

在她足趾間薄薄的泥土裡把纖細的鬚根生長,

我也不凋落,也不結果,

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


瘂弦近年身體欠佳,今年初曾因摔倒而昏迷住院,數月前才回到三角洲的家中靜養。如今辭世,使文學界哀慟不已。作家楊佳嫻發文追悼,「因為採訪、評審、紀錄片放映等事,見面次數稍多。瘂公極幽默,私人談話也有一種演出的趣致。一次聽他說,在寫詩這件事情上,他是早年結紮,洛夫是高齡產婦。」然後她重翻自己提及瘂弦及其詩的舊文,聊表傷逝和紀念,其中有2011年6月某次見過瘂弦後的記載:「中午見到瘂弦先生。他說回河南,那裡的人把他當個人物,他立即機會教育:河南真正的大詩人,是周夢蝶哪。回台灣後,瘂弦問夢公,是否願意到河南走一趟?謫仙人乃操豫白曰:我呢,已經算是個死人了,按照你(指瘂)的詩寫的,『死人們從不東張西望』,所以呢,我也不東張西望,死人不對問題表示意見。」


瘂弦,本名王慶麟,1932年8月29日生於河南南陽,一九四九年流亡台灣,來台後,他進入復興崗學院(現為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影劇系就讀。1954年,參與創立「創世紀詩社」,發行《創世紀》詩刊,與張默、洛夫獲封「詩壇鐵三角」,為1950年代的台灣帶來新詩和超現實主義思潮,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帶來深遠且關鍵的影響。


瘂弦的詩作集中在1953至1965年間,在1968年之前出版過4本詩集,分別是《苦苓林的一夜》(1959)、《瘂弦詩抄》(1960)、《鹽》(1968)和《深淵》(1968),這些作品都匯整在1981年的《瘂弦詩集》。1967年後,瘂弦即未再有創作,而全力在文學史料的編輯整理和研究。


瘂弦的詩作常以超現實的藝術手法表達對「生存」與「存在」的質疑,流露出虛空、虛無的感覺。他在〈詩人手札〉中寫到:「存在於靆靆主義與超現實主義者底詩中,一種無意識心理世界的獨創表現。」他認為詩人需要通過「晦澀」的詩句表達心底無意識的「混沌」之獨創精神,提倡作品應追求「純粹與凝練」使意象可以「自由自他們的覆蓋下,站立起來。」


人的死亡是瘂弦詩歌重要書寫對象之一。「在一堆發黃了的病歷卡中/在一聲比絲還細的喊聲下/背向世界的/一張臉/作高速度降落」(〈紀念TH〉)。在瘂弦的眼中,死亡就是一種高速度的下降,人透過死下降至大地深處,進而抵達另一個世界。「而這一切都已完成了/奇妙的日子,從黑色中開始」(〈焚寄TH〉)死亡對瘂弦而言並不意味著終結,而是一個新的開始。


楊佳嫻的帖文重貼2014年10月號《印刻文學生活誌》她寫下關於瘂弦詩的「死亡」意象,「瘂弦詩裡藏有各式死亡樣態。〈憂鬱〉裡的紅歌女嘻笑地唱著「我快樂得要死了」,這句話可以概括〈深淵〉裡延展打造出來的嘉年華地獄圖。而詩人發現了這種快樂與死之間關係,如同看見金玉內裡的敗絮,生不快不潔之感。 〈阿拉伯〉:「一些時間的斧子在額上鑿著年輪/一些釘棺槨的聲音」,這聲音就是死神的鞋跟。


而在瘂弦少年時代,與死亡最相關者,莫不就是戰爭。〈戰神〉寫戰後的堊土:「在夜晚/很多黑十字架的夜晚/病鐘樓,死了的兩姊妹:時針和分針/僵冷的臂膀,畫著最後的V」,可是這個V是荒年的「黑色的勝利」,死神的豐收季。詩裡說少女死去了,「昨天的裙子今天不能再穿」,可說是瘂弦名句「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的對映、對諷。」


瘂弦視不幸為其創作之動力,他在〈現代詩短札〉提到:「詩,有時比生活美好,有時比生活更為不幸,在我,大半的情形屬於後者。而詩人的全部工作似乎就在於『搜集不幸』的努力上。當自己真實地感覺自己的不幸,緊緊的握住自己的不幸,於是便得到了存在。」生命自於焉感受「存在」,存在才能感受時代的不幸,顯發為「生命的獨語」、「存在之言說」;「對於僅僅一首詩,我常常作著它本身原本無法承載的容量;要說出生存期間的一切,世界終極學,愛與死,追求與幻滅,生命的全部悸動、焦慮、空洞和悲哀!總之,要鯨吞一切感覺的錯綜性和複雜性。」


1966年以少校軍銜退伍後,瘂弦應美國國務院之邀參加國際寫作計劃訪問兩年;回台灣後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幼獅文藝》主編,帶動文藝風氣。1976年再度赴美進修,獲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次年回台灣後,擔任《聯合報》副刊主編達21年之久。


瘂弦謙稱外界喜歡以「詩」來總結他的工作,但他始終覺得寫得不夠,原因之一是他過去花了許多時間在編輯工作上,耽擱了寫作,「詩的創作是嬌嫩的藝術,不能停,停了就接不上了。」已故文學大師余光中曾依瘂弦生命內容的份量輕重,將其成就分成詩作、編輯、評論和劇藝四部分。他認為,瘂弦寫詩,是揚己之才;編報刊,是成人之美,不僅鼓勵名家、挖掘新秀,還負起培植繼任的後輩責任;評論主要為研究新詩發展、為人作序;至於劇藝,則以從事廣播事業、主演《國父傳》聞名。


瘂弦自《創世紀》、《幼獅文藝》到《聯合報》副刊,從事編輯工作近四十年,如規畫籌辦「聯合報文學獎」,鼓勵全球華人作家投稿、主編多部重要選集,培育文壇青年後輩不遺餘力。


此外,瘂弦亦深具跨域思維與廣闊視野。在編纂《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卷》時,他廣泛收錄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實、越南、香港、英國和美國等海外華僑、 華裔詩人的作品。又在聯合報文學獎中附設「中國大陸短篇小說獎」,鼓勵兩岸作家間的交流。這些做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氛圍下,均有劃時代意義,亦為華文創作、文學的未來走向,埋下關鍵種子。創世紀詩社鐵三角中,洛夫與瘂弦於1990年代先後移民加拿大,兩人積極參與本地文學社團活動,成為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和加拿大華文作家協會顧問,大幅度地推動了加拿大的華文文學寫作風氣。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