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反抗失敗,音樂使人自由——青春音樂電影《27》

專訪 | by  蘇麗真 | 2023-02-08



Live Fast, Die young,27 歲是一道分水嶺,搖滾名人堂上赫赫有名的 Brian Jones, Jimi Hendrix, Jim Morrison, Prince, Amy Winehouse, Kurt Cobain,都是在人生最燦爛的日子——27 歲逝去,活不過 27,死因大多與沉溺濫藥有關,太多藝術家選擇借毒銷愁,最終活不過 27 大關。青年導演郭頌儀(Erica Kwok) 就以「27」這個憂鬱的年歲為題,將 27 歲的迷茫拍成一齣喜劇微電影《27》,演繹出一種在死亡大限前活在當下,及時行樂的享樂主義人生(hedonism)。


起碼我做過 青春的意義


跟 27 Club的淵緣,要由 Erica 中學時說起,那時她經常用 last.fm 網站尋找喜歡的樂隊與音樂,其後因 Kurt Cobain 而知道 27 Club 這個「魔咒」。本作講述在唱片店「27 Club」打工的女生阿夢,在 27 歲的生日前三天,見鬼般看見了掛簾上的 Kurt 向她拋媚眼,她頓悟人生不甘平凡地過︰「有人說,每個人 27 歲後才開始真正的成長,有些人在27歲已經做完一輩子要做的事。」如果我們活到 27 歲,她終於具備足夠成熟的心智討論自殺,尼采眼中世上唯一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緣起性空,太多音樂人加入了惡名昭彰的 「27 Club」 成為榮譽會員,太多音樂人死後才更備受萬千寵愛,可是更多音樂人生前沒有人買唱片,死後也寂寂無名。


電影是 Erica 在 26 歲時的創作,「其實早在大學修編劇課時我已寫了一個名為《廿七俱樂隊》的藍本,但當時的故事比較接近是探討死亡的意義。這次我在 26 歲時把藍本拿出來重寫,覺得也是別具一種審視自己的青春的意義。電影希望大家可以透過思考未來和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一些微小的改變與抗衡,儘管多微小也應該嘗試去做。」



音樂窮人的本色演出


電影中不少派對場景都在虛擬的唱片店「27 Club」發生,拍攝選址是中環的寶韻唱片,Erica 說,那時候是近乎唯一的選擇。「因為香港的實體唱片店數量不多,而我也想找尋比較地道、舊式,沒有新淨裝飾和感覺的唱片店。很慶幸的是老闆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也很支持年輕人的創作。天台就是我跟攝影師在深水埗、旺角、大角咀逐層唐樓走上去而找到的。當時我們走過了很多唐八都覺得不適合,在放棄之前走上了最後一間唐五,看到很多奇特和有童趣味的塗鴉後就知道這是對的選擇。」



若然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27 Club」的工資問題是種剝削,Erica 便透過調度一間唱片店場域,拍成這段略短約 30 分鐘的影片,造就唱片店在這數小時拍攝過程中疆域被解放的可能,它由寄托音樂唱碟提升為生產現場音樂的存在。相比起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任何齒輪,店長的 OC2S Tee 一早已破題,給予作為「小資產階級」的店長很合理的三步辯解——音樂使人貧窮,而我是一個人,因此我很貧窮。


說穿了店中沒有一個人能以微薄的薪水過活,全部人亦要秘撈,現實生活中來自金屬樂隊「Black Mass // Siren 獻血」的店長無賴要炒股和頂替商場保安,身為繞舌歌手的 Y5 出 show 以外要賣波鞋維生。店長穿黑衣,表面有著西人的格,但心底裡仍然是欣賞阿夢和 Y5 的。讓真實人物在戲裡演出另一個自己,比對角色的虛實,盡見創作者「音樂使人貧窮」的自嘲。


就選角而言,Erica 解釋,在撰寫劇本時已經是以他們的形象作藍本。「阿夢的角色性格雖然比較沉靜,但腦海裡有自己豐富的幻想世界。她有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在街上拍片收集日常畫面,在腦海裡拼湊成音樂錄像,以及在社交媒體介紹黑膠碟。雖然這些興趣既不能賺錢,也沒有很多人留意。而阿夢就是個對生活有純粹熱愛和思考的人,在面對現實的壓逼時卻往往感覺無從入手。而我認為阿濤本來的氣質和個性也跟這個角色匹配,所以邀請了她。」


「阿龍就是一位百無聊賴,以小聰明來面對日常的人。他並不是一個壞人,只是思考比較簡單。過往 Y5 已參演過我其中兩部的短片作品,他的氣場也很像是一個比較隨性,什麼都不介意的人,跟角色的性格相近。而老闆和西裝客的角色是由無賴和 Allex (Room307)參演,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感覺把他們放進故事裡也很有喜感。另外的角色們全部都是我的朋友。」



Erica 表示這次拍的是一個很 personal 的故事,審視到自己的青春與成長,所以想邀請會理解自己的朋友合作寫一首歌。她和 Allex 認識了應該大約九至十年時間,「當時我自資拍攝人生中第一條短片,問他有沒有興趣做一位長髮男演員,後來他到場後不知何故地成為了我的收音師,所以找他做歌我會很放心,我寫一部分歌詞後他也會寫一兩段 melody 給我,然後我們就再一起 jam 和作出調整。」




唯獨死亡叫你活在當下


活在憂鬱的 27 歲,世界要你努力去考取功名,阿夢上網交功課惡補音樂史,她發現 David Bowie 疑比 MJ 早跳過月亮舞,也看見他們活得轟轟烈烈。”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 懷著成名的抱負希望轉工,儘管只是從服務業移師至另一形式。看得過癮的是阿夢跟 Y5 臨走之前還施彼身,應付討價還價的西客﹐必先做個傑出的西店員,對老闆也是如此,你叫我對鏡頭微笑嗎,那我就炸爆你個閉路,以無賴之道待客,就價格的問題寸步不讓,這裡呈現了兩個企位的音樂界基層青年的一場心理攻防戰。被資本家壓榨的青年,總會找到機會反撲。


阿夢和 Y5 希望從「27 Club」唱片店辭職,希望尋找生存的動力,卻不具備一個讓老闆說服的理由,「反抗也失敗,怎麼辦?」Erica 表示當初開始寫劇本時很明確地想寫一個有關反抗失敗的故事,「重點是在於失敗後如何重生。這兩年的香港社會在經歷社會運動和疫情後非常壓抑,大家對未來感到茫然,就好像阿夢在問及將來時抽到一張『死亡』牌一樣。所以想透過比較生動的喜劇角度,以一群年青人的角色,思考存在危機、死亡、向死而生等的寓意,同時也在反思自己應該如何面對社會的種種壓逼。」


在變動不安,理性秩序土崩瓦解的年代,很多青年人轉向神秘學尋找答案。阿夢塔羅抽出的死神(The Death),畫中人坐在插黑旗的馬上死亡,這可對照阿夢坐上電單車的一幕,令人想到每天發生的交通意外,而電單車鐵騎從圖像化語言可理解為死神本身﹕死亡不只是物理上的終結,更加是象徵一個人踏入新的階段的生命蛻變。根據塔羅網所言,小至晚上睡覺早上起床,我們每時每刻都與這種終結共存著,所以抽到死神牌沒有大不了,人世間活著就是等死,所有辯論的答案都指向:活在當下,向死而生。27 只是一個符號,只要找到生存的意義,只要能痛痛快快地活著,能不能從「27 Club」請辭,還是悄悄地在歲月裡超齡,再不需要斤斤計較,人活著就是要 chill,當像 Room 307 一樣蹬鞋逍遙,或者像阿夢坐上電單車後座,大膽追尋夢中的真愛。



電影連結:https://vimeo.com/ondemand/kikicaca27week2/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蘇麗真

素食女子,喜歡文字、電影、音樂、旅行、動物。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