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回顧】掙扎中創造:2021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I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01-02

繼2021文化大事回顧I之後,第二部分的文化大事回顧更能看出文化各界在疫情與各種限制下掙扎求存,發光發熱的表現。電影界因疫情遭遇寒冬,院線結業,但同時電影人亦一再努力交出作品與成績,為香港爭光。M+營建二十年終於開幕,中環街巿活化做了十幾年亦都面世,除了打咭,還有沒有重要的討論?因各種因素,文化版面甚至整體傳媒界都出現萎縮,媒體人一再轉戰的現象亦可堪我見猶憐。無論如何,文化在於創造,讓我們檢視2021的努力,讓2022不會空白。


【2021.回顧】瞬息萬變,改朝換代:2021香港文化大事回顧 I



5. 戲院前景黯淡?UA結業,高先電影院開幕


自從肺炎疫情襲港以來,本地戲院為配合政府「限聚令」措施,單在2020年已三度停業逾百日,直至今年年初,戲院才於農曆年初七正式重開,結束長達78日的停業期,《拆彈專家2》、《狂舞派3》成為賀歲電影,另外多套因疫情而被逼延後上映的電影,其後亦順勢陸續推出。各大戲院重開之日,正值Golden Scene自家新戲院開幕。選址堅尼地城的「高先電影院」,屬西環區內首間電影院,除了一般商業大製作外,影院亦時有放映小眾電影、獨立藝術片以及各種海外獨立電影,董事總經理曾麗芬(Winnie)希望新戲院的落成,能讓本地觀眾有更多選擇。新年伊始,電影院更特別舉辦「高先香港電影巡禮」,重映包括「高先四寶」在內的《金都》、《叔.叔》、《幻愛》、《戲棚》等25部港產片,以慶祝電影院開幕一周年。


然而,在新戲院開張的同時,本地戲院的業務亦因疫情而大受影響,經營前景慘淡,擁有36年歷史的連鎖戲院UA Cinemas(娛藝院線),因疫情及長期經營壓力,三月初宣布全線結業,影迷對此紛表傷感。作為本地其中一間大型戲院,UA全盛時期在全港多區均設有院線,2007年更在MegaBox開設全港首間IMAX戲院,成為一時佳話。UA院線的終結,亦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多個商場原有的UA戲院鋪位,亦陸續有院線接手營運,其中嘉禾院線接手大埔UA戲院後,亦令當區居民苦等20年後再次迎來另一間戲院。


「UA結業」小輯



6. 文學電影改編之廣泛討論


由文學改編的電影每年都有,但今年十一月同時有兩三部文學改編的重頭電影上演,引發大量討論。其中獲威尼斯終身成就獎的許鞍華導演、王安憶編劇的《第一爐香》,就有大量來自「原著黨」的批評,許鞍華亦就談了自己欣賞張愛玲原著的地方、想改變之處。另一套由當下文青熱捧的導演濱口龍介改編村上春樹同名小說的《Drive My Car》,則同時加入多篇村上其它小說元素,又大量借用契訶夫劇本《凡尼亞舅舅》內容作主線,超越原著同時是對村上春樹整體作出對話,文學眼光高超,文藝味滿滿,同樣引發大量討論。鄭保瑞導演的《智齒》亦改編自大陸網絡小說,但改編幅度甚大,鄭保瑞將原著「南方城巿」的背景定為魔幻化的香港,再在劇情及人物塑造上加入個人一貫主題,可惜討論相對較少。整體而言,近年電影對於文學作品的借鑑,討論方式整體已愈趨成熟;而向文學作品借力的創作方式,在舞蹈、劇場等其它界別也更為常見。



7. 金馬、奧斯卡:香港@海外揚名


與香港文化名人近年大量離港移民的現象平行發生的是,香港電影在 2021 年 屢成國際焦點,在海外多個影展為港爭光。今年入圍台灣金馬獎的香港電影就有 7 部,其中, 講述露宿者議題的《濁水漂流》大舉拿下 12 項提名,前金馬影后及影帝李麗珍和吳鎮宇憑該片獲男女主角提名,該片最終拿下最佳改編劇本獎。

五度提名金馬的羅卓瑤以關於離散與鄉愁的《花果飄零》拿下最佳導演。周冠威拍攝的社運紀錄片《時代革命》則拿下最佳紀錄片,去年該獎項亦由香港導演李哲昕的《迷航》奪得。另一部講述抗爭的劇情片《少年》亦入圍最佳新導演、最佳剪輯兩個獎項。陳瀚恩描寫少數族裔身份認同的《巴基之詩》入圍最佳劇情短片。張小踏的《極夜》亦有份角逐最佳動畫短片。此外,金馬獎常客陳果的電影《鬼同你住》入圍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動作設計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在康城影展,香港導演唐藝的短片《天下烏鴉》,亦成功在三千多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奪得「最佳短片金棕櫚獎」(Palme D’or - Short Film),是首部揚威康城的香港短片。

在奧斯卡方面,曾國祥憑《少年的你》入圍最佳國際電影五強。另一部以香港社運為題的《Do Not Split》亦入圍最佳紀錄短片五強。


紐約亞洲電影節亦特別放映「香港全景」電影系列,放映《投奔怒海》、《殺出個未來》等 15 部香港電影,近年在《樹大招風》、《手捲煙》、《智齒》皆有高水準演出的林家棟,勇奪今年「亞洲之星」大獎。而許鞍華亦繼威尼斯金獅獎殊榮後再下一城,獲紐約亞洲電影節頒發終身成就獎。



8. M+、中環街市:本地新文化地標


籌備超過二十年,位於西九文化區的 M+ 博物館終於在 2021 年 11 月開幕。1999 年政府在施政報告中計劃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幾經波折,終於在 2014 年動工,惟因招標、承建商財困、疫情等因素延遲落成。M+ 作為全球最大的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之一,總面積達 65,000 平方米,合共18 層,包括 33 個展廳、影院、演講廳、表演空間等等,成為新文化地標。

M+ 博物館不少藏品均成外界焦點,包括斥資 1,500 萬購入日本設計師倉俁史朗八十年代作品「清友壽司吧」,被批為「買夜冷」。M+ 亦展示了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共 1,510 件藏品,其中包括中國異見藝術家艾未未向天安門舉中指的《透視研究:天安門》,一度招來「仇中」的輿論壓力。

三級歷史建築中環街市,在丟空 18 年後,終於在 2021 年 8 月以活化文創區之姿重新營業。中環街市前身為「廣州市場」,於 1850 年代 遷至現址,翻新重建後,於 1939 年落成第四代中環街市,曾為東南亞最具規模的肉食市場,跟灣仔街市同為香港碩果僅存的德國包浩斯(Bauhaus)風格現代建築,強調實用、功能為基礎。

中環街市自 2003 年逐步停用,2005 年一度被政府撥入勾地表供發展商重建為商廈,惟未有考慮到文物保育價值遭到外界反對,後來政府於 2009 年宣布將交由市建局予以保留,斥資逾 5 億活化。活化後的中環街市由市建局及華懋集團共同管理營運,成為「Playground for All」社區熱點,以傳統「上海批盪」工藝方式保留了標誌性的水磨石主樓梯,惟因法例要求加入兩條欄杆,被指破壞原有設計。場內復修了 13 個舊有攤檔,牆上遺留了不少昔日告示的斑駁痕跡,亦有米業、旗袍店、老士多、海味店、漁民辦館等老字號。活化後的街市吸納不少本地文創品牌進駐,亦有文青熱愛的咖啡店、手工啤、高級美食廣場等,不失為 PMQ、南豐紗廠以外的假日消費好去處。


【文藝Follow me】中環街市的前世今生 鄭寶鴻記憶與林浩賢轉化



9. 蘋果立場結束,媒體轉戰轉戰再轉戰


隨著時局與社會大環境的改變,本地紙媒的經營愈見艱難,創立於1995年的《蘋果日報》,今年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後停刊,正式結束長達26年的營運,散落的前員工則轉戰網絡平台,另覓發展,並分別開設「娛壹」、「米紙」、「MM Mill Milk」、「餓底 TV」等新媒體,製作的貼文與影片均為網民受落,其中以社區、飲食、專題、人物故事作為主打內容的「米紙」,目前在香港的Youtube訂閱人數已超越16萬,按年增幅逾兩倍,成功登上「YouTube香港2021年度十大人氣創作者」第一位,「MM Mill Milk」、「餓底 TV」亦在榜內分列第七及第九。


《蘋果》前員工們以另一方式續戰傳媒行業,今年曾經歷停工的港台節目《鏗鏘集》,包括前監製李賢哲及編導在內的班底成員,離職後則另闢新平台「眾聲號,分別製作關注社會時事的《眾聲集》,以及側重人物對談的《冒號開引號》,轉移陣地,延續《鏗鏘集》精神,繼續紀錄城內的各種日常。然而,在風高浪急的大時代裡,媒體生存的前景亦未敢樂觀,2022新年剛過,「眾聲號」監製李賢哲在社交平台發文表示,基於《眾新聞》停止營運,該平台播放的兩個節目亦將即時停止製作,結束短短幾個月的新嘗試。網媒旋起旋滅,2014年成立、前身為《主場新聞》的《立場新聞》,亦於年尾(29/12)停止運作,立場素來為人稱道的哲學版、文化版、生活版即時消失。面對未可知的2022,以及社交平台演算法的挑戰,網上媒體該如何掙扎求存,營運下去,勢將會是一眾傳媒人需要持續思考的課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悼念鄭明仁】陳廣隆悼文

其他 | by 陳廣隆 | 2024-11-05

逃避自由的種類:憐憫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1-05

假仙女的真情指數

書評 | by 楊佳嫻 | 2024-11-04

悼念瘂弦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差距

小說 | by 方狗 | 2024-11-04

《驀然回首》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1-04

清華雜憶

散文 | by 黃戈 | 2024-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