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深水埗追溯香港命水 文學季「水字部:文學×藝術」導賞暨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9

水,是構成香港這座城市的重要部份,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題,邀請五位本地視覺藝術家聯乘五位本地作家參與計劃,灑落四間香港獨立書店,蒐集和再現散落四周的回憶、感情和關係,以文學和藝術創造出再次賦予街道生氣的風景,12 月 17 日一個悠閒的周六下午於大南街展開公眾導賞,共同遊歷一拳書館、半杯寮和獵人書店,其後返回 THY LAB 昊堂分享會,拾遺灑落在深水埗這個水字部社區的溫度和細碎。


今年文學季有別於往年租用正統的藝術展覽場地,今屆回歸我們熟悉的太子及深水埗社區,選取四間獨立書店作為展覽地點,以一個比較游擊、靈活的方式,在白牆放設藝術品的形式以外,發掘更多可能。


黃嘉瀛先帶參加者從 THY LAB 昊堂出發,昊堂位於一條光亮明淨且帶有社區藝術的後巷,

老闆相當支持香港藝術家,平時舉辦不少獨立電影放映、音樂會、講座、展覽。昊堂落戶之初,成功帶動小巷美化市容,以海報、貼紙、塗鴉、植物,為無人經過的後巷添上生氣。


被玷污的海女 被遺忘的海豚


沿著基隆街布攤和排檔,眾人散步至一拳書館。一拳書館提供空間舉辦不同文化、藝術、閱讀活動,除了展覽,有新書分享會,亦以買書送菜方式支持本地農業,館長龐一鳴表示希望城市人能在忙碌工作以外仍能找到「去返書店」的理由。


第一組介紹的展覽名為「濁」,是視覺藝術家袁雅芝與作家李維怡的聯乘。袁雅芝表示近年開始關注難民主題,由是想到本港海域亮相的中華白海豚,香港是海豚的棲息地,中華白海豚亦是回歸吉祥物,跟城市人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在她搜集資料過程中,她找到不少海豚雕像座落在香港不同地區,比如是近海的黃金海岸、荃灣公園、龍鼓灘等,但雕像大多日久失修,處於被遺忘的狀態,以往城市人憧憬的符號象徵的逐步褪色,可以見到時代的變遷。黃嘉瀛認為,「(海豚像)歷史上的關係和脈絡已經被大眾遺忘。關於我們本身的故事,幾多年後會變成相片中七凌八落或頹廢的狀態呢?但七凌八落或頹廢是否代表沒有價值呢?海豚被趕盡殺絕,但它們曾經輝煌過。」


社區藝術空間半杯寮主理人李維怡,由海豚聯想到一個近年常見的文化現象,神話生物盧亭的神話傳說。盧亭這種神話生物像被懷疑是海豚、海象,創作了〈無何有海上誌異〉。在無何有的時間長流以來,無何有城是個人口流動的地方,歷代城市酷愛使用代表性說法,各自考究,混戰不休。其中有一群海人被稱為「艇虫族」,因為一名爛賭鬼餘眾,對一個海女動了淫念把她綁回家,遂有整個族群的命運。李維怡認為,希望突顯父權中心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的荒謬,

譬如離島、新界很多碑文,大多是父權社會的產物,「女人和甚麼碑有關係?就是貞節牌坊。」她希望從這篇富有魔幻色彩的類歷史小說,虛構出一個無權勢的女人,一種海洋動物與人的變體,讓讀者重新理解人類和大自然之間的權力關係,「牠們都想生存,只是我們不給予生存空間。」


螢幕截圖 2023-01-09 下午4


舊時抱書渡海 今日追源溯流


另外一組於一拳書館展出的,是藝術家鄧廣燊和詩人陳智德(陳滅)的作品,主題為「」,有沉浸、隱沒之意。鄧廣燊想起香港作為海岸城市,海可以是一種阻隔,亦可以是令人來到香港,或者走出去的通道,也像一個漂浮在海中心的浮台,是往日追尋理想生活的中途站,由此他聯想到家人當年從大陸偷渡來港,當時在東平洲登陸,手中抱著一堆書,明知會被海浪沾濕也要帶來,是一種知識份子的身份象徵。為了這次展覽他重回東平洲考察,取回那一疊書,經過海水反覆浸泡,再風乾製成一尊雕塑,呈現上一輩人偷渡時,怎樣將知識帶到香港,那種身份和知識的散失,再如何植根香港的過程。作為一個概念藝術作品,他亦將到東平洲那天所穿的上衣和迷彩褲,印上陳滅的兩首詩〈廢墟碼頭〉及〈越過維多利亞港〉,在書架的下層亦有其錄像作品,記錄了當日返回東平洲沿途的風景和那嘩啦嘩啦的一片海。


其後,眾人沿著大南街走到黃竹街的獵人書店,觀賞鄧伯軒和余婉蘭的作品「源」。鄧伯軒的紙本作品對公眾而言或許並不熟悉,行船的人就會知道是航海圖,每當船隻駛近,圖中便會有不同波幅畫下,他用木顏色在其中寫寫畫畫,散落在各處不太可辨的中文筆劃,黃嘉瀛解構可以拼湊出一些人名,「寓意在香港海域散失的一些人。」而閣樓展出一個卷軸,印有余婉蘭的新作〈水的萬有〉,是一部關於水作為生命起源的空想神話,用神話的方法,將一些不能說的事情,用一個載體隱喻出來。


螢幕截圖 2023-01-09 下午4


清水鹹書博君一笑 按摩棒與顏料共振


活動的下半場,眾人收拾細軟返回 THY LAB,繼續由黃家瀛主持活動,邀請到藝術家雷恩兒、黃慧心,以及作家張婉雯、李顥謙到場分享,回應「水字部」創作及計劃背後的意念和故事,解讀他們的文藝風景。


在太子閱讀時代展出的是雷恩兒張婉雯引人遐想的「漬」,其中包括張婉雯自言「放下偶像包袱」的首部風月純愛小說〈傾城之戀 2022〉,作品以疫情下一對恩客和鳳姐展開同居生活,以交易起,以深厚的友情終結為題,作家解釋,城市人惶惶不可終日,希望做點甚麼事,便在個人臉書連載這部萬字小說,讓認識的人忘卻苦惱氣氛。她當初想把小說印在浴簾或是印在紙巾盒逐張取出,「但很易破,又好輪盡,想感覺像在快餐店斟杯茶傾偈,不如將龍虎豹印裡面故事,就可以像睇書。」她笑言若讀者要看她的故事,就要在文青書店把這本酷似《龍虎豹》的「清水鹹書」取上手,寄語大家「要睇,就要有少少勇氣」。


至於與張婉雯合作的視覺藝術家雷恩兒,則有兩幅作品,分別是兩幅運動按摩器以及情趣按摩器的畫作,這次她為創作破格首次買情趣玩具。作畫的概念是將按摩棒融入繪畫之中,以按摩棒為顏色按摩,留下震動的痕跡和紋理,變成遠看抽象近看寫實的作品,表面和諧,內藏暗湧,張婉雯認為將構圖平靜的畫作與具刺激性的「鹹書」並置觀賞時是衝突的,但性本尋常,在複雜之中亦帶思考空間。


螢幕截圖 2023-01-09 下午4


屏風上的詩 亞加力膠上的光


而最後一組介紹的,是藝術家黃慧心和詩人李顥謙「泅」。黃慧心的系列攝影名為〈沿著海岸走的限制〉,構想的時間是 2020 年,當時社會發生 12 港人事件,當時她做了有關偷渡的資料搜集,研究六四事件與黃雀行動,她重返昔日登岸地點繞一圈,帶備菲林相機,每走一步拍一格,並用同一卷菲林重曝,令影像出現失真與雜訊效果。她研究時發現當年不少登岸地點的碼頭即將面臨重建,慨歎隨年月過去,歷史真相或會隨碼頭沒落,「十幾年後可能無人知道黃雀行動,而明目張膽、光明正大的紀錄愈來愈少,碼頭海岸會填海,會改變,但無損那個地方的的確確發生過那件事。」她希望以攝影軟性帶來關注,把菲林相片移印到亞加力膠上,變成透明但凹凸不平的狀態,「一定會(跟實物)有偏差,用技術移印並不能完整複製,有偏差和有誤差才能描摹那件事的重量。」作品在太子留下書舍展出,書店內羅列不少有關六四事件的書籍,可以與作品互相比照。


李顥謙則以新作〈鳥島〉回應,當他看完黃慧心的作品,「泅」這個字在他腦海中浮現,「兩年前想像到社會狀態會變得好壞,囚禁不全然是物理上的囚禁,出不了境那些,而是想法、精神、思想、意識上動不了。」他認為雖然現在仍有各種創作連結正在發生﹐但其中常有「綁手綁腳」的感覺,儼如一種「流動的囚禁」。現代詩比較意象性,他在詩中選取的意象是鳥和島﹐如同人和鳥離開時降落的地點,流散不只有嚴肅的政治面向,也可以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比如上一代成千上萬人千辛萬苦偷渡來港,經過這幾年社會發生許多事,便對他們漂浮的狀態多了好幾層想像和代入,詩中情感的流動正正寄寓了他們在水中浮沉、流離的狀態,並投射了疫情之下的想像,比如是口罩、隔離。


黃嘉瀛形容〈鳥島〉有透明感,「不完全 see-through,好像沖涼塊鏡有霧氣,或者戴口罩眼鏡有水蒸氣,或者游水泳鏡有霧氣,似睇到又睇唔到。」而是次展覽正正採用了透明的媒介將這感覺呈現,他們物盡其用,利用了留下書舍一個閒置的透明屏風,在上面貼上〈鳥島〉詩句,文字透光反射出如幻光芒。黃慧心認為,屏風需要光,她的亞加力膠亦然,若沒有後面的燈泡便會黯淡無光,其中需要光的存在,正正是他們的互通之處。


螢幕截圖 2023-01-09 下午4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