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香港文學季"

【文藝Follow Me)慢下來的時間——「復刻香港.在地實驗」展覽呈現4位藝術家 X 4本復刻香港文學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5-01-07

第九屆香港文學季「復刻香港.在地實驗」已經開幕,四位藝術家以自己的作品回應也斯、鍾玲玲及淮遠的四本復刻文學。香港文學如何與新媒體藝術連結?藝術家如何從舊文學文本中吸收養分,創作出新的作品?

【文藝Follow Me】呼吸七十年代的空氣——文學季「復刻香港.在地實驗」開幕暨開幕講座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12-23

11月29日,第十一屆香港文學季「復刻香港.在地實驗」開幕,今屆開幕講座以「回到書的隱密洞穴,呼吸七十年代香港的文藝空氣」為題,請來作家鍾玲玲、董啟章及文化人莫昭如分享他們的七十年代回憶。鍾玲玲說到自己和文學。「我的寫作開始於七十年代,同樣非常遙遠了。從開始至這個年代 已經見證了文學曾經是甚麼?現在是甚麼?如果還有未來,請想像一下吧,將會是甚麼?又或者歷史在成為過去以後,㓿下的是甚麼?要是你問:文學有意義嗎?我會回答:有的。要是你問:能把這個意義說清楚嗎?我會回答:不能。像洞穴中的空談,請想像一下吧,如果時代沒有文學,甚麼時代?如果世界沒有文學,甚麼世界?」

【文藝Follow Me】「灰白質留言:文學X視藝」 鄧小樺:刪除與遺忘的過程中有銀光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4-05-05

第八屆香港文學季「灰白質留言:文學X視藝」已於4月18日在大南街合舍落下帷幕。這是一個探索「記憶」的展覽,而其所經歷的風波恰恰是個推翻、覆蓋、抹除記憶的行為,在記憶病變之前,我們該如何面對它?

【無形・同病相連】前置詞:生於憂患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4-02-29

每年《無形》會有一期,全本承載香港文學季的主題創作,讓參加者可於展場即場閱讀作品。今期《無形》收錄今屆香港文學季「別來無恙」的焦點展覽「灰白質留言」七個新創作文本,探索記憶之病。

【無形.同病相連】樹 - 繞纏 - 歸人

詩歌 | by 枯毫 | 2024-04-11

風暴前枝葉最茂的樹先被鋸斷 斷肢裝滿一斗 剩光禿禿的主幹站立 失去機能站立

【無形.同病相連】齲齒

詩歌 | by 梁莉姿 | 2024-04-11

首先是手的剪影,偽裝一隻鳥 秘密寄到遠方 薄暮蹲伏,我們擲出的話語 悉數撞落一片透明的沉默 像羽毛般清晰稀薄

【無形.同病相連】銀光

詩歌 | by 鄧小樺 | 2024-04-17

那些孤獨的曠野亦偶然進入我的隱喻 攀援無從,涉水艱難,那些湍流 無人銘刻。風過度苛烈 我獨自叫喊如狼嘷 我記得激越是如何召喚了畏縮 星辰冷漠的光從頭頂降下

【無形.同病相連】鄧寄塵時間之 奧本默默和特特特根斯坦(問疾)

詩歌 | by 飲江 | 2024-04-11

奧本默默 卿何海默 愛因斯坦就這麼個樣子 望了我一眼 並幽我 於一默 量子中 一個梗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

我們曾想過 從此太空漫遊 恰如在夏日溫暖的水療中 你從未失足 左肘下一瞬的落空,不過是 跟我開玩笑的假動作

【無形.同病相連】心臟城市的病變

詩歌 | by 洛楓 | 2024-04-11

心臟被超聲波入侵 城市被捲進十級風暴 血管長在心臟裡面 城市的喉管被翻在外面 從此我們失去了自主跳動的脈搏

【無形.同病相連】WFH

詩歌 | by 池荒懸 | 2024-04-11

深夜亮燈,發現他正獨自坐在原來的位置上讀報。你不再相信箴言;但不想錯過機會:「阿公過了身;但我們都不會去拜他。媽精神狀態不好,搬出了和弟一起住。姐一家即將要移民。你的孫子在房間裡睡。他像你⋯⋯」

【文藝Follow Me】創作作為一種藥——文學季「別來無恙」開幕暨開幕講座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12-30

本年度文學季「別來無恙」於12月初開幕,請來洛楓、白雙全及蔣曉薇出席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文學館總編輯鄧小樺在開幕時越洋致辭,她覺得疾病是一個身體內外連繫的反應,「是個認識及調節自己的過程,甚至能為創作提供養分,從這方面看,其實疾病並不是太負面。」洛楓、白雙全及蔣曉薇亦在講座上娓娓道來他們如何思考疾病與創作的關係。

對文學季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的一點回應

其他 | by 盧勁池 | 2023-12-20

正如洛楓的疏理提醒了我們,原來已經有那麼大批的香港作家,以華文書寫紀錄過新冠期間的疾病經驗,我們知道這些作家所記下的香港的經驗,不單是在覆寫現代文學,且延續著香港自身的疾病書寫傳統。若我們承認這些香港書寫中旳「疾病」隱喻,所承載的,像蔣曉薇所說的,是一種超越盲目的絕望與希望,像傳染病似的負面情感,我們似乎需要進一步肯定的,就是積累這些疾病的人文思考和文藝隱喻的過程,必須建基在一個,從來未曾被香港大專的中文教育和學科研究體制,甚至是所謂「疾病書寫」的研究範疇,所承認和涵蓋的,一直更多歸屬於香港中學和特殊學校的視藝教育,又或今日,所謂共融藝術的發展脈絡裡。它有助我們思考,不專心檔案庫這個概念,不單是描繪「健視」老師和「殘疾」學生共同享有的「創作」時刻,它還涵蓋著更廣泛的,隱沒在隱喻的意義以外 ,記錄不同社區、社群「失能」身體的創意潛能。

「香港文學季.別來無恙」開幕——擁抱生命與無常,以文學藝術療癒傷痛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2-09

「香港文學季.別來無恙」昨日(8日)在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舉行開幕典禮暨開幕講座,且邀得香港作家崑南、藝術家楊秀卓擔任開幕禮主禮嘉賓,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鍾小梅則代表香港文學館作開幕致辭。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雖然身在台灣,亦特意錄製短片向文學界友人問好。由作家袁兆昌主持的開幕講座「患得患失——疾病、治療與創作」,則邀得作家洛楓、蔣曉薇以及藝術家白雙全作講座嘉賓,分享疾病與創作之間的微妙關係,以及他們如何透過創作得到治癒。

漫遊深水埗追溯香港命水 文學季「水字部:文學×藝術」導賞暨分享會紀錄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1-09

水,是構成香港這座城市的重要部份,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題,邀請五位本地視覺藝術家聯乘五位本地作家參與計劃,灑落四間香港獨立書店,蒐集和再現散落四周的回憶、感情和關係,以文學和藝術創造出再次賦予街道生氣的風景,12 月 17 日一個悠閒的周六下午於大南街展開公眾導賞,共同遊歷一拳書館、半杯寮和獵人書店,其後返回 THY LAB 昊堂分享會,拾遺灑落在深水埗這個水字部社區的溫度和細碎。

【文藝Follow Me】散落四間書店的「香港文學季——水字部:文學X藝術」 黃嘉瀛:在起伏之間掙扎求存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12-19

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主題,流動的水與沉穩的土形成一方水土,我們在這裡札根,沒有「不服」,重要的是「不伏」,不要趴伏,不要伏貼,因為這個城市一點也「不伏」。「水字部:文學X藝術」活動今年如水般灑落深水埗、太子四間獨立書店,旨在蒐集和再現散落四周的人與人之間的回憶、感情和關係。策劃人黃嘉瀛帶大家走一遍,嘗試蒐集這些散落的回憶,「香港與水土環環相扣,很多人到來、離開,但這裡永不會平伏,我們就在起伏之間掙扎求存。」

港口性格,意義何在?香港文學季「港口/港女,離岸/上岸:香港身份認同面面觀」開幕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黃思朗 | 2022-12-13

第八屆「香港文學季」早前在深水埗大南街的Openground舉行開幕禮暨開幕講座,本屆文學季以「水土不伏」作為主題,開幕講座「港口/港女,離岸/上岸:香港身份認同面面觀」由文化人鄭政恆主持,並邀得黃念欣教授與影評人馮家明,分別從文學與電影入手,談談離岸/上岸、港口/港女,與香港身份認同曖昧而千絲萬縷的關係。

【無形.在水中央】傾城之戀2022

小說 | by 張婉雯 | 2022-12-14

今屆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的焦點計劃「水字部:文學 X 藝術」,共有五組本地作家與視覺藝術家參與,張婉雯從「漬」字展開創作,寫成疫情之下的《傾城之戀2022》。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無處容身,只容得下一對平凡男女,大麻成與珍妮本來單純的生意買賣關係,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卻成全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開幕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07

「香港文學季:水土不伏」前言——以文學藝術回應時代,讓幽微的美好生長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香港文學館 | 2022-11-07

海港與島嶼,經歷無數變遷、潮漲潮退,從文學世界中,我們總能回顧一二,重新建構變幻以前的社區。今屆香港文學季以「水土不伏」為主題,透過文學,我們創作、感受,連結這座熟悉且獨特的城市,以文學藝術視角重新觀察「水」在香港所擔當的角色,重看舊日回憶,認識本土歷史,再往理想出發。

菜心五態

散文 | by 陳在心 | 2022-04-27

菜心,又稱菜薹或油菜,白菜變種,又稱蕓薹。菜心是廣東人的菜,在香港酒樓普遍人會叫菜心而非芥蘭,在餃子店會叫菜心而非豬紅或蘿蔔。在小學常識書中「家庭關係」課插圖,捲髮婦人為家人張羅晚飯的五碟餸中,塗上綠色那份就是菜心了。

乖孩子不偏食

小說 | by 陳在心 | 2022-03-07

陳在心在〈乖孩子不偏食〉寫的兩個女生,不吃雞的以喬與不吃菜的今夢。以喬好喜歡鳥,因此對吃雞有了陰影,而對雞肉的恐懼為以喬帶來不少煩惱。今夢對蔬菜的記憶,則與父親拿著滕條或皮帶的抽擊有關。今夢不僅討厭所有細長而綠色的東西,也不再吃菜。

尋根究柢,種菜無國界?香港文學季《親蔬遠近—本地菜與異地菜》講座記錄

報導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今年度香港文學季帶領我們游走於城市和阡陌之間,親近蔬菜,親近香港農業,親近吾土。 拾起鋤頭深耕細作的農務達人 #周思中、與孩子歸園田居的詩人洪曉嫻,以及穿梭街市的煮飯婆、文字編輯饒雙宜,12月4日在一拳書館舉行《親蔬遠近》講座,深究本地菜及異地菜的源流命脈。

「親蔬」有「別」:香港文學季「土有香,根有緣」展覽隨想

報導 | by 劉詠淇 | 2021-12-07

本年度文學季主題「土有香,根有緣」以食物為創作基礎,除了將植物和文學作連結,劉詠淇觀賞展覽後形容,這也可跟今日我城的心理狀況有所呼應,就像根莖植物,醞釀於大地之中,吸取養分,各自發展,然後有一天,你與我蔓延的部分總會相遇。

在香港土壤中 文學藝術不斷生成:「蔬根蔬——展覽分享」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馮曉彤 | 2021-12-03

第七屆「香港文學季--親蔬」的主題講座「蔬根蔬——展覽分享」,邀來了藝術家劉學成、蘇詠寶及作家盧卓倫主講,由策展人鄧小樺、石俊言主持。展覽取名「土有香,根有緣」,期望文學與藝術的發展,也能在香港土地上自由生長,也盼港人在暗處更要好好貯存能量,在寧靜的泥土中滋潤生長。

【文藝Follow me】寄紅菜頭的百般紅——訪「香港文學季」參展人何秀萍、郝立仁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26

11月13日,第七屆「香港文學季」「土有香,根有緣:文學X視藝展覽」開幕,甫走入灣仔集成中心UG10,便看到作家、填詞人、煮持人何秀萍站在一條柱前把紫紅色的紅菜頭汁倒落杯中,那紅菜頭汁由紅菜頭、紅蘿蔔及蘋果鮮榨而成,入口清甜。

【文藝Follow me】把泥土裡的植物挖出來——香港文學季「土有香,根有緣」展覽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1-11-19

第七屆香港文學季以「親蔬」為主題,字面意思是親近蔬菜植物,也有透過植物與食物,去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親疏關係。最近「土有香,根有緣:文學X視藝展覽」開幕,展出五組作家及藝術家以五種蔬物作為創作養分的作品,帶大家鑽進地底,看看那些深入泥土的植物。

【無形・蔬泥】文學 × 視藝展覽——親愛的__

散文 | by 何秀萍 | 2021-11-17

今年香港文學季的主題「親蔬」,意在提倡親近蔬菜植物,在進食與種植之中尋找我們與土地、植物的深層關係。何秀萍以書信形式與一位朋友談起「紅菜頭」的記憶,記當年的鮮美口舌記憶,也是對友人的探詢關懷。「紅菜頭」吃過留痕,而飲食之中總是隱含親密性,同道中人,共聚一堂,不但分甘同味,也期許相逢之日,互道別來景況。

李智良 X 應亮——「何地有方給我:創作的流亡」講座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2-30

今年香港文學季「遊移字得」最後一個講座,以「何地有方給我:創作的流亡」作結,請來主持李薇婷及嘉賓李智良、應亮,探討流亡、創作、身分、家、邊界等關係。 「何地有方給我」取自專輯《剎那的烏托邦》裡的歌曲〈何地有方〉,像是在探問,我們何時才能找到一個方寸角落與空間以棲身,不至於流離浪蕩,苟活殘存。李薇婷於是感慨,眼見身邊不少朋友準備離開,與「何地有方」十分呼應,「香港曾是一個容納人流、海流、思想流動的地方,想不到今天卻會成為流亡的開始點、離開的站立點。」就此,她邀請八年前流亡香港的應亮導演,率先作分享。

離留之間:文學 X 視藝展覽——葉雯與黃碧雲之間的「對話」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0-12-01

葉雯的作品為《名為彼岸的空間》,由六幅顏色豐富的塑膠彩畫作組成。畫作充滿著流動性和想像空間,處於一個介乎於實與虛之間的空間,回應了《媚行者》的矛盾、躁動不安,也抒發出了自身的情感。

韓國、朝鮮文學講座:由古到今 從書籍到電影了解韓國

報導 | by 姚嘉敏 | 2020-11-04

2020年香港文學季在9月27日正式開幕,在10月10日,「虛詞.無形」舉辦了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 香港文學季.遊移字得徵文比賽頒獎典禮以及講座:與朝鮮/韓國文學相遇,並請來主持鄭政恆以及嘉賓陳成軍、范永聰,一者從古、一者從今去解構朝鮮/韓國文學。

潘國靈 X 卓韻芝:香港文學季開幕講座——我們總是迷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0-10-28

或許真正的行李只有書,潘國靈又指出,城市或書都講求緣分,「有些書藉,有些地方大概終生都不會到訪;有些即便是到訪了,亦未必會重臨。」有幸重逢的話,舊日的經驗也將變質,「縱使城市沒變,書沒變,旅人卻必會改變。」旅遊與閱讀的本質有如曇花一現,這又讓潘國靈明白到旅遊書寫的重要性,因為「去旅行就如看書一樣,唯有在字裡行間你才真正置身其中,當你完成一本書或旅程,它就會快速褪色,所以必須在路上紀錄,或者在事後重構,其餘的就只能任它消逝。」

【2019文學季結集】《家,有處可逃》前言:有情的棲居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20-10-16

「居住」與人類安身立命相關,在香港尤其是個重要而引起情緒反應的題目,其中的苦樂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2019年以「居住」為主題,開展中學的寫作教育課程,以及大型文學節慶「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獲得了可稱豐碩的成果。在這本結集中,收錄了同學、參加者等的創作成品,也是一個香港社會精神面貌、情感結構、多重現實的壓縮性呈現,層次豐富。

困難時光中,美好的隱喻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12-04

我們但願,雞蛋的隱喻,有著這樣的可能,樸素而高貴。像小小的祝福,陪你渡過困難的時光。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近年最常被人引述的名言:「在雞蛋與高牆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邊。」我們切不可放棄青年。

言叔夏X鄧小樺:「孤獨 —— 空間/性格」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8-26

香港文學館舉辦的「孤獨 —— 空間/性格」文學季講座,成功邀得言叔夏來港,與作家鄧小樺討論孤獨,並在詩人池荒懸的主持下,嘗試在這個風雨飄搖,獨處與思考都愈形艱難的城市,重新去認識空間與自我、生命、社會與寫作的微妙關係。

流離的家,曲折對話:「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展覽」

專訪 | by 李日朗 | 2019-08-23

時值盛夏,香港人經歴了一場又一場大大小小的對話(或對話失敗)。對話一詞精妙於「對」字,成雙成對,理應是兩人一來一往,有機交流,多元發聲,才算對話,切忌錄音機式的單向灌輸。而同樣時值盛夏的八月,香港文學館舉辦「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展覽」,邀請了九對香港文學人和藝術家,以「宀」為引,進行了九場有關「家」的「對話性創作」。是次有幸找「㝯」字組合的李智良及羅玉梅,與在「寐」字之下與吳煦斌作品對話的何幸兒,各談創作意念及合作。

掀起了你的寶蓋頭來︰「自宅字築」文學 X 視藝對話展

報導 | by Nathaneal | 2019-08-23

有人離家出走,有人以街為家,一場「反送中」逆權運動,令人進一步思考「家」的意義。「家」「宅」雙生,有「家」必須成「宅」,有「宅」未必是「家」,土地空間與居住環境如何扣連,方能促成我們對「家」的想像,乃至凝聚出精神層面的歸屬感?香港文學館便以「自宅字築」為題,利用文學與視藝創作而成的對話作品,為大家開啟出更為豐富繁複的思考維度,「土地問題」持續,惟想像無限,願大家繼續捍衛。

說家談寢——觀「自宅字築」展覽

藝評 | by 劉偉成 | 2019-08-20

由香港文學生活館主辦的「自宅字築」是個令人不無觸動的文字跟裝置藝術對話的展覽。觸動,乃因文字跟裝置之間本易流於自說自話,但今次先不論哪一方處於對話的上把還是下把位置,似乎都在真誠對話,無論是温文含蓄,還是吶喊控訴,都給展覽主題有效統攝成閃亮的溝通脈絡。

【自宅字築】水

散文 | by 吳煦斌 | 2019-08-01

前幾天下雨,窗子邊緣的磚牆上有淡淡的雨漬,像一塊豎立的雲,但水並沒有進來。我幼年住的屋子,水會在豪雨時候從牆上滲進屋裡。它通常聚在牆腳,一潭一潭像突然的苔,天晴它就退去了,那時我們的傢具都不貼牆,床和牆壁之間有拳頭大的縫隙,彷彿留下空間讓事物生長。但有一次它不聚在牆角。

【自宅字築】重畫地圖

詩歌 | by 也斯 | 2019-08-01

我們是在哪裡?/下面是藍色的海洋/還是天空?/遠處是雪山的尖頂/還是某人腦袋裡的神經末梢?

【無形.字宅】密居誌

詩歌 | by 周漢輝 | 2019-07-31

電視新聞報導他獲派最偏遠的公屋/報導另一個他年輕三十年再為生活打拼/還報導還有一個他一覺醒來康復了/他們都不認識的他拒絕任何報導

【無形.字宅】只有自由的時候明天才會到來——專訪言叔夏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23-03-14

雖然在言叔夏的散文裡,常常會讀到一個深居簡出的她,但她說其實自己很喜歡旅行,而且都不會想家(只會想貓)。「我上次來才知道,香港的緯度 比台北還要低,今天來特別看一下飛機的衛星圖,好像跟高雄差不多。」香港跟言夏叔出生的高雄遙遙相對,一樣炎熱,潮濕,多雨。八九十年代成長 的言叔夏,經歷過所謂的港片時代,張國榮的戲,王菲的歌,林夕的詞,然而直到2016年,言叔夏才首次來港,「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今年出席香港文學季講座,是她第二次來香港,「那次來很多人都告訴我,香港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我常常聽好多老師背後的香港朋友說一些老香港的風華,當我真正來到這裡時,那種斷裂感還滿明顯。」

【無形.字宅】中老年大廈

詩歌 | by 陳滅 | 2019-08-09

中老年大廈你何必傾斜/油漆剝落,記憶的聲音空寂/曾有一種新建的美麗/曾有嬰兒似的笑/為這都市給吹一口氣/吹一口氣給下一代/中老年大廈,你何必傾斜

【無秩序編輯室】前置詞︰字宅的遠颺

無秩序編輯室 | by 鄧小樺 | 2019-08-01

幾乎所有作家都寫過關於居住的作品,在香港這更是太核心的問題,可稱痛中之痛。二零一九年香港文學季展覽「自宅字築」的概念是以俗稱寶蓋頭的「宀」字部的九個字,串連作家及藝術家的組合。本期刊載的是展覽中五份全新創作的小說與詩,他們也是書寫香港居住空間的重要作者。

【無形.字宅】宇

小說 | by 董啟章 | 2019-07-31

我們被告知,因為我們是宇人,所以我們的名字都以宀為部首。以宀為部首的文字只有四十九個,扣除保留作公職名號和制度稱謂的用字,作為個人名字的選擇十分有限。聽說很久以前,情況不是這樣的,不過自從某個詞被刪除後,我們對於從前的事便愈來愈模糊了。我知道的最久以前的事,是我的祖父母叫寬和容。這是我父母告訴我的。關於祖父母和他們的時代的其他,我一概都不知道了。至於我對父母的記憶,也開始漸漸淡忘,但我記得母親叫做安,父親叫做定。

許寶強 X 李維怡 X 黃飛鵬︰「卑躬屈室」,有乜可能?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7-29

不妨想一想,怎樣的居住環境,能讓我們住得舒適,活得快樂。是居所的大小?是一起居住的人,例如家人、伴侶、朋友,或是貓?抑或,是一扇可以看到風景的窗?現在嘗試把這個理想的居所放在香港裡,你和這個居所的距離有多遠? 在香港這個搵樓難、租價貴的城市,理想居所似乎並不容易。香港文學館早前舉辦的「卑躬屈室」文學季講座,邀來文字耕作者李維怡、嶺大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許寶強、獨立電影導演黃飛鵬,由何潔泓主持,談到不少有關香港居住問題的看法,且看怎樣抵抗卑躬屈室。

彭秀慧 X 韓麗珠:「居心何在.隨寓而安」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卓謙 | 2019-07-17

過去的六月,有人不回家的日子比回家的日子多,十幾二十小時不眠不休,換來通紅的眼睛,疲乏的身軀,汗、血和淚,有人離家為了爭取,有人離家為了守護,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地方、這個城市視為家,其實我們一步都沒離開過。本年度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以「衣食住行」中的「住」為主題,六月二十九日舉辦的開幕講座——「居心何在.隨寓而安」,邀請小說家韓麗珠,劇場編導彭秀慧出席分享,由作家袁兆昌主持,談的就是家。

筆食人間煙火:「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徵文比賽頒獎典禮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2-20

五味雜陳,既指食物之味,也可引喻人生中,百轉千迴、哀樂交集的豐厚況味。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徵文比賽便以此為題,透過食物聚焦日常,扣連寫者的記憶情感。經過徵稿和評審程序,文學館最終於2月2日,假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行「氣味相投」文學X藝術展覽的藝術家分享會暨徵文比賽頒獎典禮,並有幸邀請到作家韓麗珠、郭詩詠、謝曉虹與及多間中學的校長師生出席,分享得獎者的喜悅。

識飲食,知方寸——「窮尊嚴富優雅」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9-02-17

記得張愛玲在淪陷時還跑去吃貴價雪糕的瀟灑嗎?無論在動盪亂世還是鬱悶年代,食得有尊嚴與優雅,都是一門高深講究的學問。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4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最後一場主題講座「窮尊嚴.富優雅」,邀來了鄧小宇、于逸堯,還有從台灣遠道而來的黃麗群作講座主講。三位都是精緻而率性、嘗遍雅俗美食的作家,加上有《號外》主編鄧炯榕主持,豐富的食事體驗,就在詞語音節間縈繞迴盪,令人動容。

【無形.意味】鹹的三味線

詩歌 | by 曹疏影 | 2019-01-17

腸子湧腮,弟弟扁桃體發炎/北方的姐姐燙羊肉/給南方的弟弟看/弟弟縮回臭腳/昔日的夢想醃了他/未來的結局嘲弄他/鹹魚被放回冰箱/夢見黃粱飯

【無形.意味】雞二章

散文 | by 淮遠 | 2019-01-16

那些日子,我們有時要幫忙捉雞,讓爸用燒紅了的鐵器,烙掉二分一的上喙、三分一的下喙,防止牠們在黃土操場上互啄屁股。

艱難時,飲食讓我們彼此緊靠——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

報導 | by Ksiem、Nathanael | 2019-01-10

告別2018年,在經歷了一整年生活災難、集體陷入哀嚎時,香港文學館「氣味相投:文學 X 視藝展覽」開幕了,或許正是文學在冥冥中連結大家、重注能量。今年文學季主題「五味雜陳」,是著手於日常,以食物扣連記憶與情感;「氣味相投」展覽則巧妙安排文學與視藝跨界合作,讓「親近而遙遠,關於飲食的種種記憶與變化……被召喚到我們眼前,並開啟想像,從日常中蒸餾可能」。確實,做文學並非站在高地排拒他人,而是醞釀一種親密的、恰到好處的距離。

荼蘼花季,欲望永生——專訪李昂

專訪 | by 劉平 | 2018-12-27

剛好又是聖誕節,半個世紀前的聖誕節前夕,女孩想將聖誕樹帶回家。挑個平常日子,逃學,她來到市場,原本要買聖誕樹,卻被花匠帶到不知何處,一顆心也不知飄到何處,只覺得在不知何處,一雙黑眼睛不住窺視自己,窺探到她心底的慾望來——她被花匠侵犯了——所謂慾望,不過純屬幻想。以上是〈花季〉的故事,李昂首篇發表的小說,從16歲寫到66歲,開到荼蘼,花季易盡,但李昂的欲望,卻永不枯謝。

奶粉如鉛,紅豆冰浪蕩——「五味雜陳.字裡識香味」講座

報導 | by Nathanael | 2019-03-01

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第三場講座「字裡識香味」早前於誠品銅鑼灣店圓滿結束,在主持唐睿的引導下,台灣《聯合文學》主編王聰威和香港作家張婉雯,都大方地擺上他們人生中最豐盛的飲食故事。所謂「豐盛」,大概如海明威「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這句名言,香氣與味道一直在記憶中流竄,無時無刻挑撥著心底最幽微細膩的感情,箇中「豐盛」與滋味,自然不必與金錢或價值掛鉤。

如何對抗「末世飲食學」?——「飲食男女」講座紀錄

報導 | by 安東尼 | 2019-03-01

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第二場講座「飲食男女」,邀請了李昂和葉輝主講,在藝穗會樓上劇場分享他們作品中對吃和性的處理。主持羅貴祥開場就把講座定義為十八禁和重口味,不過兩位作家沒有時間談太多男女之事,帶觀眾由頭吃到尾,在紫薯與拉絲以外,談談末世與鄉愁。

親密味道、情懷與創傷——「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講座紀錄

報導 | by 李顥謙 | 2018-10-22

味覺記憶時常是關於親密的。親人家常便飯、友人偶爾聚餐,都是情事,在作家身上尤其烙下深刻印記。由香港文學館主辦,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第四屆「香港文學季--五味雜陳」的主題講座「味覺旅行與文字記憶」,邀來了詹宏志與馬家輝作講座主講。二人均是見多識廣的多面手作家,且是好友,他們分享自身的食事經驗、文字下的味覺記憶,已讓人滿懷感動。

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評《虛構的幸福》

書評 | by 蘇苑姍 | 2019-04-24

虛構,意味不曾存在。通常指背離現實,憑空編造;但文學中的虛構,卻植根,並超越現實;而幸福,則意味生活在一種沉醉狀態;兩個詞語結合,大概生出一個模糊概念,及一種混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