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新書發佈會」講座紀錄

報導 | by  默言 | 2022-09-15


近年以香港為本位的文學作品備受港人積極關注,適逢第32屆香港書展,以「歷史文化 ‧ 城市書寫」為主題,並以「從香港閱讀世界:憶.寫香港故事」點題,資深傳媒人「老總」鄭明仁出版《香港文壇回味錄》,讓港人夕拾鮮為人知的朝花,重溫昔日書店繁花盛放的七八十年代。書展舉辦了鄭明仁《香港文壇回味錄》的新書發佈會,更邀得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樊善標教授任嘉賓講者,與台下一眾老朋友談舊書、舊書店、舊報紙的小故事。



昔日報業的互動性和趣聞


談到「文壇」,鄭明仁表示舊時報紙副刊載有許多介乎高雅與通俗之間的文章,而翻閱大量報章作研究的樊善標認為是一連串關係的互動,「就如老總與現場各界朋友的連繫」。他借此解釋過往報章上的小說經常設有懸念,是因為報章的連載形式使作品的形態有所轉變,而舊日作品的發表方式與其形態的微妙關係正是吸引他做研究的地方。除此之外,樊教授亦指難以從選集洞察文壇生態,報章則不然,可與鄰邊的欄目對照,更可發現筆戰的情況。樊善標自稱不諳搜集材料,有賴鄭明仁等藏家提供線索,讓他順藤摸瓜,認識文壇生態,鄭明仁亦希望多與學者合作,延續文壇的互動。


除此之外,二人亦提及昔日報業與社會的互動比現今更為有趣,更有人情味。樊善標指出以往有「小報」(Tabloid Newspaper) 的文化,「小報」的內容通常以讀者興趣作主導,為當時沒有流通網絡的港人提供不少娛樂。鄭明仁隨即舉出收錄於新書的「中區麗人」故事 ,他笑指著名報人韓中旋曾以筆名「碧琪」在《信報》寫「中區麗人日記」專欄,他把自己描繪成一名身材姣好的OL,每天穿着高跟鞋出入中環,吸引不少路邊麻甩佬的眼光,甚至「掛住望我個胸,望到撞埋燈柱」,引得哄堂大笑。鄭明仁補充:「很多人寫信給他求愛、送花。但是沒有人知道,原來作家真身是一個肥胖的麻甩佬!」,代表了舊日「小報」備受市民追捧,以及筆名為專欄作家隱藏其真實身份而帶來的讀者距離。


雖然「小報」予人迎合大眾趣味以追求商業利益的觀感,與強調嚴肅客觀、帶有社會責任的「大報」形成對比,卻不比「大報」的學術價值低。樊善標提到:「以前出書的機會不多,作家們都藉着報紙雜誌的平台發表作品」,因此「小報」對於研究當時的文學環境、文本,或作家生平,都有莫大裨益。作家擁有多個筆名早非奇事,就如早前離世的倪匡先生有衛斯理、沙翁、岳川、魏力等筆名,但有時筆名太多,散落的文章太多,也令學者難以掌握作家的全貌。說到這點,二人就想起葉靈鳳的筆名多達十多個,直至《葉靈鳳日記》面世才令人們認識更多他的作品,這亦是當時「小報」文化所造就的作家特色。


從買書的愉悅到藏書的悲哀


昔日報業令作家輩出,文學經典湧現,而書店的遍地開花也令閱讀習慣蔚然成風,讀者得以到處俯拾好書。鄭明仁隨即分享舊書和樓上書店的圖片,霎時倒流半世紀的時光:


(位於灣仔軒尼詩道的三益書店,蕭老闆連同舊書移民到加拿大,舊書如黃碧雲的「書仔」經友人寄回香港後,拍賣價值萬元。)

(《兒童樂園》創刊號,鄭生笑稱「雖然不應該談錢,但現值五萬港元一本,大家不要隨便扔掉」,全場一度愕然。)


樊教授表示他對鄭生談及的旺角早期書店有深刻印象:「花園街友聯,因為我小時候住花園街,小學不敢上去買書,高中才敢。那時有一疊思果出的《中學生遣詞造句》,因為是中學生所以對這本書特別有印象。」他又提及鄰街的廣華書局,「小時候進去覺得很悶,因為覺得那裡賣的台灣叢書內容特別深,老闆又神情兇惡。」鄭明仁回應:「那時候很多書店老闆都很惡的,台下的神州書店歐陽先生也很惡,他不會和你交談的。」他一時感嘆:「我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談及自己半世紀以來走過什麼書店,真是繁花盛放,現在說起來也一眶眼淚。到了現在,香港基本上已經被大書店壟斷,小書店很難生存。」樊善標指當時學界很留意新亞書店,「新亞對我們做研究生的時候很重要,因為那裡有比較罕見的書本,一有新書到,大家都會第一時間去選書」,又憶起當時中文大學中文系部門誤以為有位助教在新亞書院,而白白等了好幾個小時的誤會。


被問及一次難忘的買書經驗,鄭明仁馬上想起《中國學生周報》創刊號,「一年我總共有百幾期,無間斷的,有五本合訂本被我買了,正是台下的張順光先生轉賣的。」新書也收錄了這轉賣過程,是緣於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某次來電,說:「老總,有好東西關照,來嚤羅街喝杯茶」,鄭明仁本以為他會索價很高,豈料他叫出很合理的價錢,「我不敢當場笑出來」,不禁讓人感受到藏書家入手寶物的喜悅。


後來鄭明仁嘆喟不懂珍惜過往的某些好書,勸喻「買書一定要買兩本,一本自己看,另一本藏起來」。然而,樊善標說:「藏書再多的人,也有書是要放棄的。」鄭明仁頓時黯然神傷,想起新書末篇周先生的故事,「他是我的朋友,行走拍賣場幾廿年,書本、碑帖、畫作無不收藏,後來無法控制,被一位女士召回收站來收書,合共七輛回收車送至深水埗,然後按一輛輛車售賣。」他一臉凝重地說:「藏書家有種悲哀的歷程,就是你不能控制自己的書,所以我趁着有生之年出了這本書,亦開了老總書房,讓大家欣賞,賣得就賣,賣不了就送」,他更提醒各位藏書家必須在有生之年將藏書妥善處理,全場毅然掌聲不斷。 他又表示若然居住環境狹窄,令到書本要在其中掙扎求存,書便永遠都會被淘汰而「輸」,因此他笑稱有些人買書後不會拿回家,而是藏在迷你倉,不讓妻子發現,亦即「金屋藏書」。


(鄭明仁於北角城市花園商場開設的「老總書房」)


舊書的去向和意義


談到舊書何去何從,二人興幸拍賣舊書群組得以在疫情之中興起,令不再受喜愛、被逼放棄、多餘的書找到好歸宿。台下的愛書人李偉雄與朋友創立「三劍俠舊書拍賣」群組,與二手書書店「我的書房」舊書拍賣群組每晚競投心頭好,動輒便以萬千元易手,最高賣價是由神州書店店主歐陽文利賣出馬克思的書籍,值二萬多港元。李偉雄笑指:「人們常抱怨賣家炒價,但其實買家也是幫兇,而老總就是最大幫兇。」鄭明仁表示:「有了拍賣群後,很多昔日失去蹤影的書突然湧了出來,因為以前不知市價,如今便翻箱倒櫃,看看有沒有金庸的書。所以是起了積極作用,把以前的舊書吸引了出來。」


來到發佈會的尾聲,眾人談及一些對於舊書的展望。漫畫家馬龍沿着上述的筆名問題,提議集思廣益整理出作家筆名的索引,供後人檢閱,工程雖龐大但極具意義,鄭明仁和樊善標也齊聲叫好;歐陽文利則談到舊書店的未來,若在藏書家的市場下經營會比較輕鬆,但若然過於在意銷售量,則難以生存;樊善標認為藏書家的大敵是下一代,因為他們未必懂得珍惜舊書,「我們留下這些書,一般帶有故事和期望,但是下一代是不知道的,所以會容易被丟棄。老總這本新書寫出了那些故事,人人便會知道這些書對他們的意義。」鄭明仁視《香港文壇回味錄》作為起點,希望日後有回味錄之二、回味錄之三,然後在舊書的流傳之間,文字與影像之間,將香港文壇的碎片鈎沉、傳承。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