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開創音樂製作新時代 已故音樂人被「復活」,以科技跨越時間界限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6

今年三月,日本著名音樂家坂本龍一逝世,令全球無數樂迷感到惋惜,然而透過科技的幫助,坂本龍一藉著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的形式,本月(6月7日)開始至7月2日,將以虛擬身份於紐約舉行由他與Tin Drum共同創作的《KAGAMI》音樂會,將立體移動攝影與現實世界融合,讓配戴光學透明設備的觀眾,欣賞虛擬坂本龍一的鋼琴演出與相應立體藝術。這種表演藝術的新型態,除了為觀眾帶來嶄新體驗,也令大眾關注科技與AI的發展,如何開創音樂製作的新時代,甚至讓已離世的歌手與音樂人,再次重現樂迷眼前。



虛實結合的表演型態


藉助現今科技的進步,已經離世的音樂人亦可再次重現樂迷眼前,讓大師的音樂生命得以延續。在《KAGAMI》音樂會的宣傳官網,也附上坂本龍一今年所寫的文字,闡述他籌劃虛擬演出的「初衷」。坂本龍一提到「虛擬的我不會變老,會繼續彈奏鋼琴數年、數十年、數百年。到時候還會有人類嗎?在人類之後,征服地球的魷魚會聽我的音樂嗎?」,同時藉此探問鋼琴與音樂對他們來說的意味。


以科技跨越時間界限,傳奇樂隊The Beatles成員Paul McCartney,日前(13/6)接受英國廣播電台(BBC)訪問時就表示,即使John Lennon及George Harrison已先後離世,但藉助人工智能的技術,將John Lennon的聲音從卡式試聽帶分離出來,得以完成樂隊早期尚未完成製作的歌曲,今年內更會發行The Beatles的最後一張唱片。雖然歌名與新作詳情仍未公佈,但據外國傳媒估計,該卡式試聽帶的錄音,是來自John Lennon 在1978年創作的〈Now And Then〉。Paul McCartney亦在訪問節目裡透露,是次得以利用AI技術推出歌曲,契機源於2021年製作的紀錄片《The Beatles: Get Back》,團隊訓練機器辨識各成員在1969年錄下的聲音,並從背景噪音以至他們彈奏的樂器聲音分離出來,其成果亦得以讓Paul McCartney在近期巡迴演出,重現與John Lennon的合唱。


藉助科技為經典樂團注入新元素,瑞典國寶ABBA去年在倫敦舉行的《Voyage》音樂會,亦曾試過結合AI技術與3D建模,由後製團隊使用空間捕捉影像(Volumetric Capture)技術,為觀眾帶來以高科技製作而成的ABBA虛擬角色表演,幾位成員此前亦用上超過五個星期,讓電腦捕捉他們的神情、動作,以及現場音樂演出,透過以ABBA七十年代形象作為藍本的數位分身,使其立體呈現在觀眾眼前。


人類聲音錄音被合成為歌聲,早於2007年就有虛擬歌手初音未來的誕生。以Yamaha的「VOCALOID 2」語音合成引擎為基礎開發,由於像真度較以往同類軟件高,初音未來面世後瞬即廣受歡迎,也捲起電子音樂創作的熱潮,至今使用初音未來製作的歌曲已超過13萬首。2016年,Sony亦曾研發具備人工智能特質的「Flow Machines」,協助音樂家捕捉音樂靈感,系統在「學習」逾萬份不同樂譜樣本後,創作出充滿傳奇樂隊The Beatles風格的《Daddy's Car》,它被認為是由AI創作的第一首流行曲,其音樂流暢度與效果曾在業界掀起話題,也開拓了將人工智能融入音樂製作的更多可能性。


AI能學習反諷嗎?曾卓然、董啟章、鄧正健如何給AI下指令



AI合成歌手風潮,讓已故歌手「復活」


隨著人工智能的技術急速發展,近月在網絡上出現愈來愈多可以模仿歌手聲線、演譯任何歌曲的AI Vocal工具,中外網民皆對此躍躍欲試,訓練AI模仿歌手的聲線演唱,最近就有本地網民以AI模仿尹光聲線,翻唱林家謙、姜濤等歌手作品,成為大眾熱話。這種AI合成歌手風潮,過去兩三個月在外國亦掀起風潮,並以科技「復活」已故歌手的聲線,其中包括傳奇巨星Michael Jackson,有樂迷表示聽到第一句歌詞,與MJ相關的塵封回憶都浮現腦海。近期在香港亦有YouTube頻道,分享訓練模仿張國榮唱腔的歌曲,演繹本地樂壇新一代歌手的作品,亦有網民在今年五月開設頻道,模仿已故Beyond主音黃家駒的聲音,透過AI演繹他離世後才出版的歌曲,例如《單車》與《到底發生過甚麼事》,以及Beyond樂隊在1999年推出的《十八》,有網民形容效果不俗,尤其後者效果感人,但認為AI的咬字、感情、唱法只是跟原唱學習,純粹改變了聲線,廣東話的發音亦增添限制。


透過人工智能讓已故歌手「復活」,在音樂界並不算是新鮮事。2013年,周杰倫舉辦巡迴演唱會期間,曾與虛擬鄧麗君在台上對唱;今年年初,中國春晚利用全像投影技術,讓鄧麗君的影像再現舞台,並與歌手王心凌、韓雪合唱。日本年度音樂盛事《紅白歌唱大賽》,2019年亦曾以科技讓已逝歌姬美空雲雀現身舞台,雖然其AI歌聲被稱讚沒有違和感,但亦有網民認為此舉有違倫理,批評是對死者不尊重,感覺「好像把人從墳墓裡挖出來」。加拿大非牟利心理健康組織「Over the Bridge」在2021年也曾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被歸入「27俱樂部」(具備才華而巧合於27歲辭世早逝)的著名音樂人作品,包括樂隊Nirvana靈魂人物Kurt Cobain、Amy Winehouse、Jimi Hendrix、The Doors等,學習使用他們的風格創作曲詞,組成《Lost Tapes Of The 27 Club》專輯,藉此提倡大眾關注被憂鬱症與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音樂人。


除了透過AI模仿已故歌手的聲線,上月在網絡掀起話題的,還有英國樂團使用AI聲音模擬技術,找來「AI 版 Liam Gallagher」獻聲,並以「AISIS」為名發表共八首歌的合輯,讓已經解散的搖滾樂團Oasis得以「復出」,聲音效果之好,連不少Oasis歌迷都給予正評。另外,在中國影音平台「bilibili」,亦有稱為「AI孫燕姿」的人工智能歌手,翻唱多首華語經典金曲,不少錄得逾百萬點擊,成為網絡近期熱話,甚至惹來本尊對此親自回覆,表達對AI孫燕姿「出道」的感想。對於怎樣跟一個每幾分鐘就能推出一張新專輯的「人」相比,孫燕姿認為「這項新技術將能夠為每個人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一切,無論是獨立的、扭曲的還是瘋狂的,都可能會有一種專門為你創作的獨特內容。你並不特別,你已經是可預測的,而且不幸的是,你也是可塑的」,即使AI目前似乎既沒有情緒,也沒有音調的變化,但她覺得只會是非常短暫的反應,此刻所能夠做的,就是「思想純凈、做自己,已然足夠」。



若AI能模擬原唱,歌手的價值是甚麼?


以人工智能生成的翻唱作品,目前在網上愈趨流行,全球三大唱片公司之一的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 UMG),今年四月曾就此發送電郵至Spotify、Apple Music等音樂串流平台,要求他們切斷AI對其歌單的訪問權限,並將侵權作品下架,力圖藉此阻止開發人員從受他們版權保護的歌曲之中,提取旋律或歌詞訓練AI生成音樂。另邊廂,曾經結合AI科技製作助眠音樂、身兼視覺藝術家的加拿大音樂人Grimes,月前透過社交平台分享自己對AI生成歌曲的看法時,則表示不介意自己的聲音被運用在AI生成的曲目,更邀請大眾使用AI採集她的聲音進行各類型創作,並願意將一半版稅平分予利用AI生成歌曲的創作者,截至五月底有超過15,000段使用「GrimesAI-1」合成的聲檔,以及超過三百首完整歌曲已提交,Grimes形容作品效果令其相當鼓舞。


在華語樂壇方面,亦有音樂人嘗試從中開拓製作樂曲的更多可能性,台灣音樂製作人陳珊妮在今年三月,推出以AI聲線獻唱的單曲《教我如何做你的愛人》,製作過程花耗大約一年時間,由她提供過往專輯的Vocal音檔,加上AI Labs音樂團隊的努力,透過與演算工程師不斷交流經驗,讓AI唱出具有感情的歌聲。陳珊妮在社交平台分享創作源由,是希望探討「若 AI 已經能模擬原唱的一切,那麼原唱歌手的價值會是什麼?」,用一首AI歌曲證明,創作人不會被AI取代。


台灣女歌手蔡佩軒早前推出的歌曲《明明才星期一,我已經想放假》,亦使用到ChatGPT負責和弦及填詞部分,四月尾更以人工智能生成MV,每格畫面都由她給予指令產出,MV成本僅需15美元(約港幣117元),蔡佩軒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表示,「與人類相比,透過指令去跟AI溝通可節省很多溝通成本」。本地女歌手方皓玟今年五月初派台的新歌《It's not your fault》,分別推出過由她自己演繹,以及透過AI創作的MV版本,樂迷對後者的評價不一,部分網民覺得AI版本的假面笑容與歌曲不搭配,人像質素亦見參差,亦有評論認為這個版本是以近期大熱的AI與ChatGPT,帶出令這些東西變得有問題的並非科技本身,而是以錯誤方式胡亂使用它們的人,藉此呼應歌名主題。


迎接人工智能的時代,AI生成的聲音與影像都在迅速發展,未來它將為音樂藝術帶來甚麼新常態,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道德倫理責任,勢將繼續成為大眾討論話題。


GPT-4 翻譯成本幾何級數下降 作家董啟章:「不駕馭它,就是我們被它駕馭」



延伸閱讀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6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