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強勢來襲,人工智能浪潮勢不可擋,但究竟 AI 能否產出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學人作為「語言的定義者」,可以如何在 AI 普及化的世界中生存?聽聽主持卓然、小樺、Emily 講法!
AI聊天機器人「ChatGPT」強勢來襲,全球文化、學術界嚴陣以待。文藝界如何面對人工智能的挑戰? ChatGPT的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是否真的無敵?主持曾卓然博士、小樺、Emily 話創意還可殺出生天?!
藉助現今科技的進步,已經離世的音樂人亦可再次重現樂迷眼前,隨著AI技術的急速發展,近月在網絡上亦出現愈來愈多可以模仿歌手聲線、演譯任何歌曲的AI Vocal工具,以科技「復活」已故歌手的聲線。迎接人工智能的時代,AI生成的聲音與影像未來將為音樂藝術帶來甚麼新常態,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道德倫理責任,勢將繼續成為大眾討論話題。
香港文學館製作的全新文藝清談節目《藝文在線等》,上月底開始在網絡平台首播,首兩集話題圍繞近期大熱的 AI 聊天機器人ChatGPT,從文學角度討論人工智能現時的限制,並談及幽默、反諷、侘寂等關鍵詞,節目播出後亦在文藝界引來不少後續討論,《虛詞》編輯部整理相關內容,並與曾卓然、鄧正健再作訪談,更深入探討 AI 是否能夠學習自我反諷的寫作風格。
由 OpenAI 開發的聊天機器人模型 ChatGPT 全球爆紅,隨著本月中(14/3)發表全新升級版GPT-4模型,除了準確度、創造力和協作性更高,也展現更成熟的語言及應變能力,同時支援圖片輸入功能,其升級後的功能引起網民另一番熱烈討論,尤其對比傳統的人工翻譯,GPT-4 翻譯成本幾何級數下降,其發展速度之快,亦令大眾更加關注它將如何影響未來的勞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