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吉卜力」風格圖湧現 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 藝術品價值又何去何從?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4-02

OpenAI旗下的生成式AI ChatGPT-4o近日推出了一項新功能,為用戶開啟了一扇通往日本與歐美經典動漫風格的創作之門。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參照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吉卜力」風格的生成圖像,此舉猶如旋風般席捲全球。無數人紛紛投入其中,以各式圖片為媒,織就自己的吉卜力風格圖片。


現象級熱潮 眾多人及機構參與


在X、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社交媒體平台上,「吉卜力」風格的圖像如繁花盛放,由個人照片到各種迷因(Memes),從新聞截圖乃止電影經典場面,無一不成為網民的生成題材。此熱潮亦引來眾多名人、機構等參與,包括Elon Musk、巴西足球球星朗拿甸奴,甚至連美國白宮以色列軍隊官方社交帳號等均在X上分享生成的圖片。當中OpenAI行政總裁Sam Altman不但分享圖片,更將其社交平台X帳戶頭像改成「吉卜力」風格的個人照。


此新功能不僅止於圖像,更延伸至影片創作的疆域。海外AI影片創作者PJ Ace以「吉卜力」畫風,重塑了《魔戒首部曲:魔戒現身》的預告片,並慷慨分享其製作秘訣。此片一經發布,便如石投湖面,激起網民熱烈的迴響,至今已獲9.8萬次點讚與1.7萬次轉載,就連Elon Musk亦忍不住留言驚嘆:「WOW」,足見其魅力之深。


為流量不擇手段?


有部分別有用心之人,以此現象級熱潮試圖為自己牟取暴利及名器。AI畫師teej在X上宣稱,將會推出一款可以將任何照片轉換為吉卜力風格的應用程式「Gib」,讓其他用戶能夠以簡易的流程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像。隨後他展示了一份聲稱由吉卜力發出的警告信,內容提到有關應用程式違反其著作權,威脅將採取法律行動。teej以「AI創作人應該受支持而不是被迫害」為旗號,表示將會捍衛用戶權益。


然而,吉卜力工作室迅速澄清,指未曾發出任何警告信,屬為虛假資訊。工作室強調,這樣的誤傳不僅損害他們的聲譽,也讓使用生成AI技術的創作者感到困惑。teej得悉後便一改口風,坦承警告信為偽造,並表示「Gib」只是概念,不會正式推出,旨在諷刺AI生成圖片氾濫,令一眾網民責罵他借事件追求流量。


利用吉卜力工作室的品牌聲譽 為侮辱及剝削


不少藝術家都開始對此項技術感到擔憂。現正對Stability AI繪圖網站提出訴訟案件的藝術家Karla Ortiz坦言自己從小觀看宮崎駿的電影長大,認為此熱潮展露出AI公司根本漠視藝術家的創作及生計,指責OpenAI利用吉卜力工作室的品牌聲譽推廣OpenAI的產品,是對工作室的一種侮辱及剝削。


有份參與《海賊王》、《火影忍者》、《寶可夢》等動畫作品的美國知名動畫師兼導演Henry Thurlow亦發聲批判:「我不知道製作 AI 吉卜力圖像的人到底在做甚麼。這無疑是冒犯和惹惱藝術家(他們更有可能是該藝術家的粉絲)。我的意思是,你不能(也永遠不會)用AI製作賺錢的電影。這不就是純粹的惡搞行為嗎?」


事件同樣衍生出OpenAI是否使用未經授權的作品以訓練AI的爭議聲中。縱使OpenAI發言人曾發布聲明表示,當用戶試圖輸入模仿在世藝術家或畫家的風格,系統會自動拒絕,但若模仿「工作室」風格則予以允許,並指出OpenAI會繼續讓用戶擁有最大的創意自由,同時會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調整政策。


美國Neal & McDevitt律師事務所智慧財產權律師Evan Brown以及Cleveland State 大學法學教授 Christa Laser均表示,OpenAI只是根據某人的創意風格而生成圖像,並未構成任何侵犯版權的行為。但並不代表吉卜力工作室未能就此作出追討。Pryor Cashman律師事務所合夥人Josh Weigensberg 就認為,如果能夠證明OpenAI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使用作品進行訓練,就或會構成侵權,但如果OpenAI使用的,是網絡上同人畫作而非官方作品,吉卜力工作室就難以追討。


藝術家及作品價值何去何從?


ChatGPT 4o引爆的「吉卜力」熱潮,引發出3個主要命題:一,會否影響藝術家心理健康;二,是否動搖藝術家的生計根基;三,拉近藝術與觀眾距離後的隱患何在。對藝術家而言,他們以心血凝成的作品,承載獨特的藝術洞見與技藝,卻因生成式AI的崛起,被AI公司挪為己用,使用戶可以一鍵生成的相似之作,對其心靈的衝擊何其深遠。承此,AI又能頃刻完成畫作,而藝術家需耗費數月乃至數年,加上AI發展之快,未來勢必與藝術家作品距離日漸拉近,繼而取締他們,其生計岌岌可危。


此番「吉卜力」熱潮中,不少參與者或是宮崎駿的忠粉,醉心於其獨樹一幟的畫風,又或單純「跟風」,迎合潮流。早於2016年,宮崎駿在NHK紀錄片《宮崎駿:永不結束的男人》中,看到他觀賞一段由AI生成的動畫,宮崎駿當場表現出強烈反感,直言:「我強烈覺得,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吉卜力製作人鈴木敏夫在 2020 年的訪問中表示:「我們仍然手工繪製所有的畫面,因此完成一部電影需要更多時間。」認為這樣才能保留動畫的溫度。


宮崎駿,又或其他知名藝術家能夠受人景仰,在於他們創作的作品有著常人難以觸及的門檻,使他們與藝術家之間保持著一定距離。知名音樂監製Rick Beato曾論及當今音樂品質下滑之因:其一,製作過易,無音樂根基者亦可倚仗科技創作,致多元性萎縮;其二,消費過廉,串流音樂如水,價低任取,聽眾不復珍視,音樂人價值漸喪,粗製濫造遂成常態。AI於藝術領域亦然,畫家或以模仿精進技藝,塑自我風格,而現時大趨勢只會倚仗AI,導致藝術淪為廉價之物,失卻溫情與靈魂,有可能使藝術未能繼續發展下去。


無論創作者願否,大眾使用AI生成文學與畫作的潮流已不可擋。此技術進展將對藝術家的身心與創作之路帶來何種後果?諸位讀者不妨拭目以待,見證人類與AI於創作疆場的角逐。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唯一的大同

其他 | by 林喜兒 | 2025-03-18

編輯推介

廢話文學

散文 | by 潘逸賢 | 2025-04-02

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天

小說 | by 阿元 | 2025-03-28

街市記

小說 | by 陳巧蓉  | 2025-03-26

白卡之城

小說 | by 洪綺蔓 | 2025-03-24

撓腳

小說 | by 姚金佑 | 2025-03-21

這些日子以來

散文 | by 小煬 |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