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詞・偷】偷竊的自由

散文 | by  林靖風 | 2020-08-14

或許真正的小偷從來不曾匿藏在黑暗的窮巷內,他們以臉上皺褶所擠弄出來的笑容讓我們鬆懈自己的防備。我們還深怕他們偷得不夠多,噙著眼淚地苦苦央求:「就多拿一點吧!」我們佝僂著身軀感激小偷恣意拿走了我們唯一在乎卻又不曾存在的東西,他們如是說:「那只是沒有價值的自由。」我們拾起地上的血汗錢,走進黑暗的角落裡,把它們牢牢地塞進稀皺的錢包內。我們訕笑卻又哭泣著,失去的也只是不曾擁有的東西。


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從來就只有偷去別人的資產才可以釐定為不合法──數字、物件與金錢都是可以看見的違禁品,而我們依靠著可以量化的單位來判斷小偷所應得的制裁。自古迄今,自由亦被政治家量化為一至四大種類不等,它們都匍匐而列一併被放置在超級市場內的零食類別,再往前多走一步就可以看見讓人們體會真我的各種酒類飲品。若小偷從貨架上偷去一罐啤酒,數十名守衛會蜂湧而出把他撲倒在地上。然而若他從貨架上偷走的是一罐「自由」,守衛只會曲腿弓背地對他說:「歡迎光臨!」我們一直都遺忘了自由不是一件商品,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位小偷。


世界上的每一處都有兩種小偷,一種是屬於社會的,而另一種則是屬於個人的。但其中就只有「社會小偷」才會受到制裁,因為他們所偷的東西是肉眼可見的,而「個人小偷」只是從自己的身上掠奪。前者所偷的是空間,而後者所偷的則是時間。人類唯一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只有自由,然而它卻不會在社會上存在。我們一直把自由當作是一件可以看見的東西,但是它跟虛無一樣都是無從定義的。自由是否一直存在於每一個人的身上,還是我們需要從別人的身上偷回來?倘若空間從來就沒有辦法改變,我們又能否以自己的時間去偷取別人的時間?時間宛若水般流逝,正如自由會隨著時間而瓦解。自由從來都是浸沉在死亡裡,我們亦只有在奮力想像死後的世界。自由被死亡所限制著,我們的生命彷彿就只有社會的存在。


我們為著生存拼命地偷去自己的自由,逐步地把自己的選擇剝奪。我們在公司裡工作至凌晨時分的時候會對自己說:「我沒有任何選擇,一切都是為著自己的生存而做。」我們都忘記了工作也是生存的一部分。時常有人在叮嚀著需要把工作與生活作出平衡,但是他們沒有把生活與工作放在同等的地位,就如沒有看待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設法成為「社會小偷」,想盡一切辦法去擁有更多的物質,但是其實我們一直也只在偷取自己的時間,還卑躬屈膝窮盡一生地去做。


【無形・偷】偷渡之勇


屬於社會的偷竊是外在的,因為所偷來的並不屬於自己。從商店買回來的物品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快樂,但是只要我們一天還未成為那一件物品,我們的快樂是仍然需要透過一種外在的媒介才可以體驗得到。都市人會愛上購物的習慣是因為他們可以看見憑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甚麼。然而對於物件的喜愛卻是稍縱即逝,他們會不斷尋找新的物品代替。社會上的偷竊是單一而無目的,除了可以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若要判斷偷竊的好與壞,或許就是在看是否可以把偷來的東西轉化為一種思想。譬如一個人擁有一套價值不菲的西裝,也並不代表那人擁有價值不菲的思想。我們在跟別人寒喧的時候,特別是在商業宴會上,話題總是流於表面而外在的。那並不是代表每一個人就只有外在的一面,只是習以為常的模式限制了敞開心房的可能性。我們的社會與科技一直在進步,人性卻從來都在原地不動。我們偷也偷得不徹底,因為我們還在以可以量化的東西來勝過別人。


屬於個人的偷竊是內在的,因為它存在著一個轉化的過程。我們都在別人的身上偷取東西,不論是故事、靈感或是感情等,我們在聊天的時候總是在說著別人的話,彷彿自己的思想也需要經過一切繁文縟節的論證。在我們的言語間,到底被偷去了多少真正屬於自己的思想?思想從來都是自由的,只有存在是沒有自由。我們所渴望偷取的都不是思想上的自由,而是一種可以存在的自由。在我們批判別人的思想的時候,或許要先去驗證自己的思想是否存在,還是一路走來只是為著存在而存在。


為著存在而存在的人只會唯諾地附和別人的思想,揚言著自己到底擁有了多少。為著思想而存在的人只會跋扈地釐清自己的思想,低訴著自己到底失去了多少。獨一無二的人自詡著自己的存在,卻意識不到死物也像他們一樣確切地生存。或許有那麼的一天,我們不會再說著別人的話。我們不會再以數字的浮動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我們會談論自己的想法,讓每一個人也有機會去偷換對方的概念──那是一種明目張膽的自由。不論是動物或是死物都擁有存在,但只是人類才可以擁有一種屬於個人的自由。


或許真正的小偷從來就是匿藏在黑暗窮巷內的我們,我們以臉上皺褶所擠弄出來的笑容讓自己鬆懈了防備。我們佝僂著身軀感激自己恣意拿走了我們僅有卻又不曾存在的東西。我們拾起地上的死物,走進黑暗的角落裡,把它們牢牢地塞進名貴的錢包內。我們娓娓道來:「別讓自己偷去屬於自己的東西。」失去的也只是曾經擁有的自由。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林靖風

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學位,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多個香港與台灣藝術展覧展出多媒體(雕塑、插畫、設計及攝影)作品、亦同時獲得相關藝術與設計奬項。以二十歲之齡在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北屋藝廊舉辦首個個人展覧,於2018年出版首本個人小說《憂鬱藏紅首部曲:艾塔》及於2019年獲TEDx Royal Central London邀請進行以存在主義為主題的大型公開演講。

軌外的人

散文 | by 林靖風 | 2020-08-14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