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時間"

【無形・◯】沉悶的永恆回歸!——關於本雅明的時間佈置與物思維

理論 | by 勞緯洛 | 2024-04-19

勞緯洛藉著今期《無形》「◯」的主題發想,重思本雅明如何被布朗基事件啟發,去處理尼采永恆回歸問題的進路。文中闡述了本雅明在《拱廊街計畫》如何從沉悶經驗思考永恆回歸,發現唯有縱深永恆回歸,處身廢墟的歷史意識方能覺醒,終末論與時機學在彌賽亞時間佈置之中,可以辯證地統合。勞緯洛亦引入迴圈轉向 (recursive turn) 的解讀可能,推論出本雅明的永恆回歸時間佈置中,物本身構成了具備雙重運動的迴圈,並建立起一道提供偶然區隔 (contingent distinction) 的環狀虛線,物的能動性在此終獲挽救。於是,所有企圖恢復過去、立足現在,並且指向未來的思考,都是災異的思考;我們在終必毀滅的宿命中,救贖會以彌賽亞現時的方式,殘碎又圓滿地臨到。

【無形.同病相連】鄧寄塵時間之 奧本默默和特特特根斯坦(問疾)

詩歌 | by 飲江 | 2024-04-11

奧本默默 卿何海默 愛因斯坦就這麼個樣子 望了我一眼 並幽我 於一默 量子中 一個梗

發掘海港兩岸的意義 填補時間洪流的空白 ——「藝術.科技」展覽2.0:「見幽覓微」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1-04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今年舉辦第二屆「藝術·科技」展覽,當中包括近日開幕的首個主題展「見幽覓微」,將藝術家吳子昆,陳沁昕、馬琼珠和鄭波的作品投射在尖東海傍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之上,以一系列數碼藝術作品,將維港兩岸幻化在光影之中,跨越現實與虛幻,讓大眾一同發掘在海港「空白」之間的獨特意義。

【無形・文學館在他方】文學館當刻:實現、想像、時間線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10-26

因著早前「香港文學館鬧雙胞的爭議」,《無形》特別整理出一條由2004年至2023年9月的「爭取文學館的平行時間線」,當中整理了有關潘耀明談及「香港文學館」的詳情,以及過往文化界認識對文學館的想像和倡議。

宋康昊攜新戲《韓戲逼人》來港 談韓國電影發展:從審查走到今天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時間的累積

報導 | by 黃桂桂 | 2023-10-20

最近,韓國影帝宋康昊來港,其新戲《韓戲逼人》為香港亞洲電影節其中一部開幕電影,除了宣傳新戲,宋康昊亦出席假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宋康昊大師班」,與演員林嘉欣、鍾雪瑩及學生們分享自己的從演心得。黃桂桂整理「宋康昊大師班」及宋康昊接受傳媒訪問內容,看看這位影帝在從影30年間如何走自己的演員之路,及韓國電影之路。

如何譜寫黑暗時代之歌?——「書寫災異的時間」勞緯洛、葉梓誦對談《崩末》紀錄

報導 | by 陸景揚 | 2023-08-16

早前文學館邀請到小說《崩末》作者勞緯洛與《字花》執行編輯葉梓誦對談,以「書寫災異的時間」為題,圍繞這本以災異為題的新出版小說,顯現勞緯洛思考黑暗時代的歌如何唱的歷程路徑,也分享兩人平時在文學創作的思考歷程,以及對於當代文學方向和災異書寫的看法。

【無形・到底拖延過甚麼事】拖延時間的技藝

散文 | by 葉梓誦 | 2023-06-28

以工作來說,拖延或許是種障礙,時間上的調配失衡,葉梓誦卻從卡爾維諾的寫作習慣說起,在文字創作上,能夠在紙頁上見證的拖延,就是敘事的拖沓與延長,故事以外的潛在空間,我們並不知道藏有甚麼,拖延有用與否,還看最後的成果。

【文藝Follow Me】把時間摺成一棵樹 黎肖嫻與Parasite展覽「Signal 瞬息 展與接」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3-07-31

三年新冠疫情漫長而瞬忽,時間是掉拍的指針,時而沉重地跳動,時而平白跳過一整格。藝術空間Para Site展覽「瞬息⋯⋯signals」來到第二章「瞬息⋯⋯展與接」聚焦新冠疫情之後的這段過渡期,在分展與連接之間看時間如何非線性地一拍一拍跳動。

AI開創音樂製作新時代 已故音樂人被「復活」,以科技跨越時間界限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6-26

藉助現今科技的進步,已經離世的音樂人亦可再次重現樂迷眼前,隨著AI技術的急速發展,近月在網絡上亦出現愈來愈多可以模仿歌手聲線、演譯任何歌曲的AI Vocal工具,以科技「復活」已故歌手的聲線。迎接人工智能的時代,AI生成的聲音與影像未來將為音樂藝術帶來甚麼新常態,以及由此衍生的相關道德倫理責任,勢將繼續成為大眾討論話題。

【藝局】陳嘉翹、王思遨對談——時間、黑洞、故事

如是我聞 | by 王思遨筆錄 | 2023-06-12

創作對於自身有什麼意義因人而異。不過我認為自己偏向於悲觀主義,覺得創作像黑洞。黑洞質量極大,沒有事物可逃避被扭曲,包括空間與光。擁有創作的人,生活中所有事都被創作扭曲,成為最有利創作的模式。另外在恆星的死亡的坍塌時形成,吸收周邊的物質來繼續生長,所以我們也會詩意的比喻黑洞為負能量或不祥。遇到情感上解決不來的事,用創作去梳理和整頓,漸變成了驅使創作的動力。

【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思念的時間像海綿裡的水——憶魯凡之

散文 | by 朗天 | 2022-11-17

朗天追懷魯凡之,尤記得在當年各方瀰漫「馬克思已經過時」的議論氛圍中,要看到左翼以理論系統作有力反駁,並非易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報章,無論是《信報》、《財經日報》抑或較晚出現的《香港經濟日報》,都鼓吹一種資本主義優於社會主義,大勢所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意識形態⋯⋯唯獨魯凡之在這方面彷彿不斷作出獨孤求敗式的實踐與示範。

《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獲頒台灣「金鼎獎」 鍾耀華:我們真誠創造,我們始終自由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2-11-07

由台灣文化部主辦的「第46屆金鼎獎」,日前(3/11)舉行頒獎典禮,傘運學生代表、前學聯常務秘書鍾耀華的文集《時間也許從不站在我們這邊》,與另外三本文學作品,包括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唐福睿《八尺門的辯護人》與胡長松《幻影號的奇航》,獲頒「文學圖書獎」。對於獲獎,鍾耀華亦有在社交平台發表得獎感言,談及寫作對他的意義,並借用書名勉勵各位,「所謂命定是自己的選擇,我們真誠創造,我們始終自由」。

「Substance」何耀燊攝影展——讓時間停留在相片裡

如是我聞 | by 林喜兒 | 2022-10-07

正在JCCAC舉行的「Substance」何耀燊攝影展,主角是這裡的藝術家,他們未必是大眾認識的名字,卻默默在這幢工廠大廈活化的藝術村,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攝影師從商業到藝術的一個轉變,其中的分野是不在於對象屬何許人,拍攝的過程才是值得細味之處。

【文藝Follow Me】二手書店「精神書局」的經營日常:賣書、收書、無時間看書

文藝Follow Me | by 黃桂桂 | 2022-09-24

Sam說他出外收書很少問客人原因,但從他收書的規模中,他感受到移民潮漲得有多高。「因為很多人是全屋的書都不要,甚至會問我要不要把書櫃也收了。真的很多,一個月最少一兩單,每次收書都有六七袋紅白藍膠袋,有時多起上來有三四十袋,以前很少這樣的。」人走了,書也搬家,都去了像精神書局這樣的二手書店,在書海中等待有緣人。

《方圓》「Time Folds」——編者話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1-12-14

不論文字聲色,時間旅行、平行時空等等題材大行其道,越是絢爛的狂想越能折射人心慾望——正因現實時間的進程無以挽回,此刻的遺憾驅使我們渴求對過去的補償或由未來開啟的可能。《方圓》每四期根據一個大方向錨定題目,今期開始的「Time Folds」,將為時間大做文章。

回應當下,超越時間限制的書寫——鄧小樺 X 何雪瑩「斑駁療傷,理論日常」讀書會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1-10-27

香港文學生活館早前與獨立出版迷你書展主辦「斑駁療傷,理論日常」讀書會,作者鄧小樺與城巿研究者何雪瑩,在評論人江祈穎的主持下,跟一眾讀者相聚富德樓,漫談在書寫中如何讓昔日與當下對話,亂世之下怎樣面對挫折與療傷。

【無形.全文追星】觀星時間

散文 | by 黃戈 | 2021-09-28

追星有什麼好追?黃戈說自己不理解,不過,字裡行間卻看得出他是乃木坂46的「不稱職粉絲」。乃木坂46有一首《如果地球是圓的》,黃戈形容,歌詞有幾句足可一享胡思亂想的樂趣:「如果地球是圓的話,必然能回到原點吧。自遠方的地平線出發,順著海流,定有一日,能回到被燦爛熱情與愛填滿的每一天。」時間與空間,過去與當下,事實與幻想,虛虛實實,糾察不清。混迷有混迷的好處。

【蔡炎培逝世】蔡炎培的時代面影

其他 | by 鄭政恆 | 2021-09-09

詩人去了,鄭政恆回憶與蔡炎培的相處,想起八月那天,與蔡爺的最後一次見面。蔡爺出版的著作,鄭政恆大部份都有,包括許為蔡炎培代表之作的《中國時間》,整本就是時代的面影,由此角度來看,其作品往往關涉香港的重要事件,在在可見詩人對時局的關切。

《她和他的戀愛花期》的敘述時間

影評 | by 葉嘉詠 | 2021-07-06

花期有限,她和他的戀愛也有限期,葉嘉詠認為,隱藏在《她和他的戀愛花期》電影情節之間的跳躍時間處理,其手法值得留心。電影告訴我們,打破這種規律的時間模式,目的在於配合主題,體會戀愛的未可預期和難以把握。

女性的瑣碎時間——讀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書評 | by 勞緯洛 | 2021-06-10

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以「瑣碎時間」(detail-times)作為書寫策略,是當代台灣文學中女性主義的重要面向。而勞緯洛形容,在朱天文筆下,台灣的世紀末,暗許女性意識得以邊緣姿態自居,作為在世紀的終點與開端間擺蕩的海市蜃樓。雖然〈世紀末的華麗〉避談政治,著意描寫細碎、感性的墮落與浮華,但以日常細節抗衡例外狀態(the State of Exception),正正擊中了時代的要害。

【文藝follow me】 「母體錯誤」:荒謬都市下的時間——訪問程展緯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程展緯個展「母體錯誤」入面有好多精彩作品,佢獨特嘅角度將社會荒謬通通現形,仲會令觀眾思考返「荒謬變做日常」。作品有趣得嚟都好有深度。如果有興趣就唔好錯過今集文藝follow me﹗ #程展緯 #母體錯誤 #日常 #荒謬 #時間 #藝術展覽 #概念藝術 程展緯藝術展覽:「母體錯誤」 地點:香港島東區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時間:需要私人預約 訂閱虛詞無形YouTube Channel︰https://bit.ly/3dicXyY 讚好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https://bit.ly/3dAe6BX ➤「文藝follow me」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無形.澳門時間】使徒

詩歌 | by 陸奧雷 | 2020-12-24

【無形.澳門時間】賭城隨談

散文 | by 寂然 | 2020-12-17

我們自幼就聽過一則傳說:「澳門大多數人都知道賭博害人,所以自制能力甚高,我們以賭賺錢,自己卻是不賭的。」這類冠冕堂皇的說話,經常有人公開講,好像很有道理,但又有多少人會真心相信呢?其實我們身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嗜賭的親戚,他們通常是賭光了積蓄再問人借錢,最終輸得傾家蕩產,要靠家人代還賭債,然後大家就很有默契地不再提起這名失敗的賭徒,只會暗暗慨嘆對方家門不幸。

【無形.澳門時間】書卷多情似故人——記澳門兩間獨立書店

專訪 | by 李懿 | 2020-12-19

儘管澳門是個以賭業見稱的城市,「書」跟此地似不吉利,然而獨立書店依舊頑強在這麼一個小巧而昂貴的城市存在著。李懿走訪十多年後在連勝街重新開業的「边度有書」,以及位於聖祿杞街、緊挨著「瘋堂斜巷」的「井井三一繪本書屋」,擺脫旅遊景點的頭銜之後,道阻且長,它們仍逐步朝著社區書店的方向繼續前進。

【無形.澳門時間】戲劇城市現場

散文 | by 莫兆忠 | 2020-12-11

每天起床上班,下班回家,約會上街,我們都不可避免地置身在文化遺產與當代建築並置的狹小道路上,這裡不只是一個視覺上的奇觀,其實也見證了高度加速與壓縮的發展歷程。只是我們從小到大都麻醉在「澳門地少人多」的咒語中,以為土地可以像個蛋糕那樣切成很多塊,一塊賣幾錢?空間的想像總是走在時間的想像前面,就連「借來的時間」這種論述都欠奉。政府每年粉刷外牆、修復、保育的文物建築,就像一帖劇變世情中的精神穩定劑,人們在紛紛擾擾的現實中,只要走進了泛黃街燈照亮的歷史建築群裡,便獲得了一剎的心靈慰藉,以為這裡一切還好好的,沒有改變,穩定而和諧。你問很多澳門人,澳門有甚麼「與別不同」,不忍說「賭場」的人都會講:「世界文化遺產」,然後你問,這個那個建築的歷史故事呢?它們在甚麼時候建成?大部份人都啞口無言。再一次,空間勝過時間。

【無形.澳門時間】澳門雜憶,從此到彼

散文 | by 潘國靈 | 2020-12-08

香港與澳門雖然親近,在潘國靈眼中卻有著一種旅遊的想像,從大伙兒的親戚團,到成雙成對的情侶遊,以至近年以文化藝術、文學與電影為由的見聞。回歸後澳門在「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名片上花過功夫,又能否有效洗去娛樂博彩業這個過於耀目的土豪面貌?

【無形.澳門時間】給我一片黃色的澳門時間

散文 | by 袁紹珊 | 2020-12-08

昔日的澳門是一個被黃色全面接管的城巿。如袁紹珊所憶及,有奶黃色的教堂,賭場的金黃,街巷的琥珀色燈光。還有周末飲茶的燒賣、奶皇包、校門口的咖哩魚蛋、路環葡撻,已經消失的黃色電召的士和黃頁電話簿。然而,澳門近代建築用色大膽,色彩豔度之高,於亞洲首屈一指,虛偽的繽紛,卻主要為討旅客歡心之用。城巿色調的變化,也是時代變遷的明證。

【無形.澳門時間】前置詞:流年似水的澳門人文風景

無秩序編輯室 | by 無形編輯部 | 2020-12-07

香港和澳門兩座城市之間,一直保持著既親近而又迥異的複雜關係,同聲同氣,身世卻不盡相同。今期《無形》以「澳門時間」作為主題,邀請不同作家撰文,以「時間感」對應澳門的人文風景,也嘗試一探澳門「人的真實」。

【虛詞・偷】偷竊的自由

散文 | by 林靖風 | 2020-08-14

或許真正的小偷從來不曾匿藏在黑暗的窮巷內,他們以臉上皺褶所擠弄出來的笑容讓我們鬆懈自己的防備。我們還深怕他們偷得不夠多,噙著眼淚地苦苦央求:「就多拿一點吧!」我們佝僂著身軀感激小偷恣意拿走了我們唯一在乎卻又不曾存在的東西,他們如是說:「那只是沒有價值的自由。」我們拾起地上的血汗錢,走進黑暗的角落裡,把它們牢牢地塞進稀皺的錢包內。我們訕笑卻又哭泣著,失去的也只是不曾擁有的東西。

【教育侏羅紀】教育現代性與香港人的線性時間觀

教育侏羅紀 | by 黎國威 | 2020-02-18

以學年來計,相信不少教育界同工也心知肚明以下事實:這學年幾乎可說是報廢。在學習過程未有足夠時間保證的狀況下,是否仍然要按既定schedule,讓未有足夠學習時間如期升班、升學?黎國威在這篇文章引出線性時間觀的概念,從而回到最根本的問題:究竟從事教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教育本身,還是為了滿足教育的程序?

馬琼珠新展《詩,每天,死亡》:詩不必字,為了放慢時間

專訪 | by 忤尚 | 2020-02-04

「理大圍困第二日的時候,彌敦道很多人,讓我很震撼。那不僅是多人,而是集體。我發現,界定城市空間的不是水泥,是人。但將這層推到極致,又回到無人的想像,但加了一層聲音,一種雜訊。感覺有種殘餘在腦內的廢墟,被扭曲的廢墟。」

我地球、我話事——專訪《清醒做夢時間》導演陳冠而

專訪 | by 劉平 | 2019-06-04

清醒做夢,就是指我們在睡眠狀態中保持意識清醒,甚至利用這清醒意識去控制夢境、創造夢境。驟聽之下,很多人都覺得清醒夢不可思議,但上世紀七十年代由英國超心理學家奇斯.賀恩(Keith Hearne)進行的實驗,卻證明了清醒夢在現實中的可行性。

《時間之書》: 在倥傯與永恆之間,人類何為?

書評 | by 彭依仁 | 2019-06-02

為哲學家尼采和海德格作傳的德國哲學家薩弗蘭斯基,最近寫成了《時間之書》,似乎不單要用婦嫗可解的文字解說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中的概念,也要爬梳德國哲學、文學、史學和社會學中的時間 概念。

【《如此,攝影筆》個展】專訪麥海珊──掌握消失,探出時間的關節

專訪 | by 忤尚 | 2019-05-23

藝術家麥海珊舉辦個展《如此,攝影筆》,展出呈現觀塘重建前後變遷的《一地.兩制.十年》展覽和散文電影《一河不二渡》,建構肉眼看得見的思考過程,說更迭、說消失與被消失,也說我們與現實的距離。

德勒茲眼裡的法蘭西斯.培根——匈牙利國家美術館(中)

散文 | by 艾苦 | 2019-01-03

走到三幅並列的巨作《1972三聯幅》(1972 Triptych),便想起德勒茲對培根三聯幅的描述。他說,培根的三聯幅理應與敍事性對立;然而,它們互相分離、區隔,卻又湊合出一種具符號意義的關聯。甚至,當三幅畫並列在一起時,便從原先各自的平靜中產生了韻律。因此,韻律就像畫作的「恐懼感」本身,它既在畫作之中,但卻又不在其中。韻律自身也成了一件事物──架空了一層的抽象之物。

詩三首︰〈釋《基因改造法》第四百零四條〉、〈刮鱗〉、〈敬意義——給由疆〉

詩歌 | by 余文翰 | 2018-12-31

余文翰詩三首︰〈釋《基因改造法》第四百零四條〉、〈刮鱗〉、〈敬意義——給由疆〉。

詩兩首︰〈鐘錶師〉、〈其後〉

詩歌 | by 陳李才 | 2018-12-19

陳李才詩兩首︰〈鐘錶師〉、〈其後〉

維希留的恐懼:時間的獨裁

其他 | by 劉況 | 2018-09-20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維希留(Paul Virilio)影響深遠,其學術研究不斷比對昔日的戰爭和當前時代的相似之處,批判這個不斷加速的時代。

如果還有時間變老

其他 | by Sara | 2019-03-27

有些人,你對她的感情,早已超越了偶像崇拜,他們的言行與創作已經一一替自己說話,也讓自己的生命痕跡與欣賞她的人互相交叠,給予力量與養份。盧凱彤於我,是這樣的存在。

時間曾經打一個摺——寫在展覽側面

藝評 | by 查映嵐 | 2019-01-03

Krauss寫Hesse,說她總是自由借鑒其他藝術家的想法,不羞於承認,也不為「影響」的焦慮所阻礙;我看Ivy,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