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笛卡爾《沉思錄》小感

書評 | by  劉子萱 | 2020-12-02

《沉思錄》,(又譯《第一哲學沉思集》或《第一哲學沉思錄》)笛卡爾雖然是證明上帝的存在,認識到人類本身不完美,那麼理想中,完美的形象,就是神,就是上帝。不過他在《哲學原理》當中補充一點,非常值得探討。哲學家要按自由意志推理,得到真理,而不是依靠神意。那這是甚麼意思呢?


專訪米哈:聚散有時,文學是調節心靈的涼茶


首先一點很重要,他提出一個詞,「神意」,表明他肯定了神,是有意識的,當然前提是神,是上帝的存在,這一點他已經給出證明。那麼我們先把上帝存在當作是肯定的,為了能夠繼續往下討論,雖然讀者不乏無神論者,或者信仰其他宗教。這一點在無神論,甚或泛神論中都很不一樣。在基督教信仰當中,只能有一個神的存在,也就是說,其他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夠與神享有同等地位。無神論否定神的存在,屬於唯物論的範疇,大致認為物質是本質。泛神論可以一切皆神。比方說,林村的許願樹,其實是人們賦予了一種靈性的存在,而成為一種信仰。這棵樹,能夠成為「崇拜」的對象。


笛卡爾的二元論講心靈與物質的區分。不過筆者倒是覺得肯定神的存在,與肯定自由意志推理,也有二元論的意味。內心是上帝的存在,這是一個完美的存在,而外物則是已知的事實,或者說真理,不一定是完美的,或者說真確的。所謂已知的事實,筆者認為,都能打個引號。畢竟笛卡爾本身的思想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懷疑精神。比方說,最初人們認為,任一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一百八十度。不過在曲面上呢?如果在凸面上,三角形的內角和則大於一百八十度。如果在凹面上,三角形的內角和則小於一百八十度。這正好可以說明,目前我們的已知情況,也許現在看來是真理,但未必是真確。


【數碼暴龍】「被選中的細路」長大之後,就成為了時代的吹哨者


筆者認為,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或者是可知論,不可知論也好。當中的界限有時不是明確的。如果把上帝存在當作是唯心主義,那麼笛卡爾認為推理要依據意識,也就是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是人類本身的思想,可以說受上帝影響,但當中必然也有受現實物質的影響。如果只看可知論,就是說,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得到真理。不可知論則是說我們無法得到確切的認知。而筆者認為追求真理的過程就是一個懷疑的過程,當我們感覺得到的是真理,但是否真的就是這樣?也許後人就把我們奉為真理的結論推翻了。所以說,筆者不覺得有純粹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

殖民地的語言

散文 | by 王崢 | 2024-03-08

驚蟄

小說 | by 盧卓倫 | 2024-03-08

《無邪之境》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8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逝世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