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Let it 糕】瓶中又稿——紀念楊牧先生

散文 | by  陳智德 | 2020-05-21

歷史到了新的二○年代,一個虛怯而區隔分歧時代,比人們更脆弱。對楊牧那一代作家而言,時代處處是暴力和專橫,《山風海雨》中的〈一些假的和真的禁忌〉和〈詩的端倪〉等文,寫出年輕初啟的詩心,如何在壓抑和禁忌中成長,仍不肯放棄那遠山渺茫的神秘理念,肉眼不見但從未真正消失。在《昔我往矣》,他說:「年代如此肅殺」,那初啟的詩心卻成長得更快,開始自信且執著於詩。


一九八○年代相對平靜,但有點沉悶而虛假,我自楊牧《文學的源流》中〈現代詩的台灣源流〉一文,得悉台灣現代詩在我已知的領域以外,尚有更深邃歷史,又自《傳統的與現代的》,讀到他懷念陳世驤的文章,我再回頭讀《文學的源流》中悼念徐復觀之文,彷彿一種抗衡時代的精神貫串,教我仰慕那詩歌與文學研究的境地。也許楊牧予我最早的影響在於散文,但真正啟導我心的,還是他的詩作,難忘中五結業暑假,讀到長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著迷於那敏銳、跌宕而焦慮的敘事體,我甚至把全詩影印附在週記簿裡,向一位對新詩頗有意見的國文老師兼班主任反向地推介楊牧,老師給我頗長回覆,提及他年輕時結識許多詩人,最後對我說:「楊牧這首詩我讀了,我喜歡,這種詩我是懂的。」


那時我已開始寫詩,投稿到不同刊物,但我真不敢想像,我是否能寫出「這種詩」,向詭變時代詢問有關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並且「於冷肅尖銳的語氣中流露狂熱和絕望」。我開始盡可能蒐集楊牧一切著作,除了洪範版的多種詩集和文集,尚從舊書店找到文星叢刊版的《葉珊散文集》和《燈船》,以及志文出版社新潮叢書版《傳說》。楊牧多種作品結合給我的印象,是純美、富思辯而踏實,詩作善用跨行句創制節奏和音節,不賣弄押韻而有強烈的音樂感,我特別留意他的十四行詩,謹守知性沉思本色,同時在可行範圍內變化句式以創制新節奏,使我特別入迷,而在內容上,我第一次知道台灣有地方叫花蓮是透過〈瓶中稿〉,帶點鄉愁卻是連繫「彼岸此岸」的花蓮,詩句圍繞花蓮的地方特質又把它引向更廣闊的超越,而《山風海雨》中的花蓮則既神秘又純美,教我相信,人世間確有一處純境,漸渺漸褪但從未真正消失。


【楊牧大去】楊牧傳奇論稿


至於楊牧和他的詩,相信以近似的詩質,在這新的二○年代開端,自我升華而去。我甚懷念的也斯老師,七年前同樣歸於詩的純境,我想起〈瓶中稿〉中那「彼岸此岸」的連繫,那每一片無形的波浪,會是對於花蓮,對於香港,都是一種開始,是以,這裡有我向楊牧致敬的十四行:


瓶中十四行——致楊牧


不知那彼岸此岸

可有你懷念的陳世驤

一九三零年代京派北平

六零年代學運柏克萊

是否同處一個塵世?

但知喧嚷中幾番倜儻


都從你深靜的花蓮開始

不知那彼岸此岸

如何教你耿介蘊藉詩才

竟闖進幻彩詭譎香江

幸有一域清水灣迴盪近岸鳥語

回應你更深邃的山風海雨


或許紛亂中幾番憂世抒情

仍自你幽澹的花蓮超越


時間飛快到了一九九○年代初,楊牧應聘到位於清水灣的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我則跌跌撞撞闖進《葉珊散文集》一再描劃的大度山,每晚從相思林邊的圖書館夜讀至關門,走二十分鐘路程,經幽森荒寂女鬼橋回到喧嚷如另一國度的宿舍,有時經過外文系館,總想像青年葉珊的身影,至少凝望過同一座教堂。大二那年暑假,我回港在香港公共圖書館的文學月會活動上,聽楊牧演講,記得他最後把話題從科大校園環境的感想,連結提到年輕時在大學與學友步行往台中市,晚上再沿台中港路清歌迷步而行,至清晨才到達校門口,我想告訴他,也許時代有異,也許經驗斷裂,台中港路好幾處近乎荒野的路段,與想像中的詩境已大有不同,或許「彼岸此岸」般的連繫,我仍歇力以詩的想像實現,但知現實自有拒絕一切想像的前因。


【無形・Let it 糕】有人一生都活在你的陰影裡──念有貓貓的楊牧


難道這也是某種「一些假的和真的禁忌」?或如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所言:「我們說詩是人生的真實,詩也是人生的虛幻」。另一次再見到楊牧,已是二○一一年「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放映會後,在kubrick書店附近一家茶室送他一本我自己的散文集《抗世詩話》,他則在我攜往的一九六六年文星叢刊版《燈船》的扉頁上,簽上「楊牧」二字。


是的,就是「楊牧」二字及其代表的台灣現代詩,自少年時代拍擊我浪蕩的心,自此飄揚不知何往。歷史到了新的二十一世紀二○年代,虛怯而區隔分歧,時代確比人間脆弱,但可否不必多言?再無虞乎人生或時代的真幻,詩真也好,詩幻也罷,仍堅持相信《山風海雨》歇力越過壓抑和禁忌而閃現的純境,永作「彼岸此岸」的連繫,肉眼不見但從未真正消失。謹此向楊牧致無邊敬意。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