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託著製作團隊情感與意念,從光影到動作,乃至對白與鏡頭呈現,共同構築電影主題,觸動影迷心弦。電影節不僅是電影人揮灑創意的殿堂,更是觀眾心靈共振的聖地,以多元的方式展現電影之美。第十八屆亞洲電影大獎於3月16日晚在西九戲曲中心圓滿落幕,盛會中不乏新銳面孔與享譽國際的電影人共襄盛舉。本屆共有30部電影角逐16項大獎,雖有不少作品未能摘得桂冠,卻仍在電影節的舞台上熠熠生輝,讓影迷得以窺見其卓越之處,呼應亞洲電影大獎的初衷——推廣與表彰亞洲電影及其傑出人才。
女性生命彼此交織 終將綻放光芒
榮膺「最佳電影」殊榮的《乘著光的幻想》(All We Imagine as Light)是印度新銳導演帕雅爾·卡帕迪亞(Payal Kapadia)的首部劇情長片。影片描繪了寄居孟買的壓抑與苦澀,故事圍繞三位不同世代女性的情感與憂鬱緩緩展開。
卡帕迪亞坦言,孟買作為印度的大都會,周圍喧囂的街道成為她創作的靈感源泉。「孟買與香港頗為相似,擁有多元的官方語言,匯聚來自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其包容性孕育出無數動人故事。在電影中,孟買不僅是背景,更是一個鮮活的角色,承載著差異與共存的縮影。城市賦予我們獨特的個性,同時也在其中尋得社群的歸屬。」這種多元共生的特質,成為影片敘事中情感連結與衝突的基調。
電影的情感核心聚焦於三位女性,她們各自代表了女性生命中受男性影響的不同階段。Anu,一位未婚女子,深陷家人反對的戀情,在自由與傳統間掙扎;Prabha,被困於一段空洞的婚姻,即便丈夫遠去,仍受身份的枷鎖所縛;年長的女性,丈夫已逝,卻依然籠罩於過往的陰影之下。「在亞洲,家庭是文化的重要核心,既是溫暖的避風港,亦可能成為壓迫的源頭。違背家庭是一樁大事,因此我希望透過電影中的張力,推動角色成長,並藉由刻畫三位不同世代的女主角,讓她們成為彼此的光,在壓迫的社會中堅強綻放。」
《乘著光的幻想》劇照
卡帕迪亞坦言,提起印度電影,許多人首先聯想到寶萊塢(Bollywood)的熱鬧歌舞,然而印度各地孕育著眾多傑出的獨立電影導演,例如泰米爾語、馬拉雅拉姆語與孟加拉語電影的創作者,他們以獨特的聲音豐富了電影圖景,卻常因資金匱乏而難以走向國際。「《乘著光的幻想》能在亞洲電影大獎中脫穎而出,成為印度獨立電影人的一盞希望之光,讓他們的作品在這一廣闊舞台上閃耀,點亮印度電影的未來。」
沉默中的共鳴,人佇立在看與被看之間
李康生憑藉《默示錄》在本屆亞洲電影大獎中摘得「最佳男配角」獎。起初得知獲得提名時,他難掩喜悅:「作為演員,我始終專注於本分,提名是對我多年努力的肯定。這次能代表台灣入圍,我由衷感到開心。」
近年來,李康生頻頻參與國際合拍電影,包括與日本合作的《黑之牛》、台灣與新加坡合製的《默示錄》,以及美國獨立製片《藍色太陽宮》。他表示,能與不同地區的團隊合作倍感欣喜:「許多導演青睞我的自然表演風格,他們不會過分拘束我,反而給予大量即興發揮的空間,因此合作中毫無不適應的地方。」
《默示錄》探討「看與被看」的主題,映照現代社會中監控與隱私的矛盾。李康生的演技如何詮釋這一命題,令影迷頗為期待。他透露,準備期間與電影主題產生共鳴:「年輕時因演員身份,我便愛觀察他人,通過他們的行為磨礪自己的演技,使表演更真摯自然。我常好奇對面的人在做什麼,這種偷窺的慾望人皆有之。如今街上監視器無處不在,政府也在窺視我們。犯罪率或許降低,個人隱私卻暴露無遺。」他希望透過電影,引發觀眾對當代生活的反思。
李康生飾演的角色幾乎無台詞,對表演提出極高要求。他分享道:「我不刻意準備,讀過劇本兩三遍便放下,拍攝時依場景與造型融入角色。」這種自然派的表演方式,與導演蔡明亮的合作模式相得益彰。蔡明亮通常僅提供劇本大綱,台詞多由演員即興創作,這份信任與自由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他笑言:「他不喊卡,我就得自己喊,演著演著得思考下一步。」長鏡頭的拍攝經驗讓他對表演的掌控愈發純熟,在《默示錄》中展現出令人讚歎的演技。
《默示錄》劇照
展望未來,李康生感激亞洲電影大獎的平台,並高度評價其使命:「學院在推動亞洲電影發展、培育新一代電影人方面至關重要。我們終將老去,電影需要新血延續,方能不斷為各地影迷獻上佳作。」
光影交織的「間」奏波浪
三宅唱執導的《長夜盡頭的微光》在本屆亞洲電影大獎獲三項提名——最佳男配角、最佳編劇及最佳原創音樂。他表示:「這是我首部入圍亞洲電影大獎的作品。光石研是我年輕時喜愛的演員,能與他合作並因演出獲提名最佳男配角;Hi’Spec入圍最佳原創音樂,整個團隊共赴香港,我深感欣慰。」遺憾的是,電影未能摘得獎項,但其出色的製作亦收獲一眾影迷喜愛。
《長夜盡頭的微光》改編自瀨尾麻衣子的小說,講述患恐慌症的山添孝俊(松村北斗飾)與深受經前症候群(PMS)困擾的藤澤美紗(上白石萌音飾)在小公司相遇,從誤解走向相互依賴的溫柔旅程。三宅唱聯手配樂家Hi’Spec,以「波浪」為靈感映照角色內心:藤澤的PMS如月潮般起伏平緩,山添的恐慌症則似狂濤洶湧,音樂不僅是背景,更是心靈的鏡子。同時,電影對話常言猶未盡,將情感藏於無聲處,呼應日本禪宗「間」的美學。「間」認為人應該時刻處於思想或感知之間的瞬間空隙,讓自己達到心靈純淨的狀態,內心才能獲得平靜。三宅唱笑言:「改編時未刻意追求,只因一直處於日本文化下,便不自覺將其融入在電影當中,令到角色對話間有呼吸的空間。」這份留白與「波浪」音樂相輔相成,使觀眾在聲音與沉默交織中,細味角色間的情感暗流,餘韻悠長。
《長夜盡頭的微光》劇照
談及影像構建,三宅唱揭示其獨特鏡語:「雙人對話鏡頭刻意保持等距構圖,讓觀眾可以處於兩者之間,平等對待兩位主角,又消弭對心理疾病患者的窺探感。」光影成為敘事的隱形主角:「全片一半的光影設計映射角色幽微心境,另一半聚焦宇宙天光。不論人生如何跌宕,星辰始終循軌而行,提醒觀者破曉終將降臨。」
三宅唱坦言,疫情前他專注自身創作,直到疫情期間與電影同行建立深厚友誼,方開始思考亞洲電影的意義:「與他們連繫是件幸福的事。見眾多優秀電影人圍繞亞洲電影大獎,我倍感振奮。許多日本佳作未能在亞洲其他地區上映,我希望透過此平台讓觀眾欣賞這些作品,亦讓日本觀眾得悉國外不乏優秀之作,感受電影魅力。」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是由釜山、香港及東京國際電影節共同創立的非牟利機構。除了年度盛事亞洲電影大獎外,學院每年舉辦多項放映及交流活動,積極宣揚亞洲電影文化,培育業界人才,並推動亞洲電影業的發展。 亞洲電影大獎至今已舉辦 18屆,設有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男女主角等多個獎項。由歷屆入圍者及得獎者組成的學院投票小組,均可參與每屆亞洲電影大獎的投票,選出各個獎項的得主。小組成員更可參加學院在亞洲及全球各地舉辦的各類活動,與電影業內人士及觀眾進行交流。
(部分相片由大會提供)
三宅唱、帕亞卡帕迪亞、李康生:
Venue: The Langham, Hong Kong 香港朗廷酒店
Special Thanks:Asian Film Awards Academy 亞洲電影大獎學院
李康生:
Make Up: Michelle Pak @ Charlotte Tilbury
Hair: ghd hk@ghdhai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