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燕制軍與軒鯉詩道

散文 | by  鄭政恆 | 2021-03-16

禮拜寺旁的電車路線


必也正名乎。隨手翻開陳公哲編輯的《香港指南》(1938年商務印書館發行),書末有香港街道中西譯名表,Hennessy Road譯為軒尼士道,與現在的街道名稱有一字之差。

《香港指南》中的寫法沒有錯,1929年6月14日的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香港憲報》)宣佈多條灣仔和銅鑼灣新街道的中英文名,Hennessy Road標明為軒尼士道,所以這個名稱曾經行之有年,至於與軒尼詩道平行的街道則有駱客道和高士打道,還有近旁的東老誌道和馬士道,今昔名稱全不一樣。

1939年,鷗外鷗在《大地畫報》第三期,發表〈詩.香港〉一組,其中有〈禮拜日〉一詩,寫V字形的中華循道公會香港堂,還有轉入莊士敦道像兔子的電車,鷗外鷗的筆調帶有世俗的輕鬆幽默:


株守在莊士敦道,軒鯉詩道的歧路中央;
青空上樹起了十字架的一所禮拜寺。
電車的軌道,
從禮拜寺的V字形的體旁流過
一船一船的「滿座」的電車的兔。
一邊是往游泳場的。
一邊是往「跑馬地」的。

耳的背後,
鏗鳴著禮拜寺的鐘聲,
今天是日曜日呵。
感謝上帝!
我曹沒有甚麼禱告了,神父。


軒鯉詩道與軒尼士道,有兩字之差,而1949年創辦的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原名就是香港軒鯉詩道官立漢文小學。回頭再看《香港指南》,書中有蜀珍川菜社和公利汽車行廣告,同版一上一下,蜀珍川菜社是軒尼詩道二十一號(禮拜堂對面),而公利汽車行則是軒鯉詩道二十二號,街號只差一點,街名卻是不同。



燕制軍的平等路線


軒尼士道、軒鯉詩道,都是指軒尼詩道,一條連接灣仔和銅鑼灣的大街。

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是第八任香港總督,1877至1882年在任,他棄醫從政,二十五歲擔任國會議員,1867年開始擔任過納閩、塞拉利昂、巴哈馬、巴巴多斯、香港、毛里求斯總督,足跡遍及亞非兩洲和加勒比海島嶼。然而,殖民地大臣金巴利勳爵在日記中說軒尼詩:「他消息靈通、頗具才幹,但自視過高、沒有操守、缺乏準確的判斷和常識,還經常與下屬爭吵。」韋爾許(Frank Welsh)在《香港史》(A History of Hong Kong)一書更極盡貶抑:

「軒尼詩大概是天底下最不適合擔任殖民地總督的人。軒尼詩極富個人魅力,是個矮小、傲慢的愛爾蘭人,對他眼中的弱者抱有天生的同情心,但他幾乎毫無常識,缺乏條理,既不可靠也不老練,沒有馭下手腕。他的總督任命完全是出於政治恩寵,是托利黨政府安慰落選的托利黨議員的酬答。軒尼詩不僅是托利黨議員,而且是最少見的那類人:托利黨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徹頭徹尾的天主教徒。」

軒尼詩的評價如何,視乎評論者的立場,軒尼詩在港任內的改革,可算是大刀闊斧,他走親華平等路線,1879年刊印的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時稱《香港轅門報》)部分內容開始英文華文並列對照,報中軒尼詩的敬稱為燕制軍。1879年五月,前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訪港,《香港轅門報》中有軒尼詩和格蘭特(當時譯為赫蘭)的發言,以及華民的頌詞,都是兩文對照。

1880年,軒尼詩破格提名伍廷芳為定例局第一位華人非官守議員,軒尼詩還提出華人可以自由出入大會堂,不受不合理的時間限制。他又容許華人在中環皇后大道等重心區域購置房產樓宇,1881年他甚至在定例局說:「況本港產業原係華人所有,久居港地者,無非都是華人。且本港國餉,華人所輸,十居其九。」

1881年,軒尼詩提舉的《修改刑律則例》(The Penal Laws Amendment Bill),廢除炮烙之刑,廢除當眾鞭笞及鞭脊之刑,都是人道的建議。然而,曾經訪港的英國旅行家伊莎貝拉.博兒(Isabella Bird)不以為然,她說軒尼詩對罪犯有病態的同情。

1881年,軒尼詩與定例局批准六名華人加入英籍,為香港華人突破不平等地位開路。當然,軒尼詩與香港華人社會也有分歧,尤其是蓄養妹仔的問題上,高等華人與軒尼詩就有不同看法。軒尼詩未能廢止蓄婢,但他批准成立保護華人婦孺的保良局,禁除拐帶,拯救被拐之婦女幼童,以望「保赤安良」。

軒尼詩不受上流英人社會歡迎,他卸任時沒有英商到碼頭參加送行儀式。在軒尼詩生前,香港沒有一條街道以他名字命名,話雖如此,羅便臣(羅便臣道是紀念另一更早的同姓港督)、楊慕琦和彭定康也沒有。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軒尼詩道



香港人的自由路線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海旁東填海計劃,開拓出軒尼詩道。莊士敦道和軒尼詩道本是香港海岸線的一部分,由於填海計劃而成為內陸。

軒尼詩道當然是紀念軒尼詩,這是遲了近半世紀的榮譽,相對於他前任的堅尼地(Arthur Kennedy)和繼任的寶雲(George Bowen),確實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軒尼詩道成為了灣仔和銅鑼灣的主要街道,人人皆知,半山的堅尼地道和寶雲道,反而離一般大眾有點疏離了。

最早住在軒尼詩道的是甚麼人呢?掌故家魯金(原名梁濤,另有筆名夏歷、魯言)在《香港東區街道故事》中留下答案:

「在灣仔新填海區上首批的建築物,並不是在駱克道出現的,而是出現在軒尼詩道上,即修頓球場對面的那一列樓宇,這列樓宇的背後就是駱克道。

當時由於國內北伐,使很多軍閥下野,那些大小軍閥及其追隨者紛紛逃來香港作海外寓公。他們在香港置業作久居之計,使新填海區的建築業得以發展起來。」

一個世紀過去,我們在軒尼詩道上行走,徘徊於灣仔和銅鑼灣,也許是要去希慎廣場和崇光百貨,也許是參加遊行,無論終點站在中環政府山,還是金鐘添美道,我們都是從維多利亞公園出發,途經軒尼詩道。軒尼詩道就是香港人的自由之路。

軒尼詩道確有革命的靈魂在徘徊,查閱鄒魯《中國國民黨史稿》第四篇有謝纘泰事略,提及謝纘泰生於澳洲雪梨埠,父親以反清復明為宗旨,謝纘泰十六歲隨父來港,肄業於皇仁書院,曾與友人成立輔仁文社,繼而為興中會成員。乙未廣州起義失敗,陸皓東處死,孫中山與楊衢雲流亡,謝纘泰留港善後。謝纘泰善於與英人交涉,一再免革命者引渡清吏,成功釋放出獄。謝纘泰為《南華早報》編輯,鼓吹改革。1924年用英文寫成The Chinese Republic: Secret History of the Revolution(《中華民國革命秘史》),由《南華早報》出版。1938年,謝纘泰病終於香港灣仔軒鯉詩道二三九號本宅。

謝纘泰的經歷,我們都似曾相識,當我們走出維園、記利佐治街和怡和街,轉入軒尼詩道,那怕因為種種阻礙,而要轉入駱克道、謝斐道和莊士敦道,我們總記得軒尼詩道就是香港人的道路,街道的名字帶有自由人道的理想,革命的靈魂曾在這裡定居,而最終,我們在軒尼詩道的盡頭望見正義道。


【我們走過軒尼詩道街頭】

活動由灣仔區議會贊助
主辦:香港文學館
協辦:灣仔區議會文化及康體事務委員會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鄭政恆

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