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藝術】從百年紙紮到數碼動畫︰張徐展的創意傳承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11

文:鄧小樺


傳統,憂傷與幽默

處理傳統文化,一般有兩個維度:傳統與現代,傳統與個人。以此二項對立來處理,則可讓看來遙遠又古老的傳統文化,得到新的活力。《亞洲種子》計劃藝術工作坊,邀得台灣多媒體藝術家張徐展,到香港與一群學員一起製作定格畫,共同展開種種將傳統文化帶回現代生活的嘗試。


張徐展成長於傳統紙紮業家庭,是一家百年紙紮店的第四代。看著行業隨社會發展而落,激發了他創作一系列裝置作品。張徐展本身的藝術專長是動畫,他認為「數位(數碼)」這種新的溝通方式可以接觸大眾,但他自己不會把傳統文化變成「典重」的事物,而是「把它變成日常文化中可以處理的事情。」而傳統的紙紥在數動畫中出現,造成衝撞性的視覺效果,別有一種獨特的趣味與美學。


傳統就在家裡

有些演出道具的物料不過是報紙,這大概象徵了以日常而輕便的報紙,介入典重的傳統文化;而張徐展本身也會出演在動畫中,則展示著自我/個人如何介入傳統。《紙人房間》(紙人展系列——靈靈壹),是展示傳統文化在張徐個人家中的狀況:「小時候有許多紙紮人偶吊掛在家中,這是日常景象。現在想來它們倒掛如蝙蝠,這種動彈不得,也象徵著某文化狀態——傳統本是重要的,但無人理會。」


張徐展以現代的角度介入傳統,因此強調它在影像藝術的製作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意義會轉變。比如SI SO MI,是台灣一隊送葬樂隊的名字,但原來源自外國,本來是愛情電影、教堂音樂裡出現的,來到台灣則與殯儀業掛上勾。有些作品有更強的黑色幽默感:紙偶老鼠穿著傳統衣冠服飾,動畫中跳起健身操一般的舞,嗩吶聲樂歡慶,原來它們在說自己死亡的故事,淹死前的掙扎變成了舞蹈動作。「死亡不只是嚴肅和憂傷。傳統可能就是未來的當代。」張徐展說。


路邊有神像

這次因為《亞洲種子》計劃,來到香港一個月,張徐展說他想尋找香港獨有的文化。香港常有的路邊神像群,像在華富邨瀑布灣有一個面海很大規模的集結了數百尊,讓張徐展感到很震撼。「台灣也有一些流浪神像,但沒這麼大規模。這些神像又被安置得很好,這裡好像他們的樂園,有人照顧。」神像有放下的也有被領走的,張徐展好奇它們如何流動?有些破碎了的佛像被重新組裝修復,如何仙姑的頭接在觀音身上,出現新的形象,宛然新的創作。


「在這裡我看到的是寂寞。人的心靈寂寞,所以才需要神;而神靈被遺棄在這裡,大概也是被剝奪了神力,成為普通雕像。」放棄的不只是神像,還包括一些日本玩偶手辦。「我想玩偶也是兒童的信仰,我們長大後換了信仰,舊的玩偶就被拋棄。」


在今次與香港的工作坊中,張徐展一再勉勵學員對社區展開研究,探究行業發展與中上環的社區發展有何關係或故事,作為創作動畫的基礎。學員們研究了上環一帶的文武廟、印刷業、理髮店等等,然後創作故事,要拍一分鐘動畫短片。其中所有道具都由自己手製,鎅字鎅木車衣製紙偶做泥膠,第一次拍動畫,就能這樣完整成熟,張徐展說十分驚喜。學員做出來的短片都很有趣,分享時閧堂大笑。看來擾亂傳統、把傳統個人化,香港人有這種基因。


Image5

張徐展一再勉勵學員對社區展開研究,探究行業發展與中上環社區的故事,作為創作動畫的基礎。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好想藝術

香港電台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攜手製作——演藝文化雜誌式節目《好想藝術》,以輕鬆、幽默方式,介紹各種藝術知識和軼事趣聞,希望觀眾從繃緊的生活中釋放出來,清空自己,享受藝術,Make A Change。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4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