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寫就香港的歷史——記「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報導 | by  黃柏熹 | 2019-06-21


香港電台及香港出版總會主辦的「第十二屆香港書獎」頒獎禮今天(6月20日)於香港電台廣播大廈舉辦,十一本獲獎書籍包括《西西研究資料》(一至四冊)、黃碧雲《盧麒之死》、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等。


綜觀獲獎書籍,大部分都與不同範疇的香港歷史有關,包括文學、政治、足球、霓虹燈等。著書立說,除了說明香港有著豐富的歷史,也是為當下建造更厚實的基礎。因為歷史仍在發生,我們都活在歷史裡。


文學有歷史:西西到盧麒

十一本獲獎書籍裡,一共四冊的《西西研究資料》可算當中較有份量的作品。除了因為總頁數有近500多頁,也是因為西西是香港及華文界其中一位重要的文學作家。書獎評語形容書籍為「研究西西最有份量的資料總集,也是香港文學研究的重要研究」。其中一位編輯何福仁說,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有意無意地忘記了一些事,而文化就是記憶,《西西研究資料》就是幫大家記憶的一套書。


繼《微喜重行》獲第八屆香港書獎後,香港作家黃碧雲的「非虛構小說」《盧麒之死》再獲今屆書獎。小說以1966年參與反對天星碼頭加價絕食行動的青年盧麒為主角,評語指「不但假作真時真亦假,更能以古鑑今,聯繫半個世紀的抗爭青年,有創新意義」。頒獎禮前,香港剛發生大型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抗議運動,黃碧雲在台上說:「上星期的某些時刻,我會想起這個青年(盧麒)。我希望看過這本書的人,或是沒有看過的,應該知道這些事情沒有過去。」


《盧麒之死》是本屆唯一獲獎的文學作品。被問到在社會運動的浪潮裡,小說有著怎樣的位置,黃碧雲接受本網記者訪問指,答案可能不時有變,但處於風高浪急的氛圍裡,小說或會退至較後的位置。「相比八、九十年代,現在的恐懼變得更具體,怕被捉回去、怕被禁、怕被跟蹤,在這位置上,小說就會萎縮。因為不再是太平盛世。」她提到,魯迅的短篇寫得出色,但從未寫過長篇,因為當時「外面死了很多人」,使他感到不能再寫下去,「是那種焦慮感令他不能寫……對我來說,現在的空間都會變小,不是指創作自由,而是呼吸的空間。」


為香港寫史:足球.軍事.吳靄儀

今屆獲獎書籍裡,一部分都是香港歷史的書寫,範疇橫跨政治史、軍事史、足球史,甚至有霓虹燈的歷史,從不同角度,深入香港的故事。


《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探論香港開埠以來在東亞和大英帝國扮演的戰略角色,作者之一鄺智文在台上指,在著書及搜集各國檔案的過程中,有感香港一直以來無法成為獨立的研究對象,所以希望強調香港在近代以來國際上的重要性,以及香港歷史裡的多樣性。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則透過分析長期領導香港中共地下黨的吳荻舟的筆記,探討北京在六七期間的對港政策、地下黨員的行動與思想,乃至港英的部署,藉此解開六七暴動之謎。作者程翔認為,回歸以來有一股為六七暴動平反的「逆流」,很多人希望改寫這段歷史,吳荻舟的文獻有助我們回到歷史,守護真相。


另一本獲獎書籍《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是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以第一身角度寫成的從政小傳,亦為香港回歸前後的民主進程留下重要紀錄。吳靄儀接受訪問時指,現在很多事情都急忙地發生,讀書好像很慢,但奇怪的是,讀過的書住往會在急速的浪潮裡發揮作用;再者,在浪潮中人會對書更感興趣,或是希望透過著書的形式,記載曾發生的事。


「我覺得可惜的是,譬如說雨傘運動、旺角初一等,都沒有好好的紀錄。我認為一定要補回這些部分。」關於紀錄所需要的時間,吳靄儀說,「一方面需要沉澱,另一方面又不可以等太久,仍然需要一種即時和逼切的感覺,才可以推動你去寫一本書。因為書是一個一個字寫出來的,要寫一本有長度的書,必定要有動力在裡頭。」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包括(排名不分先後):

北島、鄂復明編:《今天四十年》

丘世文:《尤明實錄》(特大本)

王家琪、甘玉貞、何福仁、陳燕遐、趙曉彤、樊善標編:《西西研究資料》(一至四冊)

余英時:《余英時回憶錄》

鄺智文、蔡耀倫:《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1840-1970)》

吳靄儀:《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

程翔:《香港六七暴動始末──解讀吳荻舟》

莫逸風、黃海榮:《香港足球誌──職業足球五十年》

黃碧雲:《盧麒之死》

郭斯恆:《霓虹黯色──香港街道視覺文化記錄》

李熙瑜:《尋蟲記3──各出奇謀》(兒童少年讀物類別)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柏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虛詞・同病相連】養病神醫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3-27

【字遊行.倫敦/巴黎】賞墳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3-27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