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夜香.鴛鴦.深水埗》:本土年代的世界主義旅程

影評 | by  林瀚光 | 2021-10-05

梁銘佳和Kate Reilly的首部長片《夜香.鴛鴦.深水埗》上畫,適逢「雲溫達斯75回顧展」舉行。這讓我不禁想起,由八十年代至今,人們對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態度已徹底改變了。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化和消費主義都帶着一種國際化的品味,這種風氣在雲溫達斯(Wim Wenders)、占渣木殊(Jim Jarmusch),以至村上春樹的作品都能看到。那時的公路電影已進化成環遊世界的旅程,雲溫達斯離開了德國,去到東京和德州──遊歷是為了離開家鄉的枷鎖,在探索世界的途中尋找自我。而「地球村」(global village)這個夢──從音樂、時裝,及其他消費產物衍生的文化交融──亦是關錦鵬、王家衛及羅卓瑤等香港新浪潮「第二浪」導演的特徵。雖然當時全球經濟已成雛形,但八十年代始終處於冷戰未了的陰霾之下,「We are the world」這種信念仍具有烏托邦幻想的吸引力。但隨着柏林圍牆的倒下,全球化的過程可謂暢通無阻,直到2007至2008年的金融海嘯帶來經濟衰退,才喚起世界各地的民粹主義,重申各自的本土身份和自主權。


跳到脫歐和特朗普的年代,本土主義已成為當下香港的新口號。還有誰在「California Dreamin’」?地球村的夢想早已被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取代了。《夜香.鴛鴦.深水埗》正好從當今的角度反思了公路電影的形式以及旅途的涵義。比如〈鴛鴦〉中的兩個角色,各自走到中國和美國,但他們的旅程都在畫外(off-screen)發生,帶出一種錯失了的跨文化聯繫。更重要的是,貫穿着整套影片的「循環式」敍事,透過影像鋪排或故事結構的設計,大膽地否定了旅途的意義。戲裏的人物大多都好像兜了一大圈,既不能找到轉機、脫離現狀,也去不到目的地,只能原地踏步。鮮艷的包裝(見於字幕卡)、輕鬆的手法,固然能討好觀眾,但我們也不應忽略導演們對於新自由主義下的全球化生活,抱着懷疑的態度。在〈出城記〉中,婆婆和印傭雖然相處融洽,卻因為主僕階級不平等而顯得身份懸殊。至於〈玩具故事〉,則深刻地帶出這一代年輕人所面對的經濟壓力──失業後還談甚麼家用?〈鴛鴦〉的曖昧關係未能開花結果,中西友誼衝不破固有的殖民思維。而〈it’s not gonna be fun〉雖然爽朗清新,但追求社區自主的素人始終無法凌駕國家主權。(註1)


《夜香.鴛鴦.深水埗》的「一炮三響」



回想起來,王家衛的《一代宗師》(2013)應可算是上一代電影工作者對世界主義和大中華主義的最後輓歌。宮寶森和葉問以餅會武,切磋拳腳;宮問道:「拳有南北,國有南北嗎?」葉回應:「其實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功夫不應以南北為限,更應面向世界。不過自從2014年雨傘運動和2019年反修例爭議後,年輕一代或很難想像,曾幾何時香港也出產過不少面向國際的「大中華」公路電影──例如陳耀成的《北征》(1998)、王家衛沒拍成的《北京之夏》(2000),以及曾翠珊的《戀人路上》(2008)。可是,現今香港電影已從「打國際線」或「北征」變為對內凝視的本土旅程,而這種鄉愁情懷也就紀錄在梁銘佳與Reilly的回家路上。


〈出城記〉懷舊之處,見於腦退化老婦(梁卓美飾)與印尼女傭(Mia Mungil飾)分享自己的往事──憶起戰後從大陸走難到香港,當年不足的衛生設施。戲中的「屎尿屁」笑話,其實都在嘲諷「口述歷史」和「集體回憶」等口號,在香港這個經濟發展至上、無視歷史保育的城市,怎樣淪為空談。婆婆的故事也就只得印傭一位聽眾。片尾響起葉振棠的歌聲,效果或許有點「camp」,但〈浮生六劫〉主題曲的歌詞和劇集內容卻道出主角與其戰後一代的遭遇。如果說婆婆的回憶扎根於本土,那麼女傭的又如何?故事終結時,婆婆正在學習印尼話並問及女傭兒子的情況。主僕之間的交流,看似是雙向的,但女傭的故事就在這裏戛然而止。令人好奇的是,要是將女傭定為故事的中心,導演們又會怎樣去講這個故事呢?


〈玩具故事〉講述兩兄弟因為母親要轉售位於深水埗的玩具店,兩人一起懷緬家族生意,卻有不同的感觸。從事物流工作的哥哥(林耀聲飾)早已成家立室,而大學畢業的弟弟(顧定軒飾)則為失業而煩惱。可能是選角之故,兄弟之間在階層和教育水平的差異,都顯得不夠鮮明,只是輕描淡寫而已。或許兩者的衝突被淡化,是因為他倆代表了面向世界的本地陣線。「本土」與「世界」的互動,在此由香港發展史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呈現:(一)亞洲四小龍如日中天的八十年代,香港當時還跟隨着日本的步伐,就像兩兄弟成長時也仰慕東瀛文化;(二)今天「後發展」的香港,經濟正面對着嚴峻的衰退。高達等玩具的情意結,標誌着香港從前消費力強、生活水準高的年代。但隨着玩具店的結業和舊區仕紳化(gentrification)的發展,兩兄弟的媽媽也再不能夠當老闆娘,而是要向下流,在連鎖快餐店找洗碗工作。


〈鴛鴦〉講述本地阿Sir(王宗堯飾)與美籍老師(Kate Reilly飾)怎樣透過品嚐美食而漸生情愫,卻敵不過兩者之間文化上的隔膜。鴛鴦等典型港式fusion飲食,不單代表了中西合璧的創意,更勾起本土勞工慘遭剝削的殖民地貿易史。藉此,故事闡述出香港對前宗主國以及西方的依戀。諧謔處理的流行古典樂章,以及校曆上聖誕、復活節等基督教節慶,都為昔日的英治香港留下一點記認。美國老師Ruth的形象不太討好,享有白人特權的她,似乎對社會底層所承受的屈辱視而不見。男老師就不算得很「本土」──從海外回流的John,操得一口流利美式英語,他本身就是文化揉雜(hybridization)的產物。反諷的是,即使John對Ruth理所當然的特權顯得一臉不悅,最終也不能抵抗全球化以及美國軟實力。雖然雨傘運動示威者駐守金鐘的畫面,強烈地展現了「香港人」的身份,但能夠帶出這場運動的回憶,卻竟然是全香港「最浪漫」的 KFC(Kentucky Fried Chicken)。(註2)


《夜香.鴛鴦.深水埗》:但這裡有全世界最浪漫的 KFC


〈it’s not gonna be fun〉紀錄了「深水埗二妹」林倩同從政的心路歷程。年輕咖啡師以素人身份參加了2019年區議會選舉,最終卻僅敗予現任建制派議員。這部短片向觀眾呈現了香港此時此地的浮光掠影,亦是四部短片之中,唯一一部沒有被過去的記憶束縛。雖然林倩同以廣東話與選民溝通,但面對着電影潛在的海外觀眾,她卻大多以流利的英語對答。林的個人形象頗為國際化,而作為參選人她也顯得較hea或「佛系」,不太能夠代表到2019年反修例示威中的一群較激進、所謂「勇武」本土派的年輕人。儘管如此,〈it’s not gonna be fun〉依然反映出時下香港部分新世代的政治立場。林倩同的潮人姿態,配上本地樂隊Teenage Riot的音樂(樂隊名字啟發自美國搖滾樂團Sonic Youth),更進一步映襯了本土和國際元素在電影中的化學作用,如何締造出香港人獨有的特殊身份。



(中譯:許朗、羅鍵鏘)


註:
1. 雖然四部短片的底蘊都很悲觀主義,但《夜香》作為低成本的本地獨立片,票房成績令人驚喜,而且兩位跨文化的導演契合無間(不論是創作和婚姻上),這些都是鼓舞人心的跡象──在迴圈中仍能找到樂觀方向。
2. 這場戲可以與羅卓瑤《秋月》(1992)並看。片中的日本旅客(永瀨正敏飾)和一個本地女學生一起到麥當勞用餐。這部戲受到占渣木殊(Jim Jarmusch)影響,帶着那個年代對於「地球村」典型的個人思考,不像今日那麼強調本地政治的公共場域。



《香港電影2020:紀實遺城》

主編:鄭超、致寧
設計:黃倬詠
出版及香港發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定價:HKD 108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虛詞・同病相連】養病神醫

小說 | by 綠色衫 | 2024-03-27

【字遊行.倫敦/巴黎】賞墳

字遊行 | by 廖子豐  | 2024-03-27

台北之旅藝術有感

藝評 | by 胡夢未 | 2024-03-18

《新活日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