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信仰在科技面前不卑不亢

藝評 | by  黃嘉瀛 | 2023-10-13

IMG_8061

主場展二樓「靈魂從宇宙中流溢而出」



每兩年舉辦一屆的藝術雙年展,是國際當代藝術體系中重要的展示活動,是不同地區將其文化藝術成就推廣到世界舞台的重要窗口。這種跨國界藝術活動深具歷史,是世界當代藝術最重要的指標型盛會,是當刻社會面貌及當代藝術最前端的探索,亦是全球文化互鑒融合的催化劑。這種定期舉辦、互相檢示學習的國際展覽,其中最具知名度的有過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約六十年歷史的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以及始於二戰後的德國卡賽爾(Kassel)文獻展(Documenta)。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至今,越來越多城市致力舉辦代表自己的藝術雙年展,致全球迄今多於200個雙年展,這些展覽大多以主辦城市、藝術媒介或主辦的美術館命名,新的雙年展數量還在各大洲際持續增加,近年來備受注目的亞洲地區雙年展當數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


第三次舉辦的「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下稱「藝文薈澳2023」),展覽場地散落澳門、氹仔和路環,除了重點展出主展場和本地藝術家邀請展的澳門藝術博物館,還有廣為人知的藝術場館,如市政牧場舊址(牛房)、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1號和塔石藝文館等,也有獨立藝術空間和商業畫廊的加入,加上各個古蹟、露天場地以及酒店,「藝文薈澳2023」可謂全方位地遍佈整個澳門,在參觀展出項目外的同時可仔細遊覽整個地區,將雙年展結合當地相關產業,如交通、觀光、餐飲與文化活動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既吸引藝術愛好者慕名而至,一般遊客到訪時亦不期然參與在藝術活動其中,是真正全民參與的文藝活動。


「藝文薈澳2023」的主題名為「命運的統計學」,直接回應澳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70年代澳門路環島上考古發掘出來,刻有水波紋的彩陶盤及龍形岩畫等古物,證明早在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時已有具文化系統的村落定居澳門,繁衍生息。民間相傳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閩潮商賈已來澳門拜訪島上的媽祖廟,後來又於明朝弘治元年(1488)為還願奉祀而建造媽祖閣的最早建築弘仁殿,廟內存有刻有中國海船圖樣及銘文的巨石,以誌保佑海上活動的神祇媽祖,是澳門漁港文化的歷史象徵。有說Macau是葡萄牙人初來澳門時在媽祖廟附近靠岸停泊 ,問話誤將「媽閣」廟名用作當地名的譯音而來。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開始移居澳門經商,把澳門作為它在遠東的國際貿易中轉站。 澳門貿易港從1557年形成,逾440年歷史,比香港早三百多年就形成港市。明朝萬曆十年(1582)利瑪竇應召前往中國傳教,8月7日到達澳門;1594年聖保祿神學院建立,大量西洋文化典籍及科學技術湧入,澳門教區的傳教士又翻譯介紹了各種中國古籍傳回歐洲,是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章。開放的港口促進了地方的經濟繁榮和文化交流,澳門從來都是宗教、傳統、科學、文化和經濟激烈碰撞的地方,多國年代歷史大事就濃縮在這珍細的島上。身處澳門藝術博物館,能遠眺就在不遠處的澳門科學館和碩大的觀音像聳立在海濱,文化、科技和宗教連成一景觀線,是澳門的發展史的肖像:地理位置利於商貿,到訪後植根的外來文化與傳統本地文化交織,媽祖信仰和西方天主教兼容並蓄,科技和藝文發展互利共生。要進入「藝文薈澳2023」就必先要理解澳門的簡史,才可解讀「命運」和「統計學」的意思。



IMG_1203

主場展入口處的雙年展主視覺設計



甫踏入藝博館就看到「命運的統計學」雙年展主視覺設計上的巨大獨眼,正是本屆藝文薈澳總策展人、著名藝術家及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邱志杰在序言中談到的「科學怪人」的形象符號。十八世紀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反思和批判人類企圖以科技發明主宰自然而產生的強大創造力和不可抗逆的衝突,呼應本屆雙年展的大命題,即科學史與人類精神信仰史本身緊密糾纏的互生關係。科學家、航海家也可以同時是煉金術士、傳教士和藝術家。1633年出生的澳門華人畫家游文輝(Manuel Pereira Yeou)於協助利瑪竇傳教和學術研究的工作,他曾為利瑪竇繪畫肖像,後於1644年由馬羅馬教廷收藏,成為中國人最早的一幅存世油畫,他亦曾參與利瑪竇製作的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圖《兩儀玄覽圖》。游文輝既為傳道員,亦是出色的藝術家和研究者,是展示澳門和澳門人長年受中西方、信仰和科技生輝交響的例子。利瑪竇進入澳門影響的不只有游文輝,觀眾在雙年展入口看到的第一件作品是墨西哥藝術家巴布洛·赫爾奎拉 (Pablo Helguera)於1995年為芝加哥藍騎士劇院上演劇目《利瑪竇的記憶宮殿》設計製作的表演道具模塊組件和當時的公演片段,顯示道具每晚按照不同順序表演,觀眾收到代表不同模塊的卡片再從中選擇卡片的順序來決定當晚的演出內容。此作品作為進入展覽的入口簡單易明,展品本身包含的隨機性和故事性,以及史實,即科學隨宗教進入中國大陸,利瑪竇啟動西方近代科學知識在中國傳播的進程,是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大事件,作為雙年展的開始再好不過。


IMG_1207 (1)IMG_1208

巴布洛·赫爾奎拉 (Pablo Helguera)《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螢幕截圖 2023-10-13 下午4

黃漢明的《中國科幻戲曲的舞臺佈景設計》



主場展位於藝博館一至三樓,展出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42位藝術家,共118件包含繪畫、攝影、雕塑、裝置、錄像以及人工智能生成等的當代藝術作品。主展場共分為五大區,觀眾首先經過一樓「命運劇場」前述的劇場道具作品以及新加坡藝術家黃漢明的《中國科幻戲曲的舞臺佈景設計》。探身走進由手繪木製背景搭建而成,靈感源自中國戲曲和古代宗教洞穴壁畫的戲臺佈景,我看到參觀者樂此不疲地在佈景前「打卡」,化身為20世紀冷戰時期背景的中國科幻戲曲的演員。戲劇是大眾熟悉的藝術媒介,將其中的創作物品置於常被人垢病艱澀難明的當代藝術雙年展的開端很是聰明,一來像向觀眾發出熱切的邀請函,二來打破美術館展示藝術品的形式及定義。


IMG_1224IMG_1225IMG_1226 (1)

君士坦丁的三幅畫作《里斯本巴別塔》、《格羅比亞尼亞與聖格羅比阿努斯1》以及《格羅比亞尼亞與聖格羅比阿努斯2》


IMG_1180IMG_1238IMG_1237


馬若龍的《奇跡的統計學》



轉入二樓「靈魂從宇宙中流溢而出」區域,右手邊第一組作品是澳門藝術家君士坦丁的三幅畫作《里斯本巴別塔》、《格羅比亞尼亞與聖格羅比阿努斯1》以及《格羅比亞尼亞與聖格羅比阿努斯2》。君士坦丁生於前蘇聯,畢業於海參崴美術學院,主修古典油畫,90年代移居至澳門,於2007年作為澳門藝術家代表參加第五十二屆威尼斯雙年展,畫作內容細緻豐富,人物和事物造型充滿黑色幽默,以假想的故事對歷史進行諷刺。君士坦丁以葡京賭場為題,敘述澳門作為南洋貿易的主要港口及其蓬勃的博彩事業而被喻為「東方威尼斯」和「亞洲巴比倫」的故事,揭示多少個人成敗、運數及或然率必然牽涉在城市的發展過程當中。以強大觀察力及中西文化共融著稱的中葡混血藝術家馬若龍是當代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亦是具代表性的畫家及詩人,是次展出為雙年展創作的全新作品《奇跡的統計學》,使用其為人熟悉的線描素描,將澳門真實的地標和地圖混和虛構的民間神話和傳說,構建包含歷史、建築、哲學、文學、宗教及藝術的多元濃縮宇宙,作品不囿於四方紙框,想到哪畫到哪,據說爆發力十足的藝術家堅持創作到雙年展開幕一刻。既為理性的建築師也是感性的藝術家,馬若龍在虛實交織的地圖中反思天主教聖人,里斯本的聖安多尼在澳門留下的足跡,讓我想到同是宣教者,又是畫家和地圖繪師的游文輝,隔二百年後知識和文化思想的交流從未延阻。



IMG_1249

Obvious的《AGI的多面》



三樓展品量多,共設「人間鬼神怪」、「科技靈知」及「預言者」三個區域。「人間鬼神怪」的作品在神話、宗教、巫術等人類精神性活動及傳統中,找尋科學的端倪,「科技靈知」的作品試圖在科技主導的現世中,探索被忽視的心靈和精神力量,「預言者」中的作品則交替運用科研與信仰兩種殊途同歸的方法,以全新視角論述科技與宗教的關係,試圖推想人類未來。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的作品《東南亞關鍵字典(CDOSEA)》利用自2016年與程式師共同創建的演算法編輯系統吸收和註釋網上材料,詰問東南亞,一個從未以語言、宗教或政治權力統一的地區如何能構成一個整體,飼以人工智能 26個術語作導引結果的Prompt,即下達指令或方式,無限迴圈地組合視聽材料生成影像作品,對照現今社會迅速普及使用AI人工智能對話的服務如ChatPGPT,公眾從未遠離當代藝術概念實踐,演算法及AI取代了傳統的求神問卜和靈性儀式,成為現代人新寵兼深信不疑的萬能先知。同樣以類新科技新成的作品還有來自法國的Obvious創作的《AGI的多面》木製面譜。一系列面具驟眼看還似某個原始部落的祭祀服飾,然在藝術家虛構的平衡世界中,企圖找出世上所有部族文化的圖騰的源頭和理想,由收集了包含12,000個非洲面具的資料庫,訓練生成對抗網絡(GANs),通過演算法瞭解這些面具間的相似性和差異,從而創出前所未見,卻又感覺熟悉的全新面具,再由迦納藝術家Abdul Aziz Muhamadu雕刻和繪製真身。


IMG_8011IMG_7985IMG_1195

霍凱盛的《文藝復興》


不能錯過的雙年展項目定數在藝博館旁的文化中心一樓「ART空間」展出的《本地藝術家邀請展》,除了有同時在主場展展出的君士坦丁,還有資深藝術家的吳衛鳴、梁藍波、陳顯耀,以及新秀黎雪穎和霍凱盛。國際藝術盛事每座落一個城市,所帶來的動能必然要面對能否惠及本地藝術工作者的檢討。這個展覽意旨明確,聚焦澳門本地藝術家就大會主題創作的全新作品,呈現始於澳門的多樣藝術創作面貌和對科學加上信仰能如何共建文明的思考。主場展有馬若龍的線描地圖,邀請展則有霍凱盛的針筆仿中古版畫的航海圖。土生土長的霍凱盛擅長用針筆在以茶染色的仿古畫紙上摹擬西方地圖、航海圖等版畫印刷品,再加入建築物、動物等當代元素,探討城市發展所產生的變化。是次展出作品《文藝復興》以文藝復興與大航海時期的「地圓說」與「地平說」為喻,象徵兩種時代不一樣的世界觀,陳述諸如科學與迷信、求真與權威、人本與神本等偽二元對立。霍凱盛在各式的航海寶箱中構建假想的文化異域,主畫作上方繪畫了大航海時代葡人來到澳的過程,中層則是佛羅倫斯的天堂之門、城門和澳門關閘拱門,下方左側描繪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作品和具標誌性的藝術家,強調他們同為不同領域的專家的身份,下方右側紀錄大航海時代來到都曾踏足澳門的西方異士,散落的大砲象徵侵略、戰爭及帝國主義,而動物則為各個地域符號,綜合陳述著藝術家腦海中古今、新舊及東西方元素的思想碰撞。



IMG_1267IMG_1268IMG_1282

塞爾韋拉新鎮館的展覽「幸運之玄學與不幸之科學」



城市館是各大雙年展常用的策展模式。「藝文薈澳2023」共設四座城市館,包括塞爾韋拉新鎮館、京都館、深圳館及倫敦館。必須介紹的是展於市政牧場舊址(牛房),來自葡萄牙的塞爾韋拉新鎮館的展覽「幸運之玄學與不幸之科學」。參考流行文化流傳的「27俱樂部 27 Club」現象 - 成員均為未能免於27歲過身的偉大音樂家,或藝術家和演員 - 從有45年歷史的塞爾韋拉國際藝術雙年展中精選出27組藏品,縱橫相向地陳列葡國自七十年代至今持續影響歐洲的實驗主義、表現主義、新造型主義、新浪漫主義等流派的影片、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以及近年的當代藝術實踐。塞爾韋拉國際藝術雙年展是葡萄牙和伊比利半島最古老的大型藝術展覽,自 1978 年舉辦以來積極培養和激發葡國、歐洲以至國際間的文化互動、思想傳播和藝術交流,曾參展的藝術家均馳名西方,藝術語言精準,技藝嫻熟,策展完整專業,作品有抽象的、現成物做的、平面的、立體的、傳統的、新類的,各式媒介應有盡有…不能盡錄,值得看倌花時間仔細鑑賞。


愛因斯坦在1940年發表的論文《科學與宗教》拋下名句:「科學沒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沒有科學則是盲目的。」指出科學只能回答世事萬物「是什麼」,而非「應該是什麼」。在科學以外,人類必須面對各種指涉人文精神和道德的判斷,方再決定要進行哪種對應活動,而宗教則負起對人類思想和行為評價的責任,卻沒有指明事實之間關係的功能;科學可以促進宗教思想的發展,宗教亦為科學活動提供了人性化的使用書。藝術在兩者之中,恰如其分地緩解了粗暴的二元對立,詮譯兩種必然發生的人類行為的文化意涵,優雅地介入人、物,事交纏的物理和政治。「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精準示範糅合新舊中西,前鑿殖民史,後望現代化的城市,如何讓傳統的宗教和習俗在來勢洶洶的科技海嘯襲來之時,保持不卑不亢之姿。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嘉瀛

藝術家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