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有香,根有緣——〈親蔬〉展覽一隅

藝評 | by  江俊豪 | 2021-11-25

一、


生命的孕育向來都是既明目張膽,又不露圭角。從嬰兒爬行到學步,青年到壯年,中年到老年,人生成長的階段歷程都是顯而易見的。對比其他生物,人內心的成長卻是繁雜、多變又難以觸摸。人心深處,總渴求找到那恆常不變的真理。面對冷暖世情,總是擇善固執地相信人間有愛。人對內在價值和夢想的不斷追尋,埋下一代又一代懷抱理想的種籽。香港文學季今年以「土有香,根有緣」為題的〈親蔬〉展覽(下簡稱展覽),配以五種根莖植物: 紅菜頭、蓮藕、山葵、馬蹄和薑。根莖植物沒有光鮮的佳形美容,它們活在暗無天日的泥地裡,奮力生長。土香有情,根自有緣,在緣來緣去的盤根交錯下,生命在孕育、成長、結果。被人吃掉,造福百姓、回饋大地。植物與人、與社區之間,在各自的生命成長中看似孤立,關係實質千絲萬縷,藕斷.絲連。

地下莖(Rhizome)的古希臘字為ῥιζόω,原文有「根植於土、生根立基」之意(註1),但跟一般樹木不一樣,地下莖不像新教所強調的「向下扎根,向上成長」,它的生長根植於泥土下。法國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精神分析學定加塔利(Felix Guattari) 合著的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症(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第二卷《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在導論就開宗明義提出地下莖與人內在精神的聯繫,強調多元性。在生物學上,「地下莖」原指在土壤淺表層匍匐狀蔓延生長的平臥莖,但在《千高原》中,「地下莖」卻成為德勒茲所表達的一種思想文化隱喻。它迥異於傳統分類學上的「樹狀」或「根狀」模式,特徵是非中心、無規則、多元化的形態,它們斜逸橫出,變化莫測,而「樹狀」模式則具有中心論,規範化和等級制的特徵。如我們可以確認樹的不同部分(如葉、枝、幹、根),但無法以此辨認「地下莖」。德勒茲與加塔利視地下莖為「反中心系統」的象徵,是無固定結構的後結構主義。德勒茲把這種開放性狀態所構成的獨特多元性入口、出口和自我的逃逸路線(lines of flight)」。這種逃逸路線(反對固定的原點)是典型的反中心或「游牧」思維的體現,跟自柏拉圖以來主導西方思想的「樹狀分類」邏輯作出思想的挑戰(註2)。

「地下莖」的多元性排除看似相對的唯一性,它本質上是不規則、非決定性和無法預料的。我們的大腦本身也是多元的,記憶也複如此,只是長期在社會制約下漸成單一。文學其中的功用正是要擾亂這些在既有框架下被中心化的長期記憶,變成非連續性、斷裂、多元、突現,「地下莖」式的短期記憶,如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的「不由自主的記憶」。 多元而零碎的記憶存留在地下莖內,我們發現它,吃下它,讓不同養分拼湊在生命深處。

【無形・蔬泥】前置詞:蔬泥說




二、

展覽座落在鬧市商場一角,商場內有獨立書店、中古玩具店、跑車模型店、鄰近腦場、醫院,展覽場地帶點Heterotopia的味道。進入展場旋即被陳煒舜的一組古詩〈蓮華辭〉吸引,其中一首〈七古.蓮子〉云:


蓮心紅,蓮心碧。看碧成紅未可即。

別有根芽安所覓,苦衷一段空懷惜。


配以劉學成混合媒界的作品,木盒子內的一對蓮藕被大海分隔。君心難測,妾心難斷。古典小說裡才子佳人的傳統,太虛幻景下到底是紅是碧? 無論別有心安還是莫衷一是,情絲從來都是剪不斷,理還亂。

D:\土有香.根有緣\20211113_174238.jpg



仍在沉溺於古典傳奇未果,蘇詠寶的裝置藝術把我從遙遠的過去拉回現實。生長在中醫世家的詠寶自小浸沉在中藥堆中,〈有種日常〉充分把根莖的實用性嵌入建築物料中。在灣仔舉目所見的石矢叢林裡,不管是運載生命之源的銅喉,阻隔塵埃的冷氣機隔塵網,還是螺絲用的膠塞,它們都被配上薑的自身和味道。或切片,或磨粉,從地下的幽冥到地上的光明,現實的場域跟植物都在不斷地轉換和對話。盧卓倫在〈留下來的人〉中,借根嬸之口道出薑除了是老的辣外,也能令恆仔「發汗解表,溫體驅寒」。「土下黃金,不見天日」,地下莖雖不見天日,卻暗自拼命生長。

青春是我們回不了的過去,也是我們懷念過去的原因。為人師的熒惑,在展覽開幕當天跟Tommi Chan以詩與音樂對話。熒惑的〈馬蹄〉詩(節選),跟Tommi的電子結他有弦相聚,彷如對青春的寄語。




每年我都提醒學生:

留意細節,留意無數

隱藏在泥土中的千瘡百孔

都是可供根鬚坎走趲的路


青春就是在校園這繞不過的場域裡,孕育的內在生命,成長就在不知不覺間。求學與作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註3)。「地下莖」在黑暗中甘於置身邊緣,也藉這機緣橫向生長,散射,交雜。



當夜幕降下時,

保持呼吸,待到曙色初現

就要依靠熹微的日光

光解水分提取氫原子

固定氣裡的二氧化碳

將這世界的瘴氣

轉化為你們自己生命裡的葡萄糖


世間空氣日見污濁,生命成長與轉化在於歸根、落土,讓花果飄零於混沌中。不止靈根自植,且在不同的土壤下默默地成長,與城市叢林共融共生。所謂的中心與邊緣,文學與科學,從來都不是二元對立,讓他們對立的是人心。只有深埋泥土下的根莖,才會真切珍惜、體味大地的香氣與溫情。


土有香,根有緣: 文學x 視藝展覽

展覽日期:11月12日至12月10日
地點:灣仔軒尼斯道302-8號集成UG10
開放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8時 (免費入場)
學校、團體導賞團預約:請電2333 6967



註:

1. 新約聖經:〈以弗所書〉,三章十七節(香港:聯合聖經公會,1995年),頁271。

2. 德勒茲(Gilles Deleuze)、加塔利(Felix Guattari)著,姜宇輝譯:〈導論:根莖〉,《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3. 新亞學規第一條,見http://www.na.cuhk.edu.hk/zh-hk/aboutnewasia/schoolregulations-zhhk.aspx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江俊豪

四十歲的中佬學人重返校園,重拾書本才發覺多麼不容易。乜都唔識上面授做論文現在又要上ZOOM,最後發覺原來文學其實沒離開過自己。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