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協音及旋律創作角度賞析《海闊天空》

其他 | by  黃志華 | 2022-05-26

已在「虛詞」寫了兩篇普及粵語歌協音理論知識的文字,但這方面的知識,數量不算很多卻總覺得多,估計至少要舉十首八首歌作例子,這方面的知識才會介紹得齊全且較深入。


最近《海闊天空》在YouTube點擊數破億,正好借來一用,從協音角度去賞析它,便可順便介紹一些較深入的協音理論知識。另一方面,筆者亦想從旋律創作的角度,細緻地賞析當中佳處。


【虛詞.殺出個效應】節點斷開效應



C:\Users\User\Desktop\hfth01.JPG


圖一是《海闊天空》開始的三個音: m r d ,網友如讀過筆者之前那兩篇文字,應記得d r m無「真值填法」,只有「近似值填法」。既然d r m沒有,m r d亦不可能有。圖中,詞人兩次都是填「三三四」,但再細分聲調的話,re音所填的「三」音高字,「天」是第一聲陰平聲,「少」是第二聲陰上聲。由於陰上聲總是從較低處起音滑上高處,屬於「複音」,要發齊兩個音,我們才能辨聽得到是上聲字。由於這個特點,在d r m或m r d這兩種音階排列中的re音上填陰上聲(以「九」作代表字),這樣,「四九三」或「三九四」縱仍然只是「近似值填法」,卻感到很有層次,好像特別協音。

大家可以特地比較一下,「多少次」是否比「今天我」更協音些?

為了方便大家比較,本文的所有配圖,凡屬第二聲陰上聲的字,都用淡灰色顯示。

不過,如果這樣刻意使用陰上聲,用字自由便免不了減少了。筆者認為,用得到陰上聲的特點固然好,用不到,「三」音高字還有陰平聲和陰入聲可供使用的,其協音效果只是微微稍遜而已。事實上,如果強逼於某些地方須用陰上聲,「今天我」的「天」字就不能用了,那肯定得不償失!



圖二看來很複雜,很多箭嘴,很多綠色三角,但其實不外是「同向原理」和「節點斷開效應/一逗一宇宙」兩種技巧的結合運用而已。

以第一行歌詞來說,

「追趕」

「分不清影踪」

「天空海」

三處全都是「三」音高的字,但借用「同向原理」,所配的樂音卻可以起起伏伏,波動頻繁。在上一篇談《世界真細小》時,那些借用「同向原理」的例子,旋律線不是單向上升就是單向下滑,現在《海闊天空》這個圖二所見的,旋律線卻是上上落落,很是不同!

如果只是看歌譜歌詞,以「分不清影踪」填 m r r m r ,似乎很難想像能唱得「啱音」,但我們聽Beyond唱來卻又明明是很「啱音」的。

其實,這三處的樂音起伏,基本上是在三個半音之內,這是完全符合粵語歌協音理論中所說的:「粵語最高音字橫向平移時有三個半音的基本微調幅度」。即是說,只要在三個半音之內,不管是單向上升、單向下滑還是波動頻繁,基本上是可以唱得「啱音」的。換句話說,詞人是很懂得借助字音在音高上的彈性來增加用字的自由。



圖三所見,亦是兼用「同向原理」和「節點斷開效應」兩種技巧。「生不羈」是「三」音高字下滑三個半音,到「放縱」二字才把字音填準確,符合「同向原理」句尾須填準的要領,而粵語歌協音理論亦指出,協音之道常常是「句頭寬句尾嚴」,亦即句尾最好填得「啱音」,靠近句尾的那些節點的音程差距最好處處為0。由於在「原諒我」之後借助「節點斷開效應」,所以之後的「這一生」的字音雖比「我」高,卻仍能配唱 do’ 這個音而不覺有拗音。



圖四可見, d r m 這三個音兩次都是用近似值「四四三」來填,唱來但覺非常啱音,顯見不一定要填以上文提過的「四九三」。如果仔細留意,「跌倒」的「跌」字是中入聲,而入聲字不易拗音;「我歌」的「我」字是陽上聲,帶上滑的特點。即是說,這兩處亦是借用了粵語聲調的特點,十分有助唱得啱音。這亦說明,有特點可以借用的聲調,絕對不止第二聲陰上聲的呢!

何妨想像及比較一下,如 d’ d’ r’ d’ r’ m’ 填以「你我高興唱歌」,現在填在第二個 r’ 音上的「唱」字是第三聲陰去聲,那麼唱來協音程度又怎樣?

回頭再多說一下為何入聲字不易拗音。原因有幾點,其一是入聲字音節短,唱時容易把字音唱得結實;其二,陽入聲是入聲字之中最低音,於是也像「○」音高字般具有「外張」性質──在音高上任意往低處移都能協音;其三是入聲韻部往往「聲部」不齊,如「木屋韻」欠中入聲字,「國樂韻」則欠陰入聲字,這樣,即字音使拗拗地,也不易聽成很錯誤的意思。




圖五所見,音程差距幾乎是「處處為0」,僅有「都可」這個節點的音程差距是負2,由於「可」是陰上聲字,有助改善此處的協音效果,使「近似值填法」聽來像「真值填法」般。可見這一小片段的協音效果是近乎完美!


  •       ☆      ☆      ☆


《海闊天空》這首歌的歌詞,還完全吻合粵語歌文字聲律學之中所說的「雙少現象」!所以正好順便介紹一下。先來看看下面的數據統計圖:



這裏是先把《海闊天空》的歌詞轉換成類音階,然後統計四種類音階各自的用量。那用量見圖中的右上角的數據,一般會寫成如下的形式:

   
   11:11:66:56(共144字)


稱之為「類音階頻譜」,數據顯示「○」音高字用了11個,「二」音高字也是用了11個,「四」音高字用了66個,「三」音高字用了56個。

接着還要統計相鄰類音階屬跳進的出現次數,以組合而言,屬跳進的相鄰類音階只有三種:「○四/四○」、「二三/三二」和「○三/三○」。這三種屬跳進的組合,凡有出現,便染以黃色,圖中可見到,竟然只有一個節點是染了黃色的。也就是說,《海闊天空》歌詞中的相鄰類音階,幾乎整首都以平移和級進為主,跳進竟只在「○○三三四」那處出現了一次,具體詞句是「誰人都可以」。圖中還統計出,相鄰類音階共有118個節點,只有一個節點出現跳進,所以跳進的頻率是0.00847…,百分之一都不夠。

從以上統計可知,《海闊天空》的「○」音高字用量偏於最少,相鄰類音階屬跳進的次數也偏於極少。這就是「雙少現象」。據估計,依憑旋律填出來的粵語歌詞,有五成以上俱出現文字聲律上的「雙少現象」。人們常以為粵語歌難填是因為有九聲,其實「雙少現象」才是粵語歌難填的深層原因。首先是由於優美旋律的大跳音程不很多,於是填詞時很多含字音跳進的詞語便難以用得上,得另想同義詞以至另作構思。其次是在好些歌調之中,「○」音高字也難以派上用場,這樣,亦影響到很多含「○」音高字的字詞難用得上!至於為何會形成「雙少現象」,日後有機會再細說吧。


  •       ☆      ☆      ☆


如果想寫纏綿的旋律,最好用些鄰近的音,不要跳躍得太多。
鄰近的音,來來往往,比較容易表達那癡癡不忍去的情緒。       

────《黃霑與港式流行》p185



以上所引述的黃霑話語,是深得旋律創作的三昧!其實,也不僅是要表現「癡癡不忍去的情緒」才需這樣,而是大凡想旋律寫得優美富於吸引力,都最好多用鄰近的音,不要跳躍得太多,鄰近的音,來來往往,便能產生神奇的魅力。《海闊天空》,亦是這種旋律作法論的好例證呢!




《海闊天空》在旋律結構上可分成兩個大段一個小段。上圖的A段是第一個大段。A字旁邊的紅字是音域,即這一段的音域是由do至do’,恰好是一個八度。譜內還有不少紅色的標示,實際上只是關注三種旋律構成現象:回文、頂真和連珠,相信讀者仔細端詳一下便不難明白三者的具體含義,為省篇幅,不詳細解釋了。回文、頂真和連珠,在旋律構成之中十分常見,它們總能使旋律的線條變得優美,而旋律創作者往往在潛意識之中不自覺的便使用上的哩!

《海闊天空》歌調開始的三個音是m r d ,是小幅度的退回,借用通感,可以是小小嘆息,也可能是情緒低落。然而旋律線立刻上揚,節奏上則帶有前短後長的切分音,富於抗爭力,整體上是有很強的奮進姿態!到譜中的第二行更上揚至這一段的最高音,這個最高音do’並連續唱了五次,音階才轉向下行,彷彿是再一次竭力朝理想靠近,卻難如願。

留意一下,這一段一開始是m r d,第三行居中處亦出現m r d,到段落末處是 r d d,感覺上就像一次又一次的(被迫)退回。


事實上,第三至第四行,旋律線是從la音逐漸地逐漸地回落到do音,感覺上那過程甚漫長,期間多次逆着回落方向往上行,奈何最終回落到調式主音,亦即是do音。筆者對這兩行旋律,聯想到的是:費盡幾許氣力,期望能多對抗一點時日,保住一點曾有的進展,結果還是被逼回到原處。甚至也想起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那種永恆重現:要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



《海闊天空》第二個大段B段,音域比第一段闊,是由do音去到mi’音,而停駐在高音區的時間也較多,這跟A段的對比十分強烈。

從筆者手寫的譜例可見,是特別把A段的一個片段抄寫在最頂端處,這是為了顯示B段的第一個樂句(第五行),其實是從那個A段的片段壓縮變化而來,因而,這B段第一個樂句是有承先啟後的作用,也有往復的效果。接下來的三個樂句(第六至第八行),它們開始的五個音都是相同的,再次產生往復的效果。

更特別的地方是這三個樂句都是首尾同音:以do’音開始,又結束在do’音上。再者,音階的行進方式基本上是平移和級進,只有第七行那個樂句的後半部份出現了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跳音程。這個大跳音程,置於全曲之中,如萬綠叢中一點紅!力量份外大!像是呈現了一股「洪荒之力」!

這三行予筆者的感覺是,曲中主人翁還是一次又一次地朝理想進發,縱使是那樣艱苦,那樣的難於達到,依然堅持!堅持!再堅持!




C段很短,不足四小節,但絕不是可有可無。這個小段落,整段都是處在全首歌的高音區,先從較低的la音起步,以平移和級進的方式,退而復進地逐漸向最高的mi’音推進。

這一小段極見光采,是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有力地邁向崇高的理想。感覺上,即使是在現實中理想未能追求得到,也在旋律中締造出這個理想之境!


  •       ☆      ☆      ☆


通過以上的旋律賞析,相信讀者都很同意,《海闊天空》的歌調,絕對吻合黃霑所描述的旋律創作之三昧,即是極多地使用鄰近的音,不是平移就是級進,小幅度的跳進不多,更幾乎不見大幅度的跳躍,而鄰近的音,來來往往,所形成的小音群不時重現疊見!這些,都是動人旋律的要素!


黃霑說這種旋律作法很能表現「癡癡不忍去的情緒」,但音樂是抽象的,感覺是可以變換或觸類旁通的,同樣作法,於《海闊天空》內表現的卻是「對理想癡癡不肯放棄的意志」!尤其難得的是,整闋歌調只用了十個音,老人家細路哥都唱得來。


【小克專欄】關於填詞的100件事(一)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黃志華

黃志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近二十年來,積極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調的文化與歷史,梳理有關粵語流行曲創作的理論。已出版的著述達二十種。近年出版的有《香港詞人系列──盧國沾》、《情迷粵語歌》、《周聰和他的粵語時代曲時代》、《文字聲律與粵語歌創作》等。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