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DECODE 1.0」回顧「情感幾何」 張海活:通過科技拓闊未來藝術想像

專訪 | by  陳嘉蕙,Nico Tang | 2024-08-14

上個月於牛棚藝術村圓滿結束的「情感幾何」展覽,策展人張海活直接把1a Space整個展覽空間變作藝術品,並邀請多位新世代的藝術家參與,分階段展出不同的作品,以帶出1a Space自1998年成立以來所經歷過的各種轉變。這次他再把陳家智、史穎怡和王鎮海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全部帶到位於香港理工大學西九龍校園內的「Future Laboratory of Arts Tech」,舉辦名為「DECODE 1.0」的展覽,既是作為上次「情感幾何」的回顧及總結,更能讓觀眾聚焦欣賞這些「Art Tech」作品。「我們想要『decode』的,其實就是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係,以及科技如何幫到藝術家進行創作。因為所謂的Art Tech,定義看似很簡單,但寓意卻可以很複雜。」


以藝術思維批判科技


藝術與科技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例如以前隨著顏料提煉技術的愈趨成熟,畫布上的色彩也愈見斑爛;印刷術解放了抄寫,書籍從此得以普及;近代因影像攝製與沖曬技術的出現,繼而成就了攝影和電影,電視訊號傳導技術更進一步把影像送到千家萬戶中。科技的革新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新發明和新媒介,藝術家也因此擁有了更多種新的創作形式。「Art Tech這個詞彙說起來有點微妙,應該叫藝術科技,還是科技藝術呢?我個人較傾向於後者,就是怎樣利用科技來做藝術。現今的數碼科技真的很犀利,但它關注的始終是『how』這個問題:那些東西是怎樣運作的,是怎樣做出來的。而藝術則是在問『why』,為什麼要把那些東西做出來。所以,當我們想用一個比較人文的角度去審視當下的科技時,藝術便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具有critical的切入點。」


海活認為,當藝術與科技要互相融會,並不只是互相利用,更可以發展成一場有意義的對話,以藝術的思維向科技叩問「why」——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科技。因為科技的發展實在太快,但如果它不是基於Humanism的角度出發,那麼這些technology對我們還有什麼意義?「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新科技出現,而如何應用這些新科技對於人類來說,每一次都是一場挑戰。所以它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我們希望大家都可以參與這場討論,不論是從藝術的角度切入,還可以是哲學、社會學,甚至是經濟學。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其實需要很多跨界的collaboration和dialogue。」為了讓未來的科技能循人文精神的軌道發展,海活及其團隊便決定要建立一個平台予各界交流和實踐,於是便有了「Future Laboratory of Arts Tech」的出現。


為未來藝術作實驗


這所「未來藝術科技實驗室」有三大目標,首先就是作為一個實體空間,邀請各路藝術家參與和合作。「可以從而衍生出一些workshop、seminar,或exhibition,引領大家尋索藝術與科技的意義。」其次就是會為中學生設計一些教育計劃,讓年輕一代認識Art Tech。「雖然現在已經由STEM慢慢轉型成為STEAM,但有能力做到Art這部份的學校仍不算多,所以我們希望可以透過舉辦一些project將各位老師連結起來,以藝術的形式拓寬大家的想像。」第三部份就是公眾參與,讓一般人也能了解和體驗到Art Tech如何影響當代文化和社會面貌。「例如我其中一位同事黃琮瑜,他是寫program的,現正在教導AI學寫《蘭亭序》,最終的目標是希望它能模仿出各種書法風格,之後這個AI便可以套用在各種商業創作上,可以是招牌宣傳,也可以是電影海報設計等。」


就著邀請藝術家合作這方面,海活指出「Future Laboratory of Arts Tech」主要是為藝術家提供各種科技上的支援,例如在這次的「DECODE 1.0」展覽中,鎮海的作品需要用到各種不同的Transducer Speaker,以便他通過不同的物料的特質來產生出新的聲音;家智則創作了一個可互動的虛擬空間,當中所需要的Meta Quest Pro等設備都是由這個實驗室提供。「當然這是最基本的支援,但更重要的是讓藝術家有機會explore其以往沒有發展過的領域。好似家智,其實整個虛擬空間都是他自己develop出來的,我們只是support器材去讓他做實驗。完成了這個作品後,他便繼續在這個領域裡發展,現在還被邀請到韓國做artist residence。」


而除了做開New Media或是Digital Art之外,海活表示其實只要對Art Tech有興趣的藝術家,他們都無任歡迎,因為如此才能拉光譜,甚至帶來新的思維。「一般熟悉Art Tech的藝術家,可能已經有自己一套language,或是對某些情況會有慣性的representation;相反其他藝術家就不會有這些既定的框架,便用新鮮的目光重新審視那些現有的科技及設備,或許因此就能想到新的用法,帶來新的衝擊和inspiration。就像穎怡,她本身就不是一位科技很強的藝術家,這次她想把1a Space保存了25年的文件檔案整合成一個文字資料庫,觀眾只要輸入一些個人的喜好選項後,電腦便會自動從文字資料庫中挑選適合的字,重新排列成為一首十行詩,然後再把詩句逐一投射出來。這個想法很有意思,但當中其實牽涉了兩種不同的程式,所以我們便找來了一位programmer跟她一起把這件作品jam出來。」


在基金的支持下,這所「Future Laboratory of Arts Tech」將會開展為期三年的實驗期,及後相信能成為學校其中一個持續發展的項目,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與科技。但正如海活所說,所謂的Art Tech未來應該具有人文精神,「並不只是帶個VR眼鏡走進去,或者只是在一個很大的protection screen前玩,甚至不一定局限於最新的科技,甚至可以回歸到工藝或是實體的東西上。因為我們想要做的,就是引領大家以藝術的角度重新思考科技的意義。」


「Decode 1.0」展覽

展期:即日至8月25日

地點:賽馬會藝術科技未來實驗室(油麻地海庭道9號香港理工大學西九龍校園南座3樓)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