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寶作魔氈 讓新秀飛——訪粵劇名伶尹飛燕

專訪 | by  曾繼賢 | 2023-10-03

曾幾何時,五、六十年代粵劇是大眾的流行娛樂,追看唐滌生的文字世界就如現代人追看基斯杜化・路蘭的鬼斧神工,如今人們卻認為粵劇漸漸式微。然而,香港八和會館推出「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已有十年之多,讓年輕演員在二級歷史建築油麻地戲院踏台板,與觀眾近距離互動,迄今演出近二百個劇目。最近八和籌備微系列「1950-1960經典粵劇戲寶欣賞」,挑選了四場折子戲於高山劇場演出,包括《雙仙拜月亭》之〈抱石投江〉、《無情寶劍有情天》之〈琴簫怨〉,以及《燕歸人未歸》之〈別妻〉及〈團圓〉,而名伶尹飛燕擔任首兩場的藝術總監,執手相教新秀演員,永續傳承粵劇戲寶。



新人擔綱 不能只行行企企


本地粵劇界殿堂級花旦「燕姐」尹飛燕,自她踏上台板,一揮衣袖已是六十年,此次選擇〈抱石投江〉及〈琴簫怨〉為演出劇目。她說首先因為何非凡唱《雙仙》深入民心的演繹,「他的感情和唱腔,每一件事都令觀眾很接受」,而《無情寶劍》更是家傳戶曉由林家聲出演的經典作品。除此之外,也因為她曾與該劇的開山老倌交手,別具意義。兩部折子戲固然經典,但也有別出心裁之處,尹飛燕認為坊間大多選段內地改編過的《雙仙・搶傘》,好讓生旦二人有所發揮,但她偏偏選〈抱石投江〉,「因為每一個演員都可以在這折大展身手」;縱觀《無情寶劍》全劇,〈琴簫怨〉則是對演員的唱做技巧有最大發揮空間。她明暸每個演出機會對於演員的重要性:「我們希望給新人多一點演出機會,讓觀眾看見。你叫他出來行行企企,其實你不是給他機會表演,只是給他機會出來站著而已。」


尹飛燕自2013年出任八和會館「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的藝術總監,她指出配合演員檔期是一大難處,但以演員為本仍是她的宗旨:考慮到外型和特長,加上試鏡甄選,展露他們的長處,然後藏拙,才度身訂造出一場折子戲。一眾新秀演員要演繹粵劇戲寶,想必「經典」二字為他們添加了不少壓力,而尹飛燕總是對他們循循善誘:「畢竟有些不是正式演員,以他們的年資,以及他們生活忙碌,要抽空排戲也挺辛苦的,所以不能苛求他十全十美。但當他逐漸唱出一些曲來,做出一些表情來,慢慢進步,我認為這是值得鼓勵的,對於我們總監來說已經很開心了。」


舊戲新做,總是難以迴避外界質疑:能否還原舊時面貌?尹飛燕明言不會執著還原老倌的唱腔,應該要讓新秀演員發掘自己的聲線,「很多時候他們在外有自己的師傅,或者他們會申請資助在外學唱,唱腔就靠那個師傅教他,我們總不能控制他的唱法。」但畢竟要引導新秀演員進入一個古典世界,尹飛燕作為前輩有她獨特的一套:「我跟他們排戲,我先是講解劇本的故事,分析每一個人物要做什麼,當中有甚麼感情,然後才講『怎麼唱』。」在響排階段(即排戲的最後階段,演員不化妝著戲服,配合樂器排練),尹飛燕更會寫下新秀們要注意的地方,排練過後逐一解釋,言傳身教,傾囊相授。




唸白最難 演戲不能顧住靚


王國維說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而粵劇的表演手法離不開「唱做唸打」,尹飛燕曾拜音樂名家王粵生學習唱腔,遂以圓潤明亮的子喉見稱,當問及哪項對於一眾新秀最難拿捏的時候,她認為是「唸白」。所謂「千斤話白四兩唱」,「從抑揚頓挫和句讀,令觀眾聽出你的語氣和感情,繼而觸動落淚是最難的,有時唱也未必能讓觀眾哭。」身段和武打或許可以很快得心應手,但唸白除了需要配合音樂和節奏,更重要的是配合對白所蘊含的角色情緒。


於是,她給了「四功」以外的答案——感情。「因為新秀們很年輕,他們未有足夠的人生閱歷,或沒有一些起跌,未必能透徹理解劇本中的悲慘和淒涼。加上有些演員放不開自己,很顧自己的儀容,於是很多細節遺漏了。」縱橫台板多年,當年老倌們的演繹仍是歷歷在目,「以前的老倌做苦情戲,口水鼻涕都會流出來,觀眾卻十分受落,那是因為當感情到達某點之後,那些都是人之常情,怎顧及得了儀容」,尹飛燕甚至即席扮演〈抱石投江〉中世隆撿拾黃金的情景,七情上面,足見千錘百鍊的演技。



粵劇盛世木人巷


〈抱石投江〉過後,下月份上演的〈琴簫怨〉曲詞極具文學性,優美典雅,戲劇矛盾尖銳,人物心理和情感立體豐富,好比《羅密歐與茱麗葉》,令人翹首以待。由八和學院出身的梁非同飾演花旦呂悼慈,尹飛燕亦於多年前出演此角,但她不希望觀眾將二人比較,「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就如她的演繹也不可能像「藝術旦后」陳好逑,當年只好用自己的演繹去「搭救」。故事講述韋家與呂家血海深仇下的一對情侶,而〈琴簫怨〉正是情侶產生誤會後,經過重重波折,萌生出難捨難離之情。如上文所述,尹飛燕認為劇中的感情部分最難處理,將會成為梁非同的一大考驗。當然,熟悉《無情寶劍》的觀眾都深知此劇最難演的是桂玉嫦一角,要做到愛恨情仇糾纏於一身,愛不言表恨不隱藏,尹飛燕表示同樣期待陳玉卿將會帶來怎樣的演出。這又令她想起在林家聲戲班排戲的日子,「從我做第二花旦那十年,到我擔當正印花旦,聲哥教了我很多東西,他甚至會將旦角的做法設想好,所以我一有時間便捉住他來請教。」


尹飛燕見證過香港粵劇的盛世,自1960年代,先有林家聲、陳好逑的「慶新聲劇團」,後有任劍輝、白雪仙的「雛鳳鳴劇團」,抬頭望向台上星光熠熠,無不是唐滌生的文字世界。她不但是見證人,也身在盛世其中,早年在荔園遊樂場演出,做了些古老排場的戲碼,後來在啟德遊樂場作長期演出,每天做不同劇目,俗稱打「木人巷」,到了七十年代初升任為正印花旦,至今「真的有一百多個劇本在腦子裡」。


自八和會館成功申請「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推出「粵劇新秀演出系列」,新秀們積極爭取資助,也利用科技習戲。如今回望這個新秀搖籃,尹飛燕不禁感慨一番,「那時候我們學戲沒有任何雜念,很純粹。晚上向老倌偷師,翌日再把它做出來,我們都是這樣熬過來,沒有科技輔助,所以每樣東西都只能放進腦子裡,卻十分實在地屬於你自己。」



讓我們懷未來粵劇的舊


粵劇作為傳統藝術,很易令人感覺悶板、老掉牙,而尹飛燕近年演出不少新編名劇,如自導自演的《孝莊皇后》,早前亦擔任「創意班主」彭美施作品新《胡不歸》的藝術總監,重新改編舊作。這代表著粵劇劇本的生存現況,不但推陳出新,注入年輕氣息,甚至可改編成喜劇風格,從而招徠新觀眾。尹飛燕表明相比重演舊作,新編劇目較為吸引,「它能給觀眾新的意念,始終舊戲做了幾十年,人們也想看些新的佈景、演繹、服裝等等」,她也認為現在有足夠的編劇家,加上政府願意撥款資助粵劇界,不致出現以往缺乏新劇本、演出劇目不均等問題。


八和會館向來致力於招攬新血,尹飛燕也在粵劇界建樹良多,不遺餘力推廣粵劇文化,於是想起了以往的經驗:「面對老一輩,做做《胡不歸》便有很好的效果,因為是他們年代的戲,但向中小學生宣傳的時候便需要多花心思,要選一些打戲較多,也可以很好地展現情節的劇目,如《三打白骨精》、《沉香劈山救母》去引起他們的興趣。」


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粵劇尤其注重師承關係,雖然尹飛燕曾言不擅於詞令和教學,但帶領和指導新一輩演員總是義不容辭,「承先啟後,薪火相傳,已是我輩演員必需面對的問題了。」如今新秀羽翼漸豐,尹飛燕繼續探索未知,務求創新,既自導自演,也出版書籍,為粵劇界築一個更亮麗堅固的巢。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曾繼賢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8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