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話」溯源及其他

時評 | by  朱少璋 | 2021-10-05

1943年6月朱自清先生在昆明《大國民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人話〉的文章,千餘字,又踏實又有趣地談北平當年的地道用語:

在北平呆過的人總該懂得「人話」這個詞兒。小商人和洋車夫等等彼此動了氣,往往破口問這麼句話:「你懂人話不懂?」——要不就說:「你會說人話不會?」這是一句很重的話,意思並不是問對面的人懂不懂人話,會不會說人話,意思是罵他不懂人話,不會說人話。


可見「人話」雖只二字,卻可用以有力地叩問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朱先生謙謙君子,寫文章即使講到「人禽之辨」,語氣都還是又持平又冷靜:「不懂人話,不會說人話,乾脆就是畜生!這叫拐著彎兒罵人,又叫罵人不帶髒字兒。」那枚感嘆號我是隱約看到一點點火氣了。

語言,主要是用來表達思想的。一個人「不懂人話,不會說人話」,極有可能是思想有問題甚或沒有思想,如此一來,與「人」的定義就有很大差距。因此朱先生說「不懂人話,不會說人話,乾脆就是畜生」——先請愛護動物人士體諒——這句話表面上看似極端,我們不穿鑿不附會,直接以中國儒家傳統講的「人禽之辨」為思考起點,朱先生這句話還是可以站得住腳的。

「人話」的意思當然不是單指「發音」。《禮記.曲禮上》說:

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鸚鵡和猩猩雖「能言」,但看來並不能算是「人話」,因為鸚鵡和猩猩都沒有「禮」,所謂「能言」,大概都只能算是「發音」。一個「無禮」的人,以《禮記》的標準而言,是與禽獸同列的。那麼,「禮」指的又是甚麼?

若從字面解釋,「禮」當然可以簡單直接地理解為「禮貌」。《曲禮》開宗明義就提到「毋不敬」,可見「敬」或「不敬」,與「禮」有密切關係。但「禮」還有另一層更深刻更重要的意思。《禮記.曲禮上》有幾句談及「禮」的話我特別留意,也特別重視: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經學專家解經當別有高明之處,一般讀者如我,則傾向把「定」、「決」、「別」、「明」看成是與「禮」相關的重要關鍵詞,都與縝密思考或理性思維有關,「明是非」就更與道德良心沾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批評某人「講的不是人話」,綜合上面的信息,意思可以是:一個「無禮」的人不能「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講的都不是人話。「不是人話」,若改用時下流行的用語表述,大概就是「廢話」。

官員愛打官腔,而所謂「官腔」,十居其九都與「廢話」有關。官員卻偏愛把這些「廢話」當作是「語言藝術」,再經低級公關教頭調教三兩天抑揚頓挫,就以為可以在面對傳媒時指鹿為馬,瞞天過海。元朗兵賊串通疑案發生後,引起市民極大的反應,事發翌日(7月22日)特首召開記者會,幾位不能「定」、「決」、「別」、「明」的「無禮」官員,回應記者的提問只是連篇「廢話」,記者們都按捺不住,利君雅小姐義正詞嚴又直截了當地說︰「講人話呀唔該你。」記者講一句「人話」,一針就戳穿權貴用以遮醜的所謂「官腔」或「語言藝術」。朱自清先生說「別處人不用『人話』這個詞兒」是七十多年前的舊事了,今天,南天海角獅子山下 [1],我們香港就有一位利君雅小姐,以唐雎「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的氣概與膽識,在記者會現場正要求不負責任的特首「講人話」,還傳神地加上「唔該你」三字,十分地道。林鄭在現場給記者撕下了特首的新衣,顯得有點狼狽,也微帶慍怒。迫於無奈,硬著頭皮上前回答,開腔卻竟然是「我以為我已經答咗」。「以為」二字也實在耐人尋味,那是說,特首在人、禽兩個頻道中迷了路︰「以為」自己講了「人話」,卻原來不自覺地講了「廢話」。

這幾年,政府大凡面對重大事故,所謂召開記者會或消息發佈會,都只是「行禮如儀」,官員在會上根本沒有向市民提供具體、實質的信息。記者會由發放信息變成「施捨」信息。一場三四十分鐘的記者會,主要是由官員自說自話,讀一遍稿,面對記者現場質詢時總是答非所問。一句話能講完的總得分成三四十句去講,重重複複,總之盡量拖延時間,捱到法定完場時間便頭不回竄入後台。

記者會是文明社會中尊重市民知情權的重要活動,官民之間賴此得以溝通、了解;既開明,亦神聖。官員在會上無論有意或無意地講「廢話」,都是褻瀆文明、侮辱市民。猩猩或鸚鵡縱能「發音」,畢竟禽獸,應該及早放回山林任其自生自滅,又或者繼續給主子圈養在籠子裡頭頤養天年,卻絶對不宜再站在咪高峰前向市民講廢話。



[1] 利君雅小姐畢業於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主修廣播新聞。「南天海角獅子山下」是浸會大學校歌的唱詞。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虛詞.無形」及香港文學館的立場。〉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朱少璋

香港作家,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高級講師。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