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翁子光執導的新作《爸爸》去年12月在港上映,由劉青雲、谷祖琳、蘇文濤及熊諾頤領銜主演。該片改編自荃灣一宗震驚社會的真實弒親案件,翁子光透過其細膩的畫面和深刻的情感描寫,將這起悲劇背後的家庭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探討家庭關係、創傷復原以及人性深處的掙扎與救贖。編輯部由此組成小輯,收錄七篇文章。金成評論《爸爸》相比導演前作《踏雪尋梅》的暴烈,是一種洗盡鉛華,亦未看過這樣的劉青雲,在創傷之後原址重建。江俊豪在平安夜的早上看此片,並從劉青雲的演繹中反思如何作一個父親。姚金怡解釋電影獨特的敘述方式,它試圖將觀衆先置於混亂的時間碎片之中,令厚明那樣不可理解的行徑似乎出現可理解的縫隙。電影表演指導毛曄穎撰寫幕後故事:兩位小演員飾演厚明的蘇文濤,以及戲中飾演妹妹的熊諾頤的試鏡經歷。另一方面,三位作者都從影像聯想到自己的生命經驗:洛楓表示無論劇本、導演還是演員都非常節制,她將永年的家看成一個隱喻;素黑喜歡戲中很多細膩的場景,作為二十多年的療癒師,陪過許多類似的「精神病患者」,感慨生命本身的殘忍;吳芷寧表示最深刻莫過於阮永年數1234那幾幕了,提示了觀眾:阮何以在現實崩解後仍然如常運作,她寄語眾人能「見攰就唞」——在漩渦中(死命)抓著自己的錨。
金成認為《爸爸》的題旨是一家人,就算發生彌天慘劇,也只像飲茶埋單般沒有辦法算清楚。醫生給予一個類似思覺失調的名詞來解釋弒親原因,爸爸只能一往深情地相信,做出血案的人是那個崩壞了的腦袋和一個空洞了的靈魂。難免再三思量,爸爸如何承受這充滿矛盾的肝腸寸斷?再選擇義無反顧的救贖!
平安夜的早上,江俊豪看了《爸爸》。並非刻意的想在普天同慶的節日中濫情,只是過去一個月工作至筋疲力竭,想看時已沒多少場次。結果挑了早上一場,場內冷清,旁邊卻正巧坐著年青人,他從劉青雲的演繹中反思如何作一個父親。
比起《正義迴廊》那種對真相的追求和對公義的思辨,《爸爸》這部作品中殺人犯的犯罪動機和真相等等,反而不是重點所在——姚金怡認為,案件發生後,爸爸面對同為親仇的兒子的相處課題和複雜的心路歷程,才是本部電影所欲探討的關鍵。
毛曄穎以 Acting Coach(表演指導)的身份撰寫幕後故事,她主要協助指導的是兩位非常年輕的演員——完全沒有演出經驗的蘇文濤(Dylan),以及戲中飾演妹妹的熊諾頤(Lainey)。第一次看Dylan的試鏡片段時,便對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和Lainey一樣,沒有包袱,沒有花俏的技巧,而是單純地相信自己所演繹的角色,融入每一個情境中。這樣的表演方式,反而顯得真摯而動人。
在觀看電影《爸爸》後,洛楓表示無論劇本、導演還是演員都非常節制。最欣賞兩個戲中場景:一是阮永年電話召妓後被騙,激烈地嚎哭和摔爛東西;二是關於過度活躍症兒童的小插曲。這設計和鋪排,對故事接下來的發展擔當了延伸呈示的作用。洛楓將永年的家看成一個隱喻:「那個曾經是血案的現場、那個也曾經是溫馨建立的安身立命處,令他無法也不願離開,像極了我城,在這裏誕生和成長、在這裏受傷和痛苦,留守,是為了記憶、為了愛、為了不忍離去、為了將來的希望,導演希望用『愛』來延續和支撐,而我卻祗有不能忘記的恨!」
素黑看電影《爸爸》時流了幾次淚,喜歡戲中很多細膩的場景:木棉花開,每個角色的分章演繹的「不完整性」剛剛好,三花爪開沙發那蓋不住的傷口,幾場只拍爸爸的背影。她作為二十多年的療癒師,陪過許多類似的「精神病患者」,感慨「我們都在不同的世界,又在相同的世界。是生命本身太殘忍。」
吳芷寧表示最深刻莫過於阮永年數1234那幾幕了。她認為那種體現於數1234,要自己按捺住、撐著、堅強些、別直墜深淵、怎都得維持著某種秩序的想望與要求,亦似乎提示了觀眾,阮何以在現實崩解後仍然如常運作。他在生活中寫信、照顧貓的日常種種,都是阮永年抒解壓抑的出口,「顯然是導演翁子光在這樣一個無解、無常的世界,讓觀眾看見的一些定錨」。她寄語眾人能「見攰就唞」,在漩渦中(死命)抓著自己的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