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消費」一詞在當今中文世界正面性使用的一種可能根源

其他 | by  周丹楓 | 2022-12-08

「消」「費」這個由兩個都有「耗損」的負面意味的字組合成的名詞用中文字天然的隱蔽性(模仿自然)以資本主義為手段在當今科技帶來過剩產出的時代假借連結宇宙本質的邏輯——數學,以「負負得正」的方式為自身在中文社會(尤其是官方層面)中取得了正面性,如「消費者」。


在古代的中文中,「消費」一詞常具有負面涵意,如唐代詩人姚合在《答竇知言》中寫到的的「金玉日消費,好句長存存。」兩個意思相近的字「相加」一起使用加強原意的方式是中文的經典用法,如「耗損」。但「耗損」一詞在當下依舊是負面意思而不像「消費」那樣取得正面性。究其原因,就是在中文裡,「消費」一詞嵌入經濟學,成為了資本主義的核心代名詞,所以才能夠在以工業革命後用之應對巨大生產力的帶來的問題的解決方法——經濟發展為一切導向的當代社會中變得「負負得正」。


牛頓於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奠定了現代科技(生產力)的基礎。牛頓以數學闡述了萬有引力,以及三大運動定律,第一次揭示了這個世界的真面目。從此,數學成為了「真理」。而「負負得正」就是數學的其中一條法則,即一種「真理」。


「負負得正」是兩個負數相乘時的一條也許會讓數學初學者直覺一時難以理解法則。


( 簡單以分配律的方式說明:

(-2)x3 =-6

(-3)x2=-6

(-2)x(-3) +(-6)=0

(-2)x(-3)=6

)


「負負得正」的兩個要素是負數與乘法,這兩個概念一早就有在中國出現。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在為《九章算術》所做的注中寫到:「今兩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負以明之」,提出了負數的概念。劉徽同時也解說了正負數的加法與減法的運算法則:


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


異名相除,同名相益,正無入正之,負無入負之。


而正負數乘法在中國要等到一千年後元代數學家朱世傑的著作《算學啟蒙》中才有明確的說明:


同名相乘為正,異名相乘為負


同名相除所得為正,異名相除所得為負


其中,「同名相乘為正」即負負得正。


「負負得正」這個法則邏輯只有在相乘時才成立,在相加中,並不正立。比加法產出多更多的乘法就像工業時代生產力,當產出的物質過剩時,我們普通人真正理解「相乘」,才能夠將套用其邏輯於其他的事物。


中國直到五四運動後才開始重視數學,但無論是在此之前,還是之的一段日子裡,中國的生產力始終未能讓普通人充分領悟乘法的威力。即使引入了馬克思所強調的生產力與社會關係的思想,大多數人依然因為貧乏而無法套用「負負得正」,直到中國成世界工廠,「負負得正」以實體化的形式讓所有人深刻地理解了事物運作邏輯。


中文字的解構受到生產力產出的量變而引發了質變。「消費」這個被經濟學授用,被納入官方話語系統的「名詞」,在科技、資本主義、官方三位一體的力量的作用下,在某些層面上扭轉其原本負面的內涵。在當今的中文世界的主流生活裡,「消費」即正義。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周丹楓

曾就讀於香港科技大學 文字散見於《明報》副刊、《方圓》、《字花》 、 《無形》等。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7-02

捕夢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1-22

濱之城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3-09-09

千年之宅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3-05-25

關於城市的詩五首

詩歌 | by 周丹楓 | 2023-04-06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説好不丹故事

影評 | by 亞c | 2024-09-11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