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影的距離:香港藝術節@大館《讀音:進山.看海.未嘗不可》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3-03-17

自 2019 年起,聲韻詩刊以《讀音》之名,發起一個多媒體詩歌保育計劃,持續記錄不同年代的本地詩人朗誦詩歌的聲音。在 2 月 18 至 26 日,「香港藝術節@大館」進一步為詩歌帶來多角度美感體驗,舉辦《讀音:進山.看海.未嘗不可》,邀請視覺藝術家曾敏富(Matthew)和梁山丹(Lily),聯乘本地三位詩人飲江、關夢南、王良和跨界合作,探討視覺、科技與詩歌藝術的互換關係,在全新感官領域下轉化詩歌成為多媒體的互動裝置,引領觀眾進入全新的詩意想像。


保育詩歌 推廣創作 左:梁山丹、右:曾敏富


《讀音》項目統籌池荒懸表示受香港藝術節策展人邀請,起初對方是留意到聲韻詩刊辦的另一項目《詩風電浪》,跨媒體詩歌、音樂、影像的聯乘計劃,後來接觸到《讀音》,這個開展了三至四年的詩歌保育計劃。池荒懸說香港有不少文學雜誌或發表平台,然而沒有人做香港詩歌保育,遂有《讀音》的出現。詩歌比起其他體裁,特色是富音樂性,「詩歌是應該讀出來的,有聲音的面向。」他指出詩人讀詩的聲音確實珍貴,而自己讀詩或別人讀詩也是不一樣的感覺。於是他希望有系統地紀錄本地詩人的聲音,保育詩歌之餘,亦有推廣創作的意義。


池荒懸表示起初選出十位具代表性的香港詩人,希望找三位很不一樣的詩人合作,而今次挑選的飲江、關夢南和王良和,雖然三個人也「好香港」,但三位詩人的背景和作品風格都相當不同,而形式上詩歌與裝置藝術亦是相當不同,辦《讀音》展覽是為一種跨媒界的實驗。


麻雀刺青 最緊要好玩


《讀音》現時已有約三百首詩傳世,視覺藝術家 Lily 過往三年來一直為《讀音》創作配圖,因而獲邀成為是次展覽的創作行列。Lily 表示本身喜歡飲江詩,詩裡開心得來有很多情和含意,關於80年代香港,有童趣的一面,亦帶有宗教色彩的味道,以口語入文亦甚具玩味,當詩人讀詩時她感到對方文字裡的情感。她曾問過飲江是否信奉基督教,飲江並不是一名基督徒,但說:「就算沒有信仰、宗教、靈性上,也可以繼續生活,但我想如果有,是另一種層面去看我們的生命。」


飲江的詩作充滿宗教意象和語言趣味,幽默中暗藏哲理。Lily 受到詩人及他的作品所啟發,利用了落葉,麻雀及牡丹花等視覺元素,轉盆等互動裝置、混合攝影影像、抽象水墨、水彩、主視覺麻雀用刺青來代替傳統繪畫,傳達廣闊而不可名狀的詩意。

談到創作,飲江表示「最緊要好玩」、「唔好悶親人」,Lily 就將這個「玩」的概念放進作品之中,有與觀眾互動的元素。她挑戰用紋身矽膠假皮作為創作媒介,在作品《Hannah and Lucas》中,用針刺出麻雀圖案。她解釋麻雀是香港常見的鳥類,牠們天生天養,但不會餓死,正好與《聖經》之語呼應:「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


梁山丹表示飲江很好客,待人有善,不造作,直率。她記得第一次跟他見面,他請她一噸大排筵席的午餐,令我驚訝!我知道一定要一千幾百元,令我好感動!他又會帶我買蛋撻,蒸番薯給我食。Preivew 當天他拿着一個很重的袋子,她幫他收藏起來,因為當天很多訪問會是很長的一天。然後,忙了一整天,他取回袋子的時候,她好奇問為什麼你袋子那麼重你今晚還要去詩人聚會呢?他說裏面是很多茶果,送給今晚來自台灣的詩人。她以前在長洲住也好鍾意吃茶果,他馬上從袋子找得很辛苦,就是要找三個不同味道的茶果給她。「生活就是這樣簡單和真誠!不需要修飾!」飲江令她知道「其實做又得唔做又得」,親人不知道你是做藝術,沒關係,因為根本是跟他們沒有關係,跟我亦沒有關係。「今次做這個作品,他的說話給是我最大的得着。」


飲江看完梁山丹的作品後,給她看這首詩,來自西班牙詩人希梅內斯的<海的玫瑰>:

潔白的月亮從海拿走海

又還給海。美哉,

被純粹和寧静所征服,

月亮強佔真理並欺騙自己

說是真理成為全體,永恒、孤單,

雖然並非如此。

是的。

天賜樸素,

你闖入熟悉的堅信,凡真實的

你都放進一顆新的心靈。

無法預料的玫瑰!你從玫瑰

拿走玫瑰,而你能夠把

玫瑰又還給玫瑰。

(李魁賢譯)


科技與生活的距離

Matthew 與兩位詩人,透過交流、討論各自的創作經驗與人生體會,探討視覺元素與詩詞的互換關係、新科技和資訊影像氾濫對生活模式的衝擊、真實與虛擬世界在生活中的比重、自身與週邊事物的距離發生的微妙的變化。藝術家從視覺藝術和詩詞的元素中分解出文字、影像和聲音等面向,通過創造一個先設的科技裝置來產生偶然性結果的互動形式,觀眾可以從中體會多角度藝術體驗。


Matthew 透過王良和的〈進山〉、關夢南的〈看海的日子〉進行創作。他表示兩位前輩詩人風格平實,文字簡樸,不是「花巧嘢」,用茶餐廳、海濱等意象,很生活化地帶出情懷。Matthew 自言過往的裝置藝術以影像為主,較少指涉文字,是次跟兩位詩人交流時擦出火花,感受到不論是詩還是藝術創作的共通點,不論是透過文字或視覺元素去引發觀眾想像,亦是希望給予觀眾自然地感受,就像一場給觀眾的偶遇。

Matthew 指出如何將詩和自己的構思融合在一起是一件費心思的事情,他不希望影像變成MV,不會很直接指涉詩的內容,而是透過詩作為起點,與影像產生化學作用,營造出一種氛圍或狀態,成就出一件三人作品。他的作品名為《距離是》,叩問在一個空間當中,人與人如何發生關係。他解釋作品主要聚焦於科技如何影響生活,影響人對世界的感知,繼而產生距離。特別在疫情席捲世界,港人離散四周的年代,往往能以視像對話與人連結,雖然近在咫尺,卻有一層距離將人隔開,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層隔膜?這些連結是否真實?這是作品希望帶出的反思。

左起:池荒懸、曾敏富、梁山丹、飲江、關夢南、王良和。


《讀音:進山 · 看海 · 未嘗不可》

日期:2023年2月18日- 26日

時間:星期一至五 5pm - 9pm/星期六、日 12pm -9pm

地點:大館E倉低層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