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專欄:拍子簿】布烈遜筆記

專欄 | by  邁克 | 2025-05-19

1.

三歲定八十:《布朗森林的貴婦》(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向來被視為布烈遜(Robert Bresson)發育前的少作,狄德羅原著,高克多編劇,全部職業演員,的確和大家熟悉的布氏註冊商標大異其趣;所以當被救出火坑的女主角,步入中產階級公寓望了一眼,老實不客氣撇撇嘴說「好像監獄一樣」,我忍不住笑出聲來 —— 神婆算命都沒這麼靈驗,他往後作品最常岀現的場景,不正是監獄嗎?


作為布氏可憐女系列鼻祖,它更令我想起張愛玲《第一爐香》,只是這位法式葛薇龍一開場已墮風塵,且老早識破她的「梁太太」心懷不軌,不肯當飯來張口的寄生蟲。「梁太太」手段之奸之毒,也超越我們祖師奶奶筆下的色衰姑媽,法國人畢竟有《危險關係》基因,貴婦操縱退役流鶯向負心舊情人報復,甲和乙兩頭瞞,絕對不像香港豪宅女主人開門見山,願者上鈎銀貨兩訖。


修復版除了畫面玲瓏,最大功德是清洗聲帶。二戰期間拍攝的法國電影往往教人懷疑耳朵失聰,尤其我這種法文半桶水的二等居民,百聽不得其解,巴不得疾呼「有話好好說,嘴巴別含着外來異物」。高克多戲劇性對白,從來沒有如此針針到肉。


2.

《驢子巴達薩》(Au hazard Balthazar)肯定是史上寫「天地不仁」最透徹的電影,沒有之一。今天重看,情緒依舊非常低落,舒伯特的音符再空靈,也起不到平伏作用⋯唉,做了幾十年人,一點進步也沒有,慚愧啊。


3.

我最最最喜歡的布烈遜,由片名,到音樂,到演員,到每個鏡頭,沒有一秒鐘不完美。70年過去了,仍然不見有導演可以坦蕩蕩不耍花招,以平平淡淡的《一個死刑犯逃獄》(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為名,然後貼上《風任意吹》副題,呼應戲裏莫札特的樂章。50年前在加州柏克萊太平洋影倉第一次看,震撼得說不出話來,今天下午坐在巴黎第五區小戲院,以為日子有功,心腸起碼煉成微硬,終場兩個獄友重獲自由,甲喚了一聲對方姓氏,乙說「假如媽媽能夠見到我」,眼淚還是立即決堤。


4.

因版權問題消失視線四十載的《夢者四夜》(Quatre nuits d’un rêveur),修復版上市第一天就去看,全院除了我,應該沒有誰不是首次參拜布烈遜的夢中人吧。由俄羅斯搬運到巴黎的文青,徹頭徹尾是那些年我幻想的形象,憂鬱小生高高瘦瘦頭髮長長,準備跳塞納河自盡的美少女粉雕玉琢吹彈得破,幸好幾十年來現實生活沒有遇見,阿彌陀佛謝謝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


《夢者四夜》是布烈遜繼《溫柔女子》(Une femme douce)第二次正式改編杜斯托也夫斯基 — 《驢子巴達薩》靈感來自《白痴》,不算改編。同一短篇,更早由維斯康堤搬上銀幕,片名跟小說一樣叫《白夜》。《夢者四夜》之前的版權問題,大概只限法國境內,就像維斯康堤改編卡繆《異鄉人》 — 當然《異鄉人》的問題,幾年前也解決了。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邁克

香港著名作家,曾加入香港國際電影節從事節目策劃,1993年離職後專注為兩岸三地報刊如《明報周刊》、《蘋果日報》、《印刻文學生活誌》等撰寫專欄,出版著作包括《採花賊的地圖》、《我看見的你是我自己》、《性文本》、《互吹不如單打》、《坦白說,親愛的》、《花債》等。

熱門文章

看《貓貓的奇幻漂流》雜感

影評 | by 泊泉 | 2025-05-07

編輯推介

陰天 或有雨

小說 | by 楊在 | 2025-05-16

《行走的姿態》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16

奶奶的梔子花

小說 | by 陳巧蓉 | 2025-05-14

《貓貓的奇幻漂流》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5-09

代溝

散文 | by 無鋒 | 202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