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編者話〈哀愁中的美麗中的哀愁……〉

其他 | by  方圓編輯部 | 2024-08-26

今期《方圓》延續回應經典,迎來川端康成的《美麗與哀愁》。對談嘉賓之一的緯洛提到,中文的翻譯名字叫作美麗與哀愁,好像兩件事情是獨立的。但他說,日文中的美麗與哀愁,其實互為表裏,美麗中有哀愁,哀愁中有美麗,共存共生。


川端康成筆下的男女,多涉忘年、不倫之戀。刻板印象之下他的作品是情色文學,論者亦多以性別角度切入、研究他的作品。我覺得他反而老是在寫壓抑,就像李安。另一位對談嘉賓嘉瀛,同樣認為以性別理論閱讀川端作品,並非唯一條路。她在對談中仔細分析人物的心理狀態,常常深有啟發。正健同樣認為性別角度並非重點,所以他的分析也別出機杼。


小說中,作品好像都有魔力,會反噬作者、或他身邊的人及現實生活。不論是大木年雄的《十六七歲的少女》,或音子念茲在茲完成的畫作,都一樣。崔舜華小說中的女畫家,好像被美男肖像畫給吞噬,想像和現實的界線頓然崩塌。羊格小說中的男女主角,甚至已經不能還原一幅完整的情史圖像。


我們的現實世界,同樣美麗、哀愁兼備。「散策」中的作品,不謀而合地呼應刻下的生存狀態。黃崇凱直面一個活生生的人、隨時消失的恐懼。誰曰這只是歷史?身為作家,坦白說,也曾泛起過一絲半絲、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寫作的恐懼。曾卓然、吳廣泰仔細檢驗這種恐懼是否成立。洛楓回到班雅明,述說後2019的說故事之困難。讀著讀著,好像聽一個很懂你的朋友在說話。彭依仁評析黃燦然詩作,連繫到自然、靈魂、以致深刻的痛苦,都是我們時代的命題。


歷史並不一定是來回往復的圓圈,更像滑不溜手地隨意變形,因而藝術史也有其有趣的面向。吳國坤將視角拉到1934年,重尋這個大時代下製作的電影《神女》之視覺力量。樊善標從盜印的《歐陽天隨筆》,補回香港文學史上的重要一筆——早期書業的發展。


無論歷史,或者現在,美麗、哀愁從來不只是非黑白的二元對立。


甄拔濤

2024年3月21日

葵芳新都會人造小草坪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風林火山》:麥浚龍的世界

影評 | by 王建鏗 | 2025-10-08

編輯推介

《眾生相》:見眾生

影評 | by 亞C | 2025-10-21

詩三首:〈回家〉、〈生老病死〉、〈太平〉

詩歌 | by 徐竟勛, 王培智, 寧霧  | 2025-10-17

《浮間舟渡》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10-17

消失的文學腦

散文 | by 無鋒 | 2025-10-16

九龍塘之夜

散文 | by 小煬 | 2025-10-15

伊卡洛斯

小說 | by 黎喜 | 2025-10-15

地震還未結束

小說 | by 楊焯雋 | 2025-10-10

那年切不成的月餅

散文 | by 陸裕欣 | 2025-10-06

小說 | by 蔡傳鎮 | 2025-10-03

詩三首:〈樹〉、〈某個瞬間就起了風〉、〈到達組詩〉

詩歌 | by 鄭偉謙, 梁偉浩, 李靈枝 | 2025-10-03

白頭翁

小說 | by 潘逸賢 | 2025-10-03

樺加沙日記(擬淮遠三則)

散文 | by Greenly, 羊格, 麥景琪  | 202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