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家新書揭露KGB殺害卡繆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19-12-12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上星期刊出報導,提到意大利作家焦萬尼.卡泰利(Giovanni Catelli)的新書《卡繆之死》,揭露46歲時死於交通意外的卡繆,是被蘇聯KGB特工暗殺,以報復他發表反蘇言辭。

意大利作家焦萬尼.卡泰利(Giovanni Catelli)於2011年在《米蘭晚郵報》,首度發表他的理論。他發現捷克著名詩人暨翻譯家揚.札布拉納(Jan Zábrana)在日記中評論說,卡繆的死並不是意外。現在卡泰利寫了一本名為《卡繆之死》(The Death of Camus)的新書,來闡述他的研究成果。


法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死於1960年1月4日(46歲),當時他坐在出版商米歇.伽里馬駕駛的汽車,汽車失控撞在一棵樹上,卡繆當場死亡,伽里馬在數日之後亦終告不治。而在三年前,這位《異鄉人》和《鼠疫》的作者,因為「照亮了我們這時代人類良心的種種問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意外似乎由爆胎或車軸斷裂引致,但意外在一段漫長的直路上發生,令專家感到困惑,那段路有三十呎濶,當時很少車輛駛過。」赫伯特.洛特曼在1978年為卡繆寫的傳記上這樣寫道。


卡泰利相信在札布拉納日記中,有一段文字解釋了原因﹕詩人在80年代末的夏季寫道,「一個見多識廣,且人脈甚佳的人物」告訴他,KGB必須此事負責。「他們在輪胎上裝配了一件工具,當汽車高速行駛時,最終戮穿了輪胎。」


「直到今日,人人都相信卡繆因為一宗普通交通意外而死亡。那個人拒絕告訴我消息來源,但他堅稱消息完全可信。」——《揚‧札布拉納日記》,1980年。


他提出,當時蘇聯內政部長德米特里.謝皮洛夫(Dmitri Shepilov)下達了那道命令,以報復卡繆於1957年3月在法國報紙《遊擊隊報》(Franc-Tireur)發表的文章。


「情報人員似乎用了三年時間來執行那個任務。」札布拉納在日記中記述。「他們最終用那種方式處理事情,所以直到今日,人人都以為卡繆死於一宗普通交通意外。那個人拒絕告訴我消息來源,但他堅稱消息完全可信。」

自1956年秋,卡繆公開表態支持匈牙利起義,而且強烈批評蘇聯的入侵行動。他亦公開讚揚並支持蘇俄作家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後者被視為立場反蘇。

卡泰利花了許多年研究札布拉納的記述的真確性。他訪問了札布拉納的遺孀瑪麗,研究KGB在法國的滲透工作,當中包括富爭議性的法國律師雅克.維爾熱(Jacques Vergès)的二手證詞。本書在意大利出版後,意大利一位名叫祖利安尼.史帕扎利(Giuliano Spazzali)的大律師曾聯絡作者,向作者憶述維爾熱晚年與他就卡繆的死進行過的一段對話。

「維爾熱說意外已經被安排發生。我認為,除了他鄭重向我透露的消息,維爾熱還知道很多證據。我按捺住發問的衝動。」史帕扎利告訴卡蒂利說:「當意想不到地找到了熱門的話題時,謹慎是最好的態度。我沒再問更多,但我記得維爾熱怎樣肯定整場意外是由KGB一個部門策劃,並得到法國情報人員的同意。」

卡泰利認為卡繆的敢言影響了法蘇兩國關係。而「卡繆個性鮮明,法國人尤其注意到,他叫他們警惕蘇聯殘暴的帝國主義。如果能把這令人討厭的提醒消音,那樣法國和蘇聯政府都能得到很大的好處……而最終沒有人作出正式調查。」

卡泰利說,他的理論並沒有獲得卡繆女兒凱瑟琳的同意,後者禁止出版商(伽里馬出版社)讓卡泰利引用她父親的作品。即使如此,本書仍在法國、阿根廷及意大利出版,並獲得美國著名作家保羅‧奧斯特的背書,卡泰利的立論令人信服。

「那是一個恐怖的結論,但消化了卡泰利給我們的證據之後,很難不同意他的觀點。所以那宗『汽車意外』現在應該放入另一個抽屜內改稱為『政治暗殺』——而且,所以卡繆在46歲那樣的年紀就被消音了。」

「我希望學術界不會跟隨古老的意見,認為那是一宗單純的意外,」卡泰利與英國出版商討論英文翻譯時說。「我覺得我們有責任為了記念阿爾伯特‧卡繆而做一些事。」

劍橋大學法國文學教授艾利森.芬奇卻不被說服。「在暗殺論的支持者中,有一位是創作力旺盛的作家暨電影導演(指保羅.奧斯特)﹔另有一位是捷克詩人和翻譯家,他因為家人被共產政權迫害,所以大有理由憎恨共產主義(指揚.札布拉納),至於那具爭議的律師雅克.維爾熱,坦白說,他為被法軍虐待的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遊擊隊員辯護,但他為不可被抗辯者辯護(譯者按:意指為顛覆國家的人辯護),已使他聲名狼藉。當然,這也是法律必須做的,但一般來說,他被視為一個冒險家,而不是一個可信賴的評論家。」

芬奇同時質疑法國政府默許暗殺行動的推論﹕「這意味著暗殺行動獲得法國政府最高層批准,即戴高樂本人的首肯。對我來說,這是難以置信的。戴高樂本人是一位卓然有成的作家,他高度尊重法國知識份子,包括那些意見與他相左的人。」芬奇說。

在《卡繆之死》全書結尾,卡泰利表示,希望該書,能在「過往曾在海沙上留下的脆弱痕跡,被時間之浪徹底沖刷之前」,將更多證據保留下來。


編按:原文翻譯自《The Guardian》報導,文章由彭依仁作中文翻譯,並經編輯稍作修改。


延伸閱讀

高牆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21-09-23

王權與主權

其他 | by 彭依仁 | 2019-12-31

【虛度年華.廿八】卡繆︰自由之始

廿八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12

作者其他文章

彭依仁

詩人、評論人,著有詩集《灰鴿自由行》、書評集《日光之下》。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一年容易又中秋 虛詞「中秋徵詩得月餅」大賽入圍與得獎作品出爐!

詩歌 | by 尹文羽,王培智,閒雲,任弘毅,雙雙,夜果 | 2024-09-16

悼阿倫狄龍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3

杏仁糖

小說 | by 周丹楓 | 2024-09-12

説好不丹故事

影評 | by 亞c | 2024-09-11

雨中的香港 見山還是山

散文 | by Sir. 春風燒 | 2024-09-06

路殺

散文 | by 曾友俞 | 2024-09-07

管他紅杏還是南北杏

散文 | by 惟得 |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