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前總編陶然辭世 文化界惋惜追念

其他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9-03-12

香港作家、《香港文學》前總編輯陶然,本月9日因肺部感染,於東區醫院逝世,享年76歲。猝然辭世,不少認識陶然的文學界朋友都真情相悼。

陶然原名涂乃賢,1943年出生於印尼萬隆市,1960年起在北京求學,1973年移居香港,為七十年代南來文化人的一員。陶然原籍廣東蕉嶺,但據他所說,「但我卻從來沒有回過鄉下」。[1] 陶然尚有筆名佘瀾、曉峻、蕭進、甄樂、畢山、史達等,成就除了小說、散文、散文詩等文類創作,還包括文學編輯的工作。2000年《香港文學》改版,他從劉以鬯手上接任總編輯一職,任職18年,亦成為很多年輕作家的提攜者。

一生為文學 瀟灑有量度
香港作家關夢南早前在臉書撰文悼念陶然,除了形容陶然為「文壇的君子」,亦肯定陶在香港文學編輯工作上的成就:「他是左派,卻無左氣。相交幾十年,未聞他批評過甚麼人,更遑論政治謾罵了。看在年輕人眼裡,這一種溫吞的人生態度無疑是和稀泥,但不可不知的是,陶然每一刻都在做文學的工作:編雜誌、編散文選、編當代作家合集,每一卷都是厚厚實實的,利用公司資源,為香港文學留下了大量的原材料。」文末,關說:「聞走並不傷感,他做了一生要做的,也是自己最喜愛的文學工作,應無遺憾然。」

作家袁兆昌亦在臉書提到與陶然往來的事:「劉以鬯辭世後,我向陶然邀稿。從他接任《香港文學》總編輯前後看來瑣碎的逸事都寫出來了,沒有保留。這類文章難寫,他卻寫得淡定持平,寫出了人物的另一面。」

作家張婉雯則記憶自己自初出茅籚以來,均有受過陶然邀稿、參與「年度作家小輯」等:「足見先生不拘門戶,胸懷海量。頃退休,即騎鶴西去,天意弄人至此;又嘆置文學自由於意識形態之上者又少一人矣。」

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淑嫻則在臉書悼念道:「親愛的朋友,尊敬的編輯,您瀟灑來瀟灑去,無常人生,留下我們在殘酷的年月,繼續,繼續寫作。」

「香港終究是我生活的落腳點。」
陶然在北京讀書期間,修讀師範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系,文革時期成了「消遙派」,後來於1973年移居香港,為七十年代南來文化人的一員,創作亦由香港起步。自1974年發表小說處女作〈冬夜〉,陶然早期的作品,跟作為移民處身香港的邊緣處境、或香港的社會狀況有關。後期則從外在現象轉到內心世界。

在《陶然作品評論集》的序言裡,蔡益懷提到,縱觀陶然的人生軌跡,一直有一種「無根的漫遊、漂泊感」,印尼、北京、香港,最後才在香港落地生根。[2] 他又引述陶2001年出版的小說集《歲月如歌》的後記:「只有當我回到香港,聽到《獅子山下》的歌聲,我才頓時醒覺,即使我跑得再遠,香港終究是我生活的落腳點。」

香港此地於陶然之重要,可見另一篇評論的引述:「陶然認為,香港是個開放自由的地方,並不排斥任何人,這是文學發展的優勢。」[3]

陶然的成就與貢獻,或許與任職《香港文學》總編輯時的工作一脈相乘:立足香港,放眼世界。


[1] 陶然:〈小傳〉,《陶然中短篇小說選》。香港:香港作家出版社。1997年4月。頁2-3。
[2] 蔡益懷編,蔡益懷:〈由南來而本土——序《陶然作品評論集》〉,《陶然作品評論集》。香港:香港文學評論出版社。2011年9月。頁i-vi。
[3] 同上。黃曉紅:〈從「南來作家」到融入香港——陶然回歸人性角度寫小說〉。頁255-257。

延伸閱讀

悼陶然——老總,我交稿了

其他 | by 馬家輝 | 2019-03-13

話說金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1-06

劉以鬯紀念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18-10-04

從某些資料讀香港詩歌

其他 | by 關夢南 | 2019-01-03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