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買書與睇書是兩種不同的嗜好。雖然佬編睇書不勤力,但買書卻從不手軟,而且乜書都啱,多年下來,老實說,書櫃未睇過的書起碼佔七成。
齋買唔睇,本質上就只是個購物狂。慢慢地,書櫃上的書由本身一層變成前後兩層,連書本上面都打橫放滿書,甚至開始進佔地下及枱面的位置,當要搬屋或移位時,執書櫃就成為沉重的負擔。
有過相同經歷的人就會明白執書櫃之苦。以前很喜歡卻一早已忘記了一大半的小說、一直想吸收卻未急切要知道的科普書、很多人推介但提不起興趣讀的經典名著等等,很多書一執到上手,就忍不住想要揭兩下。
一本兩下、兩本四下、四本就八下,如是者一日、兩日、一星期、一個月好快就過去,書櫃依然未執好。如果你決心要執好個書櫃,或者可以試試佬編最近用過的方法:根據書本的size執書櫃。
跟尺寸執有很多意外的好處,但首先,你會執得快好多。其他分類方法,無論是跟作者、出版社、類別來分,都需要大腦一定的processing power,久而久之就會越執越慢。跟size不同,基本上只是機械式砌格仔,不需太用腦。所以,重點就是不要多想,但求快執。書本的尺寸某程度上有一定的standard,由細至大分三至五類,好快就能夠執好一大堆書。
另外,空間的運用會有效得多。除非由零開始自己做,否則世上不可能有十完十美的書櫃。但跟書本尺寸執櫃,可以在有限空間下將藏書量最大化,勉強也能算是不完美下的最優解。尤其是那些可以自己調節層板高度的書櫃,每一層偷少少位,分分鐘最後可以放多一整層細書。
如是者執好書櫃後過了一段日子,到近日又發現跟size執櫃的另一好處。
人總有偏好,以往跟分類排書櫃時,總會在某個角落徘迴得特別耐,這可能也是七成書都未睇過的原因。跟size放之後,不同類型、作者的書本無可避免打成一片,書櫃呈現出來的畫面反而更有趣:財經書隔壁是聖經、尼采旁邊是情慾小說、古文觀止被經濟學人的悼文集與1984夾住。
佬編也說不出甚麼大道理,但就覺得書櫃突然很有生命力。甚麼多元、包容、融合,好像很難,說穿了又好像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