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寒冬,真相何價?向新聞工作者致敬的十部電影

影評 | by  蘇麗真 | 2022-05-10

「為了追求真相,你願意做甚麼樣的犧牲?」2021 年諾貝爾和平獎由菲律賓獨立媒體《Rappler》記者瑞薩(Maria Ressa)與俄羅斯《新報》總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Andreyevich Muratov)共同奪得,頒獎台上的瑞薩向全球問了這道問題,也向在民主與新聞自由的全球逆流中,為理想挺身甚至犧牲自由、性命的新聞工作者致敬。那美好的仗我們已經打過了,《虛詞》編輯部推介十部以記者追尋真相為題的電影,盼望在寒冬之中相擁取暖,在戲院關門的日子買碟或在線觀看,找到走下去的勇氣。



《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



1976 年經典電影,獲得三項金像獎,講述《華盛頓郵報》兩個名不經傳的記者 Bob Woodward 和 Carl Bernstein,由民主黨總部水門大樓一樁不起眼的失竊案追查,找到五個疑犯疑與 CIA 和共和黨有不尋常關係的蛛絲馬跡,在政府消息人士「深喉」吹哨下,押上個人名聲和前途揭發「水門事件」,醜聞促成時任總統尼克遜下台,足見記者的地位可以舉足輕重,足以動搖領導人的管治威信,事件列入史冊。



《焦點追擊》(Spotlight)


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及最佳原創劇本。電影講述 2001 年《波士頓環球報》「焦點新聞組」記者,根據一篇關於當地神父被指控過往 30 年間性侵多名兒童的報導展開調查,不畏教廷壓力鍥而不捨追尋真相,亦不避嫌地批判記者可能會因既定立場、個人偏見而漠視了一些重要的新聞線索,最終記者牽一髮動全身,掀出天主教會大規模隱瞞神父性侵案件的醜聞。電影樸實無華地展現報人應有之責,是向調查記者致敬的經典名作。



《戰雲密報》(The Post)


傳媒不是傳聲筒,是具有輿論監察之責的第四權。電影以 1971 年《紐約時報》刊登揭櫫華府越戰中隱瞞失責及散播謊言的政府機密「五角大樓文件」引起極大反響,後被政府申請禁制令,《華盛頓郵報》緊隨其後亦將文件到手,肩負起集資上市要務的新任出版人 Katharine Graham 和總編輯 Benjamin Bradlee 展開角力,他們必須在報館前途以及傳媒責任之間作出抉擇,最終他們亦作出正確的選擇,成為新聞人的教科書典範。片中大法官判詞有言︰「傳媒是為人民服務,不是為統治者服務」,儘管世態炎涼,仍然字字鏗鏘。



《醫官同謀》(Collective)


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和最佳紀錄長片,講述 2015 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一場音樂會發生火災,釀成 27 死 180 人傷的悲劇,不過部份罹難者並非死於火場,而是在醫院治療期間陸續去世。當地主流媒體無人追查,追蹤背後線索的重任竟落在體育報章記者手上,記者連日明查暗訪,終於揭發藥廠把稀釋了的消毒藥水供應給公營醫院,而背後牽涉到醫、官、商勾結的一層層腐敗黑幕,事態發展的戲劇性令觀眾咋舌。事件引發一輪社會運動,衛生部長下台,一名社運份子上台希望撥亂反正,卻發現整個官僚架構的多年流弊,早已積重難返。紀錄片以 直接電影手法拍攝,全片沒有加插旁白或訪問,以極平實的鏡頭語言旁觀記者、生還者以及新官員的日常生活,滲透有志者無力改變社會現狀的無力感,引起香港人共鳴。



《新聞守護者》(Mr Jones)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 1933 年英國自由身記者 Gareth Jones 前往蘇聯訪問史太林,調查糧食生產數字的疑點,他發現明星記者、普立茲新聞獎得主 Walter Duranty 早已在聲色犬馬的生活中沉淪,隨權貴的主旋律起舞,成為 propaganda 的一部份,將追求真相的己任拋諸腦後,不禁令人聯想起某些傳媒翹楚的嘴臉。在線人朋友遭害後,Mr Jones 隻身犯險到烏克蘭揭發大饑荒及人吃人的慘劇,身陷險境差點丟失性命,更被蘇聯拘捕及驅逐出境,以六名英國人的性命威脅他噤聲。Jones 為真相付上極大代價,然而《紐約時報》為蘇聯保駕護航,世界選擇相信粉飾太平,他最終在前往滿州國的一次採訪中死於非命。事跡啟發奧威爾寫下《動物農莊》。現實終究是殘酷,有生之年沒能尋到公道,唯有交由後世拍戲為他平反。


延伸閱讀︰《新聞守護者》的饑餓演練



《法蘭西諸事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


Wes Anderson 以美國權威雜誌《紐約客》(New Yorker)為藍本虛構出的法國小報,電影有華麗明星陣容,四段單車、藝術、學運、警匪的專題故事互不相連,法國學運一段情節略嫌拖戲,幸而「警察局長私房菜」一段節奏明快,末段動畫亦重拾《Fantastic Mr Fox》的童趣,當然,導演「強迫症」的全景鏡頭、置中對稱構圖、斑爛色彩,令人目不暇給。作為文字工作者,令人深刻的是 Bill Murray 飾演的報館總編輯寧可刪減廣告篇幅,容讓下屬自由寫作,儼然是當今商業社會超現實的美談。《法蘭西諸事週報》是一篇追憶逝者的情書,也是影像爆炸年代獻給紙媒的訃聞。老總房間亮黃色牆上醒目的「No Crying」,實在是當下新聞工作者的寫照——失去太多,欲哭無淚。



《我,直擊真相》


敢作尖銳提問的記者,從來都是政要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曾拍攝《我在真理教的日子》的日本話題導演森達也,追訪知名記者望月衣塑子,連番狙擊追究填海工程污染,跟進伊藤詩織性侵案件,質疑森友學園與安倍晉三利益輸送等等。官員在記者會上耍太極甚至拒絕回答的傲慢無禮嘴臉,轉移視線攻擊望月沒有禮貌,聲稱沒有事實根據等招數,都令人有收看昔日香港記招既視感。電影更難得展現記者身陷報館辦公室政治,因其出位行徑接獲投訴的內外交困狀況,以及在工作以外兼顧母職料理生活的片段,展示休班記者人性的一面。紀錄香港新聞界太難,唯有仰望海外。


延伸閱讀︰《我,直擊真相》:日本新聞界的逆流而上



《毒水曝光》(Minamata)


由 Johnny Depp 飾演美國傳奇攝影記者 Eugene Smith,曾為二戰戰地記者的他,人到中年逐漸迷失,酗酒潦倒渡日,他在日本女子邀請下得悉日本水俁市爆發一種失明、肢體扭曲的「水俁病」,意外重燃他冷卻的採訪熱誠,他向當時任職的《LIFE》雜誌主編力爭到當地考察,深入化工廠取得獨家照片,踢爆化工廠為求私利將有毒水銀排進大海的醜聞,他在村落走訪期間拍下經典照片《智子入浴》(Tomoko Uemura in Her Bath)流傳後世。一張照片的力量,足以改變人的一生,更可拯救一座本已垂危的城市,無數身處苦難的人。


延伸閱讀︰要為什麼事情按下快門? —— 從《淺田家!》回到《毒水曝光》



《永筆言敗》(A Thousand Cuts)


菲律賓「狂人總統」杜特爾特鐵腕執政,雷厲風行推動「毒戰」,透過散播民粹、仇恨、假訊息操縱社會輿論,令新聞自由和記者性命危在旦夕。紀錄片導演 Ramona S. Diaz 追訪本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菲律賓記者瑞薩(Maria Ressa),為 CNN 擔任東南亞首席調查記者 20 年後,領導獨立調查媒體《Rappler》揭露國內警察濫權及貪腐醜聞,揭發政府針對基層吸毒者而非販毒集團。《Rappler》不願配合政權歌功頌德因而屢次被起訴,瑞薩本人亦多度以數碼誹謗等罪名被拘捕甚至罪成,亦面對網上接踴而來的抹黑和死亡威脅。電影呈現了名記者摘下諾獎桂冠前的生活,展示了傳媒人面對獨裁威脅仍然不屈的風骨和勇氣。



《筆如發火》(Writing With Fire)


紀錄片以女性處於弱勢,長期受暴力、性侵威脅的印度北方邦 (Uttar Pradesh)作為故事舞台,男性主導的雜亂新聞格局中,出現了唯一由全女班經營的報紙《Khabar Lahariya》。這群女記者身為「達利特人」(Dalit),屬於當地種姓制度的最低階層,被認為是穢不可觸的賤民。它們紮根於農村,資源匱乏無礙她們一路追求真相,追究警方失職、為種姓制度受害者發聲及報導性暴力事件。在創辦人、首席記者 Meera 的領導之下,她們從紙本轉到網絡新聞,首次接觸智能電話這種新科技。比起技術困難,她們更大的挑戰是印度女性對抗不公和自主,比如 14 歲便結婚的 Meera 邊養育孩子邊完成三個學位,且要扛起一個新聞機構,肩負培訓年輕記者的責任;在前線採訪的記者更要獨自承受男性(行家或受訪者)的歧視和性暴力,她們的家人或丈夫亦未必同意她們外出工作。首次執導長片的兩位導演,緊密捕捉記者們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帶來一部鼓舞人心的紀錄片。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蘇麗真

素食女子,喜歡文字、電影、音樂、旅行、動物。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9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

西藏雜記

字遊行 | by 口魚 | 2024-12-28

2024 好平安編輯室 聖誕Chill Guy書單

如是我聞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