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行.新加坡】人文獅城閒蕩日記

字遊行 | by  王千瑞 | 2019-01-18

首日:漫行獅城,總在懷想中

珍貴的事情宜於筆端記下,似珠子穿起來掛一掛,有心時拿出來賞玩。

古岡州,今新會,無意中走到其會館,漫行數小時。四層樓,有議事大廳,亦有講武堂,戲舞台,拜神拜佛處。橫批來自張之洞筆書,也曾出如名人梁思成,梁思禮,陳垣等我亦知之者。而其會館曾大力作為互助庇護處,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薪也令人讚歎。如國術隊,紗龍隊,醒獅隊,樂劇團,都經營多年,令人看到一種文化在異鄉反可能更被珍重。也是因此,開始對南洋華人 straits Chinese的歷史也多做了一些瞭解。

午後逛到草根書店,售賣中文書為主,許多都是香港台灣和大陸的書和雜誌,也有一點兒本地與馬來西亞的文學作品,也有政治及南洋研究著作。尋獲關於印尼華人和新加坡華人的書購入,也有其他有意思的新加坡讀物卻因重量不便購入了。而回去再查,原來這書店作為獨立書店而聞名,自有其歷史——

草根書局創辦人英培安,幼年在新加坡接受華文教育,常在各類報刊雜誌發表文學作品,創作詩歌、小說和戲劇,傳至兩岸三地……沈旭暉在文章中提過:「英培安也和兩岸三地的華人作家一樣,有一種『知識分子作家』的身份認同,將『關懷社會』作為文學創作的信條。1970年,他初涉出版界,參與新加坡『左翼』出版社和書店的運作,直言新加坡政府不民主,乃至因此短暫被捕,反映了一代人的辛酸。隨後英培安的批評文字常常見諸香港、馬來西亞媒體,他本人亦一度旅居香港,從事專職文學創作。」

又,深夜忽而想起郁達夫一句「春風池沼魚兒戲,暮雨樓台燕子飛」,便想一查此君生卒年,順著就發現他跟星洲、印尼,緣分不淺。郁達夫(有說是情變之後)曾在新加坡過了好幾年,直到日占新加坡後,轉去印尼,後又因懂日語,被拉去當日軍翻譯。據說曾拯救不少的華僑。而日軍投降後他就被處決了……不知接下來的行程,會否遇到他的故居,他的著作。

希望,再來一些「不著一意卻全然合我乎心」的偶遇,如此豈非人生樂事。

【後記:在之後,又遇到許多民國時人曾來過獅城。如孫中山,康有為,徐悲鴻等。不過,除孫中山所居住過的晚晴園外,獅城未見特別設置華人名人之故居為展覽地。或許,這也是尊重多元文化而避免崇拜名人之故?或許是我未曾經過,尚不得知。】


5320484073402798



次日:跨越千年博物館

哪怕只是細細地逛一個生活館,所得也足夠慰藉。這樣值得大書一筆的,便是獅城國立博物館。

1887年10月12日是國立博物館前身Raffles Library開館之日,因而在這一天,博物館將全部館藏開放予大眾免費參觀。這天,我進進出出約三次,平生未有如此空隙,欣賞一地千餘年歷史。順著歷史的脈絡而展出的琳瑯物件,令人大飽眼福。而每個物件的解說細緻又關情——博物館條目皆提供包含中文的四種語言解說,而我得以不費力地盡情瀏覽獅城的點滴記錄。

恰好在早前有購書一本《新馬史話一千年》,可頻頻拿出來對照。大框架看書,小史實看展,令人幾乎懷疑作者韓山元其實是在博物館的幫助下完成的書——順便一提,這些短時間內迅速獲取的歷史知識,後來竟屢屢折服一位植物園偶遇的新加坡人,倒也是可竊喜的成就一樁。

長話短說,新加坡政府在博物館的投入方面可見一斑。博物館坐落在歷史悠久的福康寧山上,前身是萊佛士圖書館,目前經過大力翻修而成為一座西洋建築特色的國家博物館。一層以歷史館及建國展為主,二層則是生活展,分苦難昭南、成長歲月、多元聲音、摩登都市等四個部分。二層的展覽多是二戰期間及其後的普通生活物件,契合一層展出的後半部分歷史。一層歷史館则是最大型館藏,跨千余年,藉著舊時光裡的風土物件,歷史的面貌得以慢慢呈現。

值得一提的還有博物館內解說。解說之詳細可謂達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可以推測,博物館是力圖照顧周到每一類人,因而決意把來賓全部當做零基礎,提供百分百詳細的解釋——如此,力求0基礎的人出門時也能達致60分(假定滿分是100分)的境界。面對歷史的大脈絡詳解和每一件物品的上百字介紹,不能不感嘆於獅城人的仔細。這種耐心或許只在主張多元文化的獅城才能看到,也令人想到博物館應該如何建構才最大程度為公眾提供教育之功用。想我們的博物館甚至大英博物館,常常需要依靠解說員,否則公眾若無基礎,便只能在千百年的浩瀚文物裡迷失彷徨、走過路過便就錯過,對歷史不知不覺。就博物館而言,館藏的豐富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對公眾的教育應該也列入考慮。

在搜羅該博物館的一些介紹刊物時,心中升起過一種希望:希望多少有點參考的價值。可是,對誰呢?回神卻是茫然。


9509484864855005



後日:FLEA MARKET,書的奇遇

獅城各地區的跳蚤市場皆有其地方特色。

小印度見到的多是印度風情,又因為他們的新年(屠妖節),市場遍布金閃閃的飾物,鈴鐺,寶塔(令人很想一探究竟它們的宗教意義),還有各種刺鼻的香料,以及茉莉的芬芳縈繞。而其建築也統一為二層樓的特色。

中國城則是三層樓居多,一向多售賣神佛與傳統的中國飾物,主色乃是紅紅火火。有中國結,唐人裝,紅包、紅燭,過年的大小物件和新婚的喜慶服飾,也有諸多茶藝、神龕的擺設。至於專供遊客的市場(如旺角的女人街般),若是靠近佛堂便多少要售賣檀香和佛珠,不然,就滿眼都是筷子、中文名的書籤、青花瓷的鼻煙壺,來一筆勾勒世人眼中的中華情。

星期六下午的市場,又一偶遇值得一提。那時許多人把懷錶、佛像、鑰匙鏈拿出來,在牛車水大廈前攤地擺賣。像在他鄉遇到深水埗的地攤,許多展出的都是二手物品,有的精緻,有的粗糙。我本試圖尋覓一朵卓錦萬代蘭,走遍仍不得。遂在一本馬共歷史揭秘之書前停留,試圖拿起翻看的瞬間,卻被一老人勸說:不要相信日本人寫的,韓山元的書倒是可以看一下。我仍舊打開來看,果然是日本人寫的。他又說,日本人當時就派內奸來,他們寫的書都是說他們好。然後,見我留意封面畫着的胡志明像,他便解說,這是為了吸引大家來看,並不是真的有胡志明寫的東西。他又嘀咕了一些話,似乎說,他是那個時代過來的人,他都清楚,他們是反對李光耀而過來的一批人。而後我默默放下書。他亦不再多言。有點戛然而止,卻也留下餘音。

之前在大眾書店看到過厚厚的兩本李光耀回憶錄,略翻看後頗有興趣。但行李限額是一個現實問題,打消了我在已購多本書之後繼續購入大部頭的主意。網上查詢圖書館,發現香港公共圖書館有館藏,如真想讀,日後自去取來不遲。更有意思的卻是,在大眾書局又看到一位台灣學者(1948年生人)不僅出版了新加坡史,寮國史,還有一系列的國家史出版。當下就感嘆:其人豈非行走的百科全書?實在不能不大吃一驚!還是朋友醒目,馬上提出:這恐怕是用維基百科寫成的吧。粗粗瀏覽發現,果然很多內容直接引用維基百科及相關領導人的回憶錄,這樣就成了一部歷史書!想劍橋大歷史系列集合多少史學專家苦心造成一部部編年史,而今日的史書可以維基而成。笑耶?哭耶?


【注:標題為編者所擬】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著名作家瓊瑤今午去世 享年86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12-04

重讀《安提戈涅》

書評 | by 趙遠 | 2024-12-02

隱世生活不隱世

書評 | by 亞C | 2024-12-02

方方與新寫實小説

書評 | by 黃子平 | 2024-12-02

投資學

散文 | by 雷根 | 2024-11-29

成為貨物

散文 | by 李曼旎 | 2024-11-21

藍地亞倫

小說 | by 鄧皓天 | 2024-11-21

保釣女將鍾玲玲——陳乜

專訪 | by 陳乜 |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