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老派街市的必要】記.舊城街市

散文 | by  羅雅寧 | 2022-09-29

香港是一個很奇妙的地方,在中環這個繁囂的商業中心區,人來人往的皇后大道中,沿行人電梯往山上走不遠有一個歷史悠久的露天市集,我們叫它做嘉咸街街市。對許多在這裡生活或工作的人來説,這兒是我們城市的心臓,也是城市的肚皮。

曾幾何時,嘉咸街、卑利街這兩條連接中環及半山的斜路上滿佈密密麻麻的攤檔,小販們熱情地叫賣,蔬菜、水果、蛋、鮮魚、肉,也有麵店、海味店、雜貨店,而附近的小街則有烹煮各式美食的大排檔、茶餐廳。

從早到晚,這個屹立中環的古老街市是一道道美麗的風景。晨光熹微,檔主們打開那個只有四尺乘三尺的排檔,細心地將他們的貨品擺放好,並用膠箱木板砌出更大的擺放空間。由於街市立足於一個斜坡上,那些排檔的設計也必須是高低腳的,以配合街的斜度,擺放時要特別小心,否則生果或蕃茄會一個個滾下山坡,蔚為奇觀。小販們又喜歡將雨傘倒掛在檔的雨簷邊,據説是為了延伸遮光擋雨的範圍。白天街市有人頭湧湧的時候,也有較清閑的片刻。到了黃昏放工時段,檔販們忙完最後一輪便開始收拾,清洗街道,街市回歸一片靜寂,只剩下結志街街頭的花檔開至深夜。

街市是一個人與人交流的地方。中環的上班一族、住在附近的街坊都喜歡來嘉咸街買餸,因這裡有超級市場找不到的人情味。我最愛幫趁嘉咸街黃生的雞蛋檔,小小的檔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雞蛋 ; 我家人少,有時只買四隻,他會幫我挑選並將雞蛋用報紙包好,讓我放進袋中。我問起他爸媽,他告知兩老身體健壯,有空會來蛋檔看看。十多年前黃老先生和太太打理蛋檔,那時背後的唐樓還在,地庫就是蛋檔的貨倉,而他們一家就住樓上。還有永和號雜貨店,所在的唐樓是全港最古老的,當年我常常帶學生去參觀,店主關伯必會耐心講解店內的種種,他數十年前從內地來港就開始在這店打工,後來成為老闆一直做到退休,他的經歷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2007年市區重建局展開重建嘉咸街卑利街一帶,收購了數十楝唐樓,大部分被清拆。永和號唐樓因其歷史價值能逃過一劫,但老店結業,居民搬走,只留下小販排檔在街上,和一個新建的小型街市。打椿起樓歷時逾年,市集夾在地盤中間,艱苦經營。過了不久,四十層高的豪宅拔地而起,發展商命名My Central,市集仍在,但另一邊又開始打樁起寫字樓和酒店。我們的街市就是這樣在夾縫中爭扎求存,有點像香港現時的景況。

表面上雜亂無章的嘉咸街街市,其實沉澱了一層又一層的歷史。街市近閣麟街有一片草叢,內裡藏著一幅逾百尺長高十多尺有間隔的青磚牆,初時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但經過關注組和一群歷史愛好者深入研究,發現這些青磚牆原來是十棟早期背靠背唐樓的遺跡,是香港唯一的現存證據。這列背靠背唐樓建於1879-1880年之間,由於當時香港尚未有完善的建築物條例,房屋背後毋需留有通風後巷,後來香港爆發鼠疫,港府為改善住屋環境立法禁止背靠背唐樓,這種唐樓從此絕跡。這幅機緣巧合遺留下來的磚牆立足在百年市集中間,經歷這區風風雨雨,當中竟又連繫到一名叫紅毛嬌的女子。

話説閣麟街背後有一條吉士笠街(以殖民地官員命名),別名紅毛嬌街。許多人一直以為紅毛嬌是指洋人妓女,那條街亦確實曾有妓院。但我們發現紅毛嬌其實另有其人,根據本地史學家施其樂牧師 (Reverend Carl T. Smith)的研究,紅毛嬌原名吳亞嬌,是水上人,與美藉船長James Bridges Endicott 有一段非婚關係,後來關係結束,Endicott 將吉士笠街上(即青磚牆位置)的數楝房屋送給亞嬌。亞嬌定居於此,由於她長袖善舞,又是一眾涉外婚婦的首領,在區內頗具名氣,吉士笠街就逐漸被稱為紅毛嬌街。

市區重建局本來無意保育這片古蹟,由於遺跡隱密,我們遂舉辦了多次導賞團帶市民參觀古牆,又在街上以話劇的形式演繹紅毛嬌的故事。一幅古老青磚牆就因這傳奇女子的故事而變得生動立體,讓觀者更易投入去理解當年的歷史環境。我們的研究和詮釋最終說服了當局,在發展項目中預留位置原址保育部分樓房遺跡,讓老磚牆繼續為我們說舊城故事。

即使我們最終不能改變街市被重建的命運,我們都希望盡力保留街市內的古蹟,和那個活生生的市集和裡面的人。街市是一個社區網絡,一個人際關係的載體,不是開一間超級市場就可以取代。在當局宣佈重建初期,我們曾在街上進行問卷調查,受訪者都支持保留街市,令我們印象最深是一位外籍男士,他告訴我們他特意選擇住在這區正是因為這個街市,「街市讓他有家的感覺」。


甚麼是家的感覺?是放工來街市買餸為所愛的人準備晚餐的感覺?是檔販友善地跟你打招呼,耐心向你講解怎樣烹煮食材?是長年累月的熟悉感,嘉咸街的斜坡、聲音、氣味和光線?是甚麼令我們有歸屬感,覺得這個城市是屬於我們的?

我們如何去保育一個街市、一個城市、一個家?在美好事物行將消失之際,我們還可做些甚麼?記得研究中段我們曾舉辦過一次活動 (尋找說故事的人),希望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研究並以不同的方式將故事廣傳開去。結果真的有一班「身懷絕技」的有心人來幫忙,大家一起去發掘這裡的故事,一起去想辦法令更多人知道。對於我城的庶民歷史,大家都渴望認識更多,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己親身參與發掘的工作,並有系統地記錄和保存。透過參與,我們或許可以改變一個城市的命運。

【無形.老派街市之必要】中環街市流浪記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羅雅寧

2005年與街坊成立中西區關注組,一直關心區內的規劃及保育議題。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