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杜杜《兩地相思》書摘——〈羅宋湯〉

書序 | by  杜杜 | 2025-08-11

關於羅宋湯的最早記憶,還得追溯至三四十年前的中學時代。華仁飯堂裏的碟頭飯吃得乏味了,又嫌要排隊輪候,便情願和幾個較要好的同學一起前往附近的ABC。那裏的午餐分常餐和全餐兩種。全餐比較貴,多了湯後的一塊玉米炸魚;常餐有湯有飯有奶茶,喝湯有牛油餐包,一般就是羅宋湯或忌廉雞湯。通常我選羅宋湯,因它酸酸的十分醒胃。湯的印象漸趨模糊,只記得淺碟子裏的一片橙紅色,浮着油星,沉着雜菜,也許還有一兩塊肉在其間。


記得在香港的時候,煲牛腩湯用西紅柿、捲心菜、洋山芋、胡蘿蔔的一大堆,燴得鮮而又酸,往往又不求甚解含糊其詞地稱之曰羅宋湯。如今在紐約,偶然也會徵詢老伴:「周末來個羅宋湯,何如?」卻不用牛腩,改用牛尾。因為這裏的牛腩不知怎的無情無緒,只有那點臊味叫人認得,其餘只像橡皮,即使炆腍了也還是腍的橡皮。哪裏像香港的牛腩,煮成的那口湯清鮮無比。改用牛尾,效果果然優勝得多了,卻依然沿舊叫它羅宋湯,只是叫得有點心神恍惚,不太能確定是否名正言順。


老伴說她從前在香港的西餐店車厘哥夫喝過羅宋湯,卻沒有雜菜沒有肉,橙紅的一碟子清湯,頗酸;問湯上面有沒有加酸奶油,她說並沒有。


探尋真味羅宋湯


然而這些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舊事,追憶逝水年華,卻不帶一絲懷舊情緒,純是以一己的經驗出發,務求把羅宋湯的真味探個究竟。離港日久,為了了解羅宋湯在港的近況,唯有借助黃仁逵的散文集《放風》裏面的一篇〈羅宋裂痕〉。


文中的湯瑪士馮在小西餐館喝羅宋湯,只喝得連聲感嘆:「這年頭,西餐館子愈來愈不考究。」裏面的餐巾是紙餐巾,還有兩隻金頭蒼蠅在黃油餐包上繞來繞去,而且湯盤子還有一條裂痕:「盤子邊上黑褐色筆直的一條裂痕,從扭麻花盤邊上直裂到紅稠稠的湯底,讓一片包心菜蓋住了。」這裏的包心菜,即是捲心菜,亦即廣東人說的椰菜,是羅宋湯常用的材料之一。


只有那「紅稠稠的湯底」和我當年在ABC 喝的有點相似。可是湯瑪士馮發話了:「這幫混飯吃不長進的東西,燒羅宋湯居然連罐裝西紅柿醬也用上了,真的朽木不可雕。」跟着又來一陣今不如昔的感嘆。


感嘆的也不只是他一個。遠在半世紀以前,他的同宗黃宗江也寫過一篇〈羅宋菜湯〉,說的是當年上海飯店的事情,一開始便追憶繁華:「一股子菜湯香──是當年聖彼德堡味兒的嗎?只因為他在小飯館吃飯,碰巧他對面坐了個羅宋伯爵:「只要了一盆羅宋湯,從口袋裏掏出塊硬邦邦麵包,把它浸在一杯冷水裏泡了吃。我奇怪他為什麼不把它浸在湯裏,想是怕損了湯味。他把一盆湯喝得乾乾淨淨,連同那塊牛肉、洋白菜、洋山芋,以及代替番茄的胡蘿蔔。用手抹了抹鬍子,翻起外套上的領子,慢慢地走出去了。」


文中提到的洋白菜,想即是捲心菜。奇怪的是沒有提及甜菜(beet)。只恐怕是即使在當年,這道羅宋湯一旦離了本家,遷移上海,也變得形迹可疑;落難於上海的俄國王孫喝在口中更為缺乏鮮華,也就順理成章地追憶起革命之前的聖彼德堡了。


兩地相思


問父親,他說他當年在上海開的麗都樓上,就住了一家俄國人,兩老夫妻和兩個成年的兒子。經常有親戚上門,喝酒作樂,喝醉了便打架。後來兩個兒子回歸祖國去了,卻來信說苦不堪言,洗澡連肥皂也沒有一塊。留在上海的末路王孫只得繼續借酒消愁,喝醉了便鬍子邋遢地倒在馬路邊睡覺,連巡捕也懶得理會。上海人只管叫他們做羅宋癟三,又哪會想到他們也曾有過繁華的歲月。


羅宋湯英文稱borscht,這是最常見的寫法,也有寫成borsch、bortsch,甚至是borsht,只因為英文也只是斯拉夫文的音譯而已,而原文是甜菜(beet)的意思,甜菜正好是羅宋湯的主要材料之一。嚴格來說,borscht該譯成甜菜濃湯,因為羅宋湯其實該是統指俄國湯,而俄國湯的種類繁多,除了雜菜肉湯之外,還有純雜菜湯(不含肉類),水果湯、啤酒湯,各式肉湯和蛋湯等。但這裏也只好隨俗。


斧頭石頭羅宋湯


羅宋湯源自烏克蘭,因為烏克蘭西部盛產甜菜。正宗的羅宋湯上桌之前要在湯上加一團酸奶油。但切忌將酸奶油放在鍋中與湯共煮,只可用作澆頭。至於其他做湯的材料則因時因地而異。


烏克蘭中部喜歡在羅宋湯中加大量捲心菜,莫斯科則用胡蘿蔔、洋山芋、西紅柿、捲心菜、洋蔥、蒜頭,當然還有甜菜,做成之湯作深紅色。敖德薩的羅宋湯加青辣椒,西紅柿(即番茄)也用得特別重。至於配的肉類,可以是豬肉、牛肉、鵝肉,甚至是火腿、煙肉、香腸等。也有素羅宋湯,只用雜菜,但是加雞蛋在內。俄國人和天主教徒一樣,視蛋為素菜。


羅宋湯除了加酸奶油之外,上桌時還可以撒適量的酸鹽調味。酸鹽(sour salt)即檸檬酸結晶體,是猶太人用的一種調味品。不用酸鹽,可用檸檬汁代替。喝羅宋湯可以配蒜頭麵包卷或芝士撻。想來當年ABC 的牛油餐包,只是滑稽的代替品而已。


不過話說回頭,即使是正宗的俄國食譜中亦申明,各式俄國菜湯肉湯,大可以隨意增減配搭材料,並無鐵打的成規。俄國民間故事〈斧頭湯〉可以作為佐證。話說有退伍兵士流浪至一村中,飢寒交迫,收留他的老婦卻說無食物可以款待。退伍兵士於是說:「我可以利用你廚房角落的那把斧頭做成美味鮮湯。」老婦將信將疑,也就讓兵士一試。斧頭湯煮了一陣,兵士說:「差不多了,但若果能加點洋蔥便更好了。」老婦不知是計,便拿出了洋蔥,自露破綻。兵士神色自若地把老婦的番茄、蒜頭、甜菜、牛肉一樣樣哄到手,放入湯,終於熬成了美味神奇的斧頭湯了。


這個「斧頭湯」,後來又演變成「石頭湯」和「骨鈕羅宋湯」等大同小異的故事。反正羅宋湯可以因時因地,雜七雜八,隨機應變而成。


如此看來,從前ABC 和車厘哥夫的橙紅酸湯,家中煮過的牛腩、牛尾湯,還有湯瑪士馮喝的裂盤湯,沒落俄國王孫喝的上海湯,都統統可以權充羅宋湯,解相思。


而我們喝着那身份未明的湯,照樣害錯相思表錯隔離情,也就無可厚非了。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杜杜

江蘇揚州人。上海出生,香港長大,現居紐約。中學時就讀華仁書院,接受愛爾蘭耶穌會神父的天主教教育,思想背景深受其影響。其後在香港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和比較文學。興趣是電影,立志做作家,最後主要從事教育工作,現已退休。其作品散見於香港報刊,結集作品有《瓶子集》、《非常飲食藝術》、《另類飲食的藝術》、 《飲食與藝術別集》、《飲食魔幻錄》等。

熱門文章

史學泰斗許倬雲離世 享壽95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8-05

編輯推介

空心水塔

散文 | by 李文靜 | 2025-08-09

詩三首:〈爻〉、〈腳趾〉、〈離開 / 海床 / 到達 / 到達〉

詩歌 | by 潘國亨, 鄭偉謙, 梁偉浩 | 2025-08-09

盡頭

小說 | by 黎喜 | 2025-08-08

醬園味:評《醬園弄・懸案》

影評 | by 金成 | 2025-08-06

Bruksvara

小說 | by 徐竟勛 | 2025-08-02

良風有迅

散文 | by 惟得 |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