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作為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訪黎雋維《迷失的摩登》

專訪 | by  姚嘉敏 | 2021-08-12

已故居港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的「Architecture of Density」系列,以一個外國人的目光拍下了香港的另一面:密集的樓宇加上鮮豔的色調為眼睛帶來視覺衝擊,我們明明看見了香港但又感到迷失。


蜂鳥出版在4月出版《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有別於以往利用時間作為主線的方式,改以建築物作為出發點,除了紀錄它們的外貌和香港建築歷史之外,亦可以令現在的人更深入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種種。早前書本曾登上誠品藝術類十大暢銷書的第一位,作者之一的Charles(黎雋維)直言感到意外,並認為與近年我社會風氣有關,「近幾年的社會氣氛對於香港有問號,甚麼是香港?香港又有甚麼文化和特色?」他認為正正就是這種對香港的疑問造就了與香港有關的書藉在市場上都有不錯的反應。


而書名用上「迷失」一詞亦與這種不確定性與迷惘有所呼應,Charles指出是「因為這些建築物是確實地存在著,但甚少人去提及,在歷史上迷失了」,所以希望藉住這本書讓香港人了解本地的現代主義建築之餘,也可以了解建築物背後的故事,以及連結到這個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


以新方式說香港建築的故事


Charles在2018年年尾開始構思這本書,當時希望以一個有別於其他建築書的角度去講香港的建築物。以往的建築書往往都以編年史的方式呈現,又或者是聚焦於整個建築界的發展。他覺得此類書籍雖然有助於建構香港建築歷史的框架,但卻欠立體性,無法全面地去說明香港建築的真實情況。「我覺得既然已經有框架,係咪可以去做更加深入的課題呢?所以就構思用建築物出發,希望說明歷史有不同的角度,從而補充本身單一、或者線性的論述。」


書中把建築身分為五個種類,分別是公共、民娛、商業、工業和宗教,並在每個類別揀選五座建築物介紹。希望用這些例子令讀者明白到現代主義建築與香港本土社會的關係。


書籍以「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作為標題,不過現代主義一詞所指甚廣,不同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Charles就認為:「現代主義建築當然有一個學術上的定義,用現代的物料去起建築物,同一時間建築師希望以設計去回應現代社會。」理論還理論,現實歸現實,社會上總有許多現象都無法以單一意義去定義的東西。相比起是一種建築風格,現代主義建築所指的更多是與社會之間的連結,尤其反映在經濟、社會、政治這三個面向上,現代建築亦是在三者的拉扯之中誕生。「現代社會同前現代社會在生活上、制度上、經濟上都有唔同的地方,現代建築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係時代當中的產品。」Charles覺得建築除了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之外,亦是連結人與地方的橋樑。「建築係product of好多嘢,反映到集體意義,個結果好反映到其實當時的社會係點、經濟係點、政治氣候係點,都係好集體性的事情。」以西營盤分區診所為例,不少歷史學者認為是用以照顧基層之外,亦有隱定香港社會的作用,說明在資本主義管治之下人民的生活亦可得到保障,同時也反映出共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角力。


香港寸金尺土,發展急速,不少已被評級的舊建築亦逃不過被拆卸的命運,發展局在2020年曾表示在過去五年間,有十五幢已評級或擬議評級的歷史建築被拆卸,例如位於灣仔的二級建築錫克廟和位於中環三級建築佑寧堂。而Charles在挑選建築物時,亦以作為準則,希望介紹被拆卸風險較大的建築物,「我哋想攞返個主動,唔想就嚟拆的時候先至講。」除此之外,Charles亦梳理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築師,以說明當時解築的發展脈絡。「我哋挑選了一些歷史脈絡比較鮮明的建築師的作品,例如一些是當時由民國移民的、一些是土生土長的解築師、亦有些是六七十年代時的新生代建築師,希望用這個方法去講同時間正在發生的事。」


討厭建築,所以寫建築


作為一名建築師和建築歷史學者,Charles卻在社交媒體的status中斬釘截鐵地寫道:「討厭建築,所以寫建築」,讓人好奇討厭建築的原因。聞言後Charles笑道:「我覺得建築好自然地會將唔係建築師的人排擠在外,所以好容易會產生一種抽離的感覺。即係可以幻想下好多時候突然係你屋企隔離起一橦樓,除了無法參與之外,連個樣係點都見唔到。去到起好的一刻,拆棚的時候你先見到,整個過程對於很多人而言係一個好抽離。同埋個建築好巨大,面對的時候好有無力感,起好之後又無得改,但佢又可以好醜,神奇的地方就在此。」有得揀至係老闆,偏偏香港好多嘢都無得揀。在這個石屎森林之中,我們被不同的建築物包圍,到處都有正在動工的地盤,高樓起完一座又一座,不單止起的過程無得參與,好多時連住都無份。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些龐然大物亦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Charles之後繼續說道:「雖然無力感可能好重,所以好令人討厭,但就係因為佢咁令人討厭先至要去講。」


Charles希望透過這本書提高大家對建築的注意度。一直以前,整個香港社會對於建築的討論度不高,亦少人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Charles覺得「因為少人講,自然會有錯覺認為香港無內涵。這個正正是我想做這本書的原因,希望證實唔係。細心去欣賞其實有好多有趣的地方或者故事,而這些故事可以令個建築物的內容變得豐富,自然就會睇到係一個有水準的建築。」訪問當天與Charles走訪了位於西營盤的分科診所,過程之中他細心地介紹當中的細節:「(外牆)個pattern看似好簡單,但細心去睇其實每一格的比例都唔同,然後一格格係錯位。當時的建築師好務實,唔會做太複雜的設計,但亦唔甘於去做一個就咁一格格的設計,做一個小動作,轉格已經產生了一個好有趣、好特別的設計。」


227084541_396039358526063_8656949752173486970_n

西營盤分科診所。


在專業與不專業之間


香港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石屎森林,我們每天都被高樓大廈包圍,卻對這些龐然大物毫無認知。Charles亦指出在科技發達的年代,大家「對城市空間的觀察少咗」,而觀察往往是發現新事物的重要一環,所以想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低調的建築物最重要是「望多啲」,「不同的高度會發現到不一樣的事物,例如在天橋上和在巴士上已經有一個不同的視覺經驗」。相信自己的直覺亦是了解身邊的建築物重要的一步,Charles表示自己在搵題材時亦會依靠直覺,「如果行過見到好奇怪,諗深一層就係無可能會咁奇怪。一件產品唔會因為偶然而出現,一定係專登嘅,咁就有嘢可以追溯去講。」


每逢一個職業被貫上「師」的名義,專業程度就直線上升,建築師亦然。Charles就希望大家可以放下這個既定印象,「建築好討厭的地方就係佢本身係一個專業,但同時又係一件好唔專業的東西。線條、比例其實大家都有眼光去睇,咁但係佢本身就係一個專業,就會令到人地覺得自己無個個專業。」所以在欣賞建築物的時候,Charles就鼓勵大家「相信自己,同埋唔需要質疑自己的判斷,你覺得靚咁就真係靚㗎啦」。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姚嘉敏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