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藝術】李天倫︰在紐約放空

好想藝術 | by  好想藝術 | 2018-07-09

文:鄧小樺


紐約是許多藝術家夢寐以求的世界頂峰城巿,許多藝術家在紐約掙扎求存、浮游向上;而香港的新媒體藝術家李天倫(Otto Li),在紐約駐留六個月,則有不一樣的體驗。

日本當代藝術教母草間彌生,在自傳中曾記述過她在紐約的慘綠青春:窮到幾乎沒錢吃飯(紐約食、住都貴),日日窩在狹小的住處瘋狂創作,要活下去就非要成名不可——這是紐約著名的殘酷。而李天倫駐留紐約六個月,則是因為得到亞洲文化協會的資助,於是得到一段幾乎是放假、休息的時光。「紐約和香港的生活節奏其實相似,但始終紐約有著美國東岸那種包容和多元性,相反香港選擇的空間愈來愈小。」

觀照紐約,思考自己

李天倫笑言自己是個急性子,且易受外在環境影響情緒和狀態。在紐約他需要重新學習放空和專注。「把自己暫時從藝術創作中抽離出來,吸收城巿的養份。將自己放入藝術,是比較誠懇快樂。這也是面對自己的過程。」像他去參觀野口勇博物館,「野口勇對我本是一個代表痛苦的名字,因為我曾有一件工作是要以其作品及形像作為一套電影的參考,要看很多他的作品照片。到現在看到真實的藝術品,感覺很不同。在照片我們只能看大形狀、大形式、顏色等等,實物有很多細節,很多痕跡,是藝術家和石頭之間的對話所留下的記錄。」野口勇有個說法很吸引他:「有時野口自己承認雕錯了、雕死了一塊石頭,他就先放下,兩三年後,他發現石頭好像自己會痊癒,於是他重新發現它的生命,再啟創作。」李天倫說自已不是個很容易「放下」的人,便從此中學習停頓和放下。

駐留紐約,李天倫早期多看硬件,例如發現紐約的博物館很重視「教育功能」:一家人到來參觀,小朋友都可以親身體驗、投入去玩互動裝置,讓行博物館、藝術館不是悶事,而是有趣的體驗。「看當代藝術是辛苦的,要花很多時間去看周邊的文字、資料、創作STATEMENT,對觀眾的門檻好像愈來愈高,觀眾首先要掌握當代藝術的語言、語法,才能進入作品。」而紐約的藝術是融入生活的,像由荒廢的高架鐵路支線改建成的帶狀公園HIGHLIGHT PARK,它由2006開始開發成2.33公里的綠色步道,既受居民歡迎,又吸引百萬計遊客,是由民間起動,綠化城巿設施的成功案例。」李天倫認識到,最理想的狀態是人們不再區分何謂公共藝術,何謂公共設施、建築,一切融為一體;而這涉及觀眾素質、看待藝術的態度、對待藝術的方式。回看香港,他覺得城巿大環境、文化界可以再改進的地方很多,「要反思如何提升自己;做公共藝術要考慮社區居民的想法,和社區有關係,要讓城巿變好,居民住得舒服、愛這個環境,才能做好公共藝術。」

紐約時光的美好,也在於可以與其它地方所來的藝術家交流互動。李天倫近年作品也關注城市環境中的聲音變化、製作「音域」雕塑等,他與同在紐約駐留的南韓聲音藝術裴敏倞、紐約聲音藝術家JOHANN DIEDRICK,一起使用聲音收集裝置,從世間最寂靜的地方探索未知的聲音。墳地的水面、草地、樹榦、公共椅子,都有自己的聲音。

專注放空 學習放下

李天倫說,收集聲音的過程是很專注的,有純粹的詩意,自己的感官緩緩敞開。「如果每天只看到很沮喪的事,都很難好好處理自己的生活和創作。」無疑,他說的是香港。「香港生活每天都很瑣碎,根本連工作、假期都分不開,發現是公眾假期,只想到放假要買材料店子都不開了。

在紐約駐留的藝術家們,其實回到像大學生的生活,「很謙卑地去吸收知識」(台灣藝術家曾建穎語)。有人仍固定上課,學瑜珈、舞蹈、畫畫、英文;他們也在空曠郊野和公園中享受自然,「藝術家的身份不再重要,藝術品不那麼重要,它只是環境的一部分。」「甚至是從欲望中抽身退後,只是滋養自己,沒有確實的意念。」(南韓舞蹈家金京美)

「放空,事物才能跑進來。」李天倫說他曾很介意別人怎樣看自己;但知道愈介意,作品可能愈差,受外在影響太多,反而迷失自己。因此要學習放下,做自己,不要介意別人怎麼看你。「想放下的是,一些執著,吹毛求疪的強迫症行為吧。其實好難。」李天倫笑道。

雨傘運動後香港彌漫失落情緒。曾製作《延續連儂牆》、《面塊的真相》的李天倫,帶著井上雄彦的《空白》到紐約。這書寫的是井上雄彥創作瓶頸時的放空生活,書中說:「人的一生是由許多無法順利前進、停滯不前的瞬間串連起來的。」也許每個人生命中都要有放空的時光,李天倫笑言現在最關注德國是否能拿到世界盃冠軍(他的名字Otto是來自德國統一前的首相名字),而我們現在知道,德國出局了。想來又是一個練習放下的機會。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好想藝術

香港電台與香港藝術發展局攜手製作——演藝文化雜誌式節目《好想藝術》,以輕鬆、幽默方式,介紹各種藝術知識和軼事趣聞,希望觀眾從繃緊的生活中釋放出來,清空自己,享受藝術,Make A Change。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