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街頭塗鴉為何變了看賭博照?Instagram帳號出售潮 網絡營銷有隱患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9-17

在現今世代,我們的生活與社交媒體息息相關,我們追蹤不同專頁吸收資訊,又或接收娛樂,成為專頁「粉絲」,一眾商家亦逐漸利用平台推廣商品。香港近月就有一些熱門Instagram專頁被發現已售予第三方人士,其中「香港街上觀察」(@hkurbanrecord)的限時動態頻頻出現賭博照,引起粉絲不滿,甚至令人懷疑有個人資料外洩的隱患。這漸漸形成一個Instagram帳號出售潮,而這個文化現象背後連繫著一定程度的集體情緒,亦證明了現代的消費模式,及肯定了網絡社群品牌存在著出乎意料的商業價值,但其潛在危機依然令人無法忽視。以下整理早前香港一些Instagram專頁的出售情況,也看現代網絡營銷有何隱患。


香港街上觀察暗中易手 轉發賭博資料


隨著近年城市散步興起,人們更用心發掘城內的不同面貌,而以往散落於陰暗後巷、隱蔽地方的街頭塗鴉,逐漸浮現到顯眼的天橋、平日上班上學經過的街道轉角位。90後建築系學生 Marcus約於2021年開設 Instagram 專頁「香港街上觀察」,自稱為「全港最正能量嘅社區留言板」,由最初發布自己拍攝的街道塗鴉,後來主要刊登網民投稿,許多作品在疫情期間引起大眾共鳴,專頁至今已累積逾15萬名粉絲。


然而,近日眾多網民發現專頁突然在限時動態貼出多張富貴生活照及賭博照,並宣揚財富自由的途徑,疑似帳號已易手至販賣賭博貼士的人,Marcus發文證實傳聞後仍引來網民不滿。


Marcus曾接受《Yahoo 新聞》採訪,當時他表示塗於牆身及燈柱的詩句都是具詩意和正能量,可以讓大眾「圍爐取暖」,而「有啲emo」的句子更易引起這代人的共鳴,希望為都市人沉悶的一天增添生活的樂趣。出售帳號傳聞之前,他於7月18日在「hkurbanrecord」專頁發出以「結」為題的短文:



每個人觀察香港都有唔同嘅出發點:有人睇城市嘅建築細節;有人數顏色數數字;我選擇咗streetart。由欣賞到興趣到日常,當中有盛有衰有委屈有開心。呢幾年嚟我好感恩大家不斷投稿,好感激記者同學朋友搵我做訪問。Graffiti / streetart呢幾年不斷地變,有好有壞有高有低,不變嘅係佢始終都係一個好powerful同playful嘅文化同思想載體。呢個project其中一個出發點同初心係鼓勵大家出去行多啲,香港好靚,希望大家用心欣賞下香港呢個地方in your own ways。(版主已編輯)


經網民熱烈討論後,在8月17日,版主Marcus以個人名義,在近期新興的社交平台Threads上證實傳聞,他宣稱並非為了洗白,而是希望交代帳號易手原因。他表示「hkurbanrecord」是一個以emo(情緒)和圍爐取暖為包裝的街頭藝術社區項目。而做了三年街頭藝術,以為會有更多人理解街頭藝術,但依然「徒勞無功」。他曾經申請資助設展、找過大學、做過訪問、與非牟利機構合作,以為能為社會帶來一點正面影響,但某間機構在最後階段認為街頭藝術是「不合法/灰色地帶」而拒絕他的方案,令他感到「所有野加埋只係熱情變心淡」,認為「喺香港玩藝術真係好慘」。他亦提到Instagram的活躍用戶已經少了許多,會撰文的人亦愈趨罕見,他形容以往「百花怒放百花爭豔」,而現況是「小猫二三隻」,「可惜每樣野都有自己嘅終結同輪迴。」


他又重申,最後,他指出曾婉拒開出更高價的商家,而選擇現時售出給匿名者只是時機剛好,他打算將款項用作藝術項目和投資,並呼籲大家小心任何行騙手段。


(帳號易手後的限時動態截圖)


(黃宇軒Instagram的限時動態截圖)


串文傳出後引來網民不滿,認為專頁原本分享市井生活、MK文化、憂鬱情緒,但突然道盡「銅臭市儈價值觀」,反差之大令人嘔心,呼籲其他粉絲取消追蹤;亦有指Marcus出售帳號卻不刪除帖文,也不出公告,讓接手人繼續假扮原版主收取投稿,很大機會令粉絲的私隱被揭露,甚至墮入網絡騙案陷阱,行徑有違道德,與出賣靈魂無別;出版《城市散步學》的黃宇軒慨嘆「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亦有人反向指責不滿的網民,認為他們未曾為Marcus的項目作出任何實際支持。


多個專頁帳號曾被查詢收購價錢


近期亦有不少專頁帳號也表明曾被問價查詢出售帳號,如坐擁近30萬粉絲的香港迷因專頁 @jojo__wu,他得知「hkurbanrecord」易手後也在Threads上表示曾經收過幾次問價查詢,如兩年前就有公司開價20萬但他從來無回覆他們,因為他認為再多的錢也買不回粉絲的信任和支持。

jojo__wu分享的截圖)


售出帳號的還有以My Melody配上愛情語錄,寫實而詼諧的迷因引起大眾共鳴的Instagram專頁 @melody.is.not.bad.girl。據《Yahoo 新聞》以往的報導,該專頁於兩年前建立,以My Melody動畫為原圖,竟在一星期內已吸引到客戶投放廣告,更在短短不足三個星期就擁有2萬多粉絲。正當專頁在網絡上極高討論度之際,有其他版主曝露「My Melody版主」是男生,後來他解釋自己在7年內營運28個Instagram專頁,並曾經兩日時間就吸引過萬人追蹤,但亦有網民指責版主以My Melody角色謀取利潤,然而專頁仍有不少網民支持。



直至今年6月,專頁已有6萬位粉絲,版主卻發文宣佈已出售 @melody.is.not.bad.girl。在帖文中,他解釋專頁的來由,最初僅是因為前度喜歡Melody而想藉此寫寫愛情語錄,豈料這專頁比其他自己營運的專頁更受歡迎,漸漸靠專頁做出全職廣告,認識不少同行,也曾創作歌曲、衣服設計、塗鴉。但他漸漸發現Melody的角色衍生不少創作限制,亦開始感到厭悶,繼而宣佈易手事宜,並表示手上仍有管理很多專頁,粉絲紛紛送上支持與祝福。


現代網絡營銷隱患


隨著網絡與社群媒體興起,新冠疫情也加速了消費轉型,養成消費者網路購物的習慣,各年齡層的網路消費者人數都有提升。因此,利用線上進行買賣交易成為主流,甚至開始取代傳統的實體零售,就如Instagram於2020年開發商店功能,讓商業帳號在帖文中標示商品與價格,方便用戶一站式購買商品。於是,商家採取的營銷策略也有所改變:向網絡紅人、KOL(Key Opinion Leader)或專頁投放廣告,借助其巨大影響力,帶來流量轉換與口碑價值,以達成不同的行銷目的。


而每個公眾帳號,或專頁背後都有其形象,甚至漸漸建立起一個網絡社群品牌。這種社群影響力逐漸成為商家的目標,高觀看率和高互動率的品牌代表他們擁有非常忠實的粉絲群,這自然是商家的首選。 就如「hkurbanrecord」主打街頭藝術,尤其在社會運動和疫情期間帶來正面影響和慰藉,粉絲們漸漸形成集體情感,與專頁的距離也隨之拉近,香港首個專業無伴奏合唱劇團「一鋪清唱」就曾經在此投放廣告。


然而,有些人為了快速開展業務,無須由零開始,或如現時很多販賣賭博貼士的人,就會選擇直接收購他人的帳號。但當「hkurbanrecord」易手至不明人士,甚至傳出那些富貴生活照及賭博照,與街頭藝術的emo句子形成巨大反差,而粉絲沒有被預先通知時,他們或會感到陌生和被背叛,就如等同把粉絲群一併出售,以往累積下來的品牌形象也隨之垮塌。


關於出售Instagram帳號,據《華視新聞》於今年2月的報導,Instagram的使用條款清楚列明,不得銷售、授權或購買任何帳戶,律師劉韋廷也提醒:「申請設立IG帳號,就跟IG公司本身,是有一個契約關係存在,如果有被發現賣帳號的話,是有可能這個帳號被終止。」除此之外,賣家的名義有機會被用作不法用途,買家可以招搖撞騙,典藏帖文也可能被翻出來,私隱也有外洩風險。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