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的彼岸》編後記

散文 | by  葉秋弦 | 2023-07-10

潘國靈是香港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以來創作不輟,曾涉獵不同文類,其中短篇小說尤其豐盛,表現手法層出不窮,作品具實驗性並深刻,極具個人特色。他不滿足於傳統說故事的形式,在自行摸索、探尋、挖掘、沉澱之中,經年累月開創出自己專屬的文學世界,曾有內地文學研究者表示:「潘國靈的小說雖然多為獨立中短篇小說,但其十餘年不斷地『短跑』其實相當於『長跑』,他所有小說從內部已構成一個連貫緊密的書寫系統。」(鄧文娟:〈城市、身體、“fort-da”隱喻——潘國靈中短篇小說的系統研究〉,華南師範大學,二〇一三)如今又不覺十年,拉闊時間來說,他一直在以文字的磚磈來築建一座「小說城堡」,愈發繁複,裏頭有鑽挖內心的隧道,也不乏照見世間的鏡子。有說他的作品充滿自省與哲思(凌逾語)、有說他的作品寓言色彩獨特(李歐梵語),時而一個意念引發奇想,時而在尋常生活中看出幽微,不一而足。若以幾個關鍵詞來概說,貫穿於作品中的創作母題包括:原初、消失、疾病、城市、物件、愛情、創作本身、身體等,自然在主題以外,小說如何寫永遠是重要的,而潘國靈的小說每每形式與內容互扣,不僅止於單純的形式主義實驗。


在編這本小說集時,在眾多可能的主題中,我們取其中重要一脈,以「成長」為題(或說,成長及其失落),這一方面是潘國靈小說的主題之一,另方面這主題亦有足夠的寬闊度,希望在此視角下收入多篇作品,展現成長的複雜性和作品的多樣性。主題選貴乎聚焦,自然在主題的框架下亦必有割愛,譬如出色之作〈離島上的一座圖書館療養院〉、〈密封,缺口〉、〈在街上跳最後一場離別舞〉等未能收入,或留待日後有機會推出作家其他主題作品時再收入,或以此書打開一把鑰匙,讓讀者自行發掘和探索。


說到「成長」主題,我們取其廣義,意思不僅是一般所理解,由童年至成年的歷程(或一般所說至“coming of age”),成長除了是邁向也包括回望,或一直回頭或驀然回首,在成長路上撿拾種種的遺落。成長也非某年齡層的專利,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路上,邁向成熟也必有破碎或殘缺不全。成長必觸及諸般面向,如與城市的關係、存在的迷惘、時間的意識、記憶的堆疊與遺忘等等,而以上也是潘國靈的作品特色之一。


以上說到成長主題,《原初的彼岸》以作品為本,但另方面,在梳理潘國靈小說作品中,我們也希望鋪展出作者創作上的成長脈絡,是以編排上以作品的創作時間(大多以發表日期為準)為序,看似「直線」其實正好是讓時光鋪展出一道迴廊。自然,作為小說,小說內容與作家自身未可劃上等號,作品與作者的關係,在小說文類中尤其複雜。我們以此作為副線,欲打開一個視域,尚有很多可探索鑽研的空間。


本書收錄由作家陳志堅撰寫的編者序,從「存在」、「消失」等角度來詮釋潘國靈的作品與文學世界,作家蔣曉薇則從「洞穴」與「孤讀」的概念出發,與讀者分享她眼中的潘氏作品特色。十八篇作品的篇末,均附上豐富的文學詞條,詞條以整理研究資料糅合作家訪問的紀錄方式撰寫而成,過程中我們邀請作者談心法技法,及一些書寫的背後,方知一個小說家的生成絕非容易,除了天分,也有持續不息的磨練及思考。文學詞條不僅是每篇作品的附錄,更包含大量的小說心得,作者也借出一些珍貴實物,如創作筆記、與作品有關的生活照等,希望為《原初的彼岸》添加另一層閱讀的意義。最後,邀請本地年輕畫家王昱珊揀選五篇小說作畫,畫作呈現畫家對文學獨特的切入視點,她透過素描線條對作品的細膩詮釋,留待讀者自行細味。


站在原初的彼岸,一起回首青春、成長以及文學的初衷——天性、自性與個性。


葉秋弦

二〇二三年六月二十日


撿拾記憶 一個孤讀者的洞穴穿行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葉秋弦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文學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士。喜愛編書和創作,希望生活是文學。著有散文集《綠皮火車》。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誰偷走了我的意象

小說 | by 陳芷盈 | 2024-04-26

【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散文 | by 王瀚樑 | 2024-04-24

【無形・◯】桃緣

詩歌 | by 羅貴祥 | 2024-04-22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