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福仁專訪(二):從詩到散文的寫作經驗

專訪 | by  王家琪 | 2021-06-08


訪問者:王家琪

日期: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
地點:土瓜灣,受訪者的書房


《羅盤》與「余派」的爭議



《羅盤》第4期上您和黃國彬的文章被視為代表了《詩風》和《羅盤》的詩觀差異,例如王良和就以此為題寫了論文(註17), 又例如也斯把七十年代詩壇分成三種路向,《羅盤》被歸類為「廣義的現代派」,和《四季》同屬較「生活化」的,與《詩風》的新古典主義相對(註18)。 《羅盤》有否特別偏好某種詩觀,比如「生活化」的寫法?


答:把我和黃國彬的文章對立起來,這個一面是誇大,另一面又是縮小。第4期,《羅盤》增設「創作經驗談」欄目,請作者自述創作,我那篇〈我的書桌〉早就寫好了,黃國彬的稿也是我約的,他交來一篇〈論偉大〉,我們一併刊出。其實沒有這樣刻意。同期還收了馬覺的〈我的工作〉,談錫永的〈剖白〉。要說對立,那麼毋寧是四種不同的立場;好處也正是這種多元的分別。甚至寫現代詩的《詩風》何嘗不是廣義的現代派?

「生活化」最早是由左翼最先提出,那是二十世紀三十、四十年代,以至五十年代的中國大陸,像周揚《抗戰時期的文學》、毛澤東論民族形式,以及何其芳的〈論現實主義〉等等,他們提出的「生活」是有所限定的,不是資產階級的,不是知識份子的,而是勞苦大眾,是工農兵,是幹部,「生活化」即大眾化。即使不同意他們,但「破」和「立」的鼓吹很明確。到了六十年代,古蒼梧寫的那篇〈請走出文字的迷宮〉,回應的是創世紀詩社的《七十年代詩選》,反對的是台灣現代詩虛無、晦澀。那時青年文學獎也提出「生活化」,意思也很清楚。

大抵沒有人會反對文學藝術來自生活,但生活在自由的香港,到底什麼就不是「生活化」呢?如果不是接手左翼的理論,指定某些生活才當是生活,那麼「生活化」只是一種description,一種描述,不能算是一個「流派」,一種褒貶的價值觀。因為,連何其芳在延安寫〈生活是多麼的廣闊〉,也說「去北極探險,去熱帶搜集植物」,生活可冷可熱,可遠可近。商禽的超現實,從台灣當年的現實政治來看,何嘗不是一種現實的反叛,何嘗不是轉化了的一種生活?要是沒有清楚界定,「生活化」可能變成排斥不同的詩風,不同的修辭。其實當時香港和臺灣詩人都在反省現代詩的寫法,為什麼不可以各自競秀。


《羅盤》的最後一期辦的「陳德錦個展」,其中貝類和有名的評介都提到「余派」的說法,這兩篇文章被視為「現代派」與「余派」之爭。


答:余光中怎麼不是「現代派」?他的新古典《蓮與聯想》也只是一個時期的作品罷了。當時余光中的影響真的很大,好處是令寫作的人注意文字的經營和修煉。當時的確有不少人談及「余派」,但首次寫成文章真的是那次的「陳德錦個展」?貝類和有名都是筆名,我已經記不清作者是誰,但兩位都是《羅盤》友人,有名的〈信簡〉,上款好像就是寫給我的。


何福仁專訪(一):從《詩風》到《羅盤》的編輯往事




散文的寫作



不如談談您的散文。您既寫詩也寫散文,怎樣決定一個題材或想法寫成哪一種文體?


答:細節較多、材料豐富、需要詳細敘述的就用散文。散文需要經營,詩較單純,需要靈光一閃。還有一種情況,是編輯約稿要求。比如有一次劉以鬯先生約我在《香港文學》寫詩,因為版位大小已劃定,必須是整整十四行,多一行少一行都不行。西西在〈玻璃鞋〉不是寫過這樣的事嗎(註19)?那是真的,是我的經驗。


《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有兩篇文章談中國散文,頗有替散文不被重視打抱不平之意(註21)。 您較喜歡寫詩還是散文?


答:我沒有特定的偏好,但是讓我寫散文,總是寫得出來的,散文是基本功,甚至可以說寫甚麼都可算是散文。給我一個題目,如果要寫散文,儘管不一定寫得好,卻總是寫得到的。詩就不一定了,詩要有特別的東西在裏面,可能是一個聲音或一個意象,詩是較難得的。


第一篇散文是刊登在哪裡的?


答:應該是《當代文藝》那篇了,題目是〈談吃〉,後來沒有結集。


有沒有心儀的散文家?您曾提到年少時喜讀梁實秋,他的散文有影響您嗎?或者說,您心目中理想的散文是怎樣的?


答:年少時非常喜歡梁實秋,小六、中一時幾乎把他的作品全部讀完,最好當然是《雅舍小品》,《秋室雜文》、《記聞一多》、《徐志摩》、《清華百年》等小書全部看過,有些篇章甚至倒背如流。我還記得當時知道他再娶妻後覺得有點失望。

我同時也看魯迅的小說,《吶喊》很好。雜文罵人居多,但是其實文章罵人最多的是他的弟弟周作人,在報刊上罵得很厲害,比如有一兩百篇就是罵陳西瀅等「正人君子」的。這些在後來結集時全部刪掉,只呈現出他喜愛抄書、小品文的一面。周作人在文章中的形象與真實的十分不同。

好的散文沒有一定的標準,比如我也喜歡錢鍾書,他是掉書袋的高手,掉來並不賣弄或礙眼,但不一定像他一樣才是好的。

現在我已經很少讀當代的作品,很少買近年出版的書了。反而喜歡先秦散文。我想寫孔子想了十幾年,寫了幾篇就停頓下來,將來有時間就完成它。



註:
17. 王良和:《詩觀的衝突與主流的競逐:香港八、九十年代詩壇的流派紛爭──以「鍾偉民現象」為映照》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1年。
18. 羈魂訪問梁秉鈞(1997):〈詩‧越界‧文化探索〉,陳素怡主編:《僭越的夜行:梁秉鈞新詩作品評論資料彙編》(香港:文化工房,2012年),上卷,頁34-35。
19. 西西:〈玻璃鞋〉,《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台北:洪範,1984年),頁58。
20. 何福仁:〈最受歧視的文體——散文的話題〉,《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香港:中華,2017年),頁172-179。〈形與神之論——散文的話題〉,《像她們這樣的兩個女子》,頁180-192。
21. 江藍:〈談吃〉,《當代文藝》第30期(1968年5月),頁63-66。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王家琪

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畢業,從事香港文學及現當代中文文學研究。著有《素葉四十年:回顧及研究》(2020)、《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2021),編有《西西研究資料》(合編,2018),學術論文散見於多份中文學報。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2024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詛咒

時評 | by Àlex Vicente(翻譯:印卡) | 2024-10-11

還有什麼能療癒你

影評 | by 鄧小樺 | 2024-10-10

不丹,並不簡單

影評 | by 穆純 | 2024-10-07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