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侏羅紀】隱藏的弱勢社群——內向的孩子

教育侏羅紀 | by  雅言 | 2020-03-31

我們這個社會對內向的孩子一直不太友善。


香港的孩子大多從一至兩歲便開始上親子遊戲班(Playgroup),跟著家長面對不同的老師上課,在上課的活動中被大人要求有反應、跟著老師指示做,但說到底,老師對這麽幼小的孩子來說只是一個陌生的人。


接著,孩子開始面對更多的挑戰。一歲多的孩子申請學前預備班(PN),兩歲多的孩子申請幼兒班(K1),面對不同幼稚園的入學面試,升讀幼稚園的低班(K2)便開始去不同的小學進行升小一面試,一點兒也不誇張,一個孩子起碼面試十間八間小學,某些小學還把面試程序分兩次進行—初試及複試。整個學前教育的升學過程中,社會的主流教育機構大多要求孩子主動表現、積極開朗、反應敏捷、「聰明醒目」等等,即使孩子面對的是陌生人。身為家長,最怕的是孩子在面試中沉默不言、「零反應」。


在以上的過程中,你發現了奇怪的地方嗎?主流教育正在假設所有孩子都是外向的性格,究其面試系統、程序無一不是為外向性格的人而設。在陌生人面前說話,對外向的孩子來說可能輕而易舉,對內向的孩子卻是一場惡夢。身為家長或者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否不自覺地也在用同一樣的方法對待不同性格傾向的孩子呢?我們又可以如何幫助這些在主流教育中處於弱勢的孩子呢?

首要的是成人要糾正觀念上的謬誤—「內向」並非貶義詞。「內向」這個形容詞一直帶給人負面的印象,似乎與「孤僻」、「自閉」劃上等號,其實只是人格上的一種取向,應當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假設有一把量度性格的尺子,一端是外向,另一端便是內向,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把尺上的某個位置,傾向某一端(註1)。要具體找出孩子在這把尺子上的哪一點,可能要求問專業的兒童心理學家,但要找出性格傾向哪一端,家長或老師透過日常持續對兒童的行為觀察不難辦到,參考網上資訊或坊間心理學的書籍都可找到一些具體行為表徵的測量表用以辨別外向及內向性格。


外內向性格的迴異之處主要表現在精力來源、社交模式、行為反應三方面。精力來源方面的表現特徵是內向者喜歡獨處,從獨處中得到力量恢復精力,而外向者則傾向透過外在世界的社交活動得到能量。故前者的社交模式傾向一對一、一對二的深入交談,後者喜愛群體活動,越熱鬧越精神。由於思考方式不一樣,外向者在社交場合中的發言頻率高、表現較自信、說話及反應較快,內向者的思維模式較複雜,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故反應較慢,發言頻率較低,但由於其發言經過思考,往往具一定的深度(註2)。


孩子從小很難避免被比較,因為這個社會嚮往的人格是開朗活潑的、社交能力高、反應敏捷、身處哪裡都能適應良好,這些都是外向人格的優勢,卻正正是內向人格的孩子很難做到的事。內向的孩子通常反應緩慢,無法立即加入一個群體中。他們敏感而安靜,不太表現自己,我們可以如何透過不同的教養方法還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呢?


最重要的是大人給這些內向的孩子更多適應變化的時間、理解指示的時間及作出反應的時間。有時只需一句話:「孩子,你慢慢來,我等你。」在成長中面對不同的挑戰是孩子的任務,家長的角色中常常缺乏等待,想為孩子做很多、預備很多,忘記了只要適當地放手讓他們自己來,給予時間和空間,安靜地陪著他們,最終孩子自己可以完成任務,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等待尤其重要。


此外,他們需要更多自己的空間,家長可在家中佈置一個隱蔽性較高、專屬他的角落,讓他有獨處的時間。不要急於安排太多社交性質的活動,多和他溝通交談,事先讓孩子明白參加活動的時間和目的。每個孩子接受社交活動的時間長短和頻率是不一樣的,試試找出一家人都覺得舒適的模式。


舉個例子,我的外甥性格內向,我發現每當他星期六從早到晚參與學校的課外活動後,回家一定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後來減少了下午的課外活動後,他回家會自己躲在房間看圖書,而且沒有再出現發脾氣的行為。家長適當地調整社交活動的頻率及長度能幫助內向的孩子提高面對生活的能力,因為他們有限的精力可以真正用來發揮他們的潛能。

你知道嗎?很多世界名人都是性格內向的人,比如愛因斯坦、比爾.蓋茨、牛頓等等,如果少了他們,這個世界將不再一樣。今天,我們身邊也存在著一群沉默的孩子,如能給予他們更多的包容和體諒,現在一塊毫不顯眼的石頭,有一天定能像寶石一樣發出耀目的光芒。



註1及註2:筆者在文中所舉例子及內外向的行為表徵參考自瑪蒂.蘭妮(Marti Olsen Laney):《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台灣:漫遊者文化出版社,2018)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破.地獄》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編輯推介

社畜教父卡夫卡

書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5-01-21

略談香港中文考試之存廢及其他

時評 | by 淺白 | 2025-01-21

樂諾的番茄炒蛋煲

小說 | by 梁曉聆  | 2025-01-18

悼邵家臻

詩歌 | by 李金鳳 | 2025-01-17

美國著名導演大衛連治逝世 享年78歲

報導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6

獨力湊仔兩日談

散文 | by 曾繁裕 | 2025-01-16

東尼瀧谷——貪戀村上春樹

影評 | by Ivymoksha | 2025-01-15

《爸爸》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12

【2024年香港書店面貌變化小匯總】

現象 | by 漫遊香港書店 | 2025-01-07

「作者」的復活

教育侏羅紀 | by 任弘毅 | 2025-01-07

詩三首:〈阿修羅時間〉、〈意義〉、〈瀉湖〉

詩歌 | by 王兆基,王崢,王培智 | 2025-01-05

【2024回顧】告別逝去的人

現象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5-01-03

他們想,反正我不作惡都改變不了世界

影評 | by Sir. 春風燒 | 2024-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