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讀L】偏心女同志小說書單

書評 | by  林三維 | 2020-07-09

又回到老掉牙的問題,什麼是女同志小說呢?關於Lesbian書單又是什麼意思?思前想後,我決定選擇5本,以女同志、性別流動為主體的小說,盡量呈現不同的女同志面貌,既有純文學、愛情、也有犯罪、懸疑,脫下標籤、類型後,大抵都是人的故事。


《人造衛星情人》 村上春樹


Lesbian 人造衛星情人


你會怎樣形容墜入戀情的感覺?村上春樹在《人造衛星情人》,狂拋比喻形容:「那是一場猶如以排山倒海之勢掠過無邊草原的龍捲風一般的迅猛的戀情。它片甲不留地摧毀路上一切障礙,又將其接二連三捲上高空,不由分說地撕得粉碎,打得體無完膚。」好亂好囉唆,那不正正是陷進愛戀的情況嗎?村上以此,形容小說主角女同志小堇,愛上妙妙的感覺。


虛構的能動力:讀陳冠中《北京零公里》


《人造衛星情人》是村上春樹目前惟一一本以女同志為主角的小說,平時被人恥笑、批評為直男作者的村上,寫女同志倒是蠻為順心,起碼沒有把角色性向扭來扭去,最後由攣變直的情節。小說的「我」是一名默默暗戀小堇的男生,而小堇卻愛上了比她大的妙妙,妙妙「喜歡」堇,卻因自身經歷(欲知為何妙妙一夜白髮,請去看書)無法與她親熱。看似普通三角戀的故事,由妙妙與小堇同行到希臘,繼而失蹤,加入懸疑元素。


某個希臘的深夜,小堇與妙妙共處一室,面對排山倒海的情慾流瀉,小堇對著妙妙無法自控。但無論小堇如何嘗試,妙妙的身體就是沒法回應,她的身與心似是分隔了一半。


《Killing Eve》小說三部曲 Luke Jennings


Lesbian Killing Eve


沒看過電視劇《Killing eve》的話,大概不會對小說那麼著迷。我是先看劇,再看小說的,由BBC America製作的《Killing eve》根據 Luke Jennings小說三部曲——《Killing Eve: Codename Villanelle》、 《Killing Eve: No Tomorrow》、 《Killing Eve: Die For Me》改編。單看書名, 大概聞到Trashy Novel(蹩腳小說,多以愛情浪漫為題,讓人知道自己在讀的話,或許有點尷尬)的味。 小說和劇集都是圍繞兩大主角——職業殺手Villanelle和前特工Eve,第一部是傳統偵探式貓捉老鼠故事,漸漸發展成貓捉貓的故事。在兩女的心目中,她們都是Predator,對方則是Prey。


電視劇與小說大不同,大可調過來把原著當作Fan Fiction來看。小說裡的Villanelle是一個名副其實的Psychopath,她自戀、冷酷、充滿獸性,孩子氣,直到第三部,她仍然殺人於無形,對他人殘酷沒有悔意(這一點與電視劇不一樣),Eve體內的獸性漸漸被 Villanelle 甦醒,命中注定的一對。沒有因為對方而變好,卻因為彼此,窄路才曙光。


《How to be both》Ali Smith


Lesbian How To Be Both


你可以愛她,同時恨她;你可以開心,同時感到愁緒。你可以是男人,同時是女人,時間可以是現在,同時是過去嗎?


Ali Smith《How to be both》揮灑地展現了她的文句特色,一句句子,飽含雙重性,全書是意識流、碎片式描寫。《How to be both》分成兩部分,George是一名擁有男生名字的16歲倫敦女生,既要經歷母親離世的哀傷,亦要迎應學校新環境。她在學校認識與別不同的H,展開一段微妙、充滿童趣的友誼。George回憶媽媽帶著她和弟弟到意大利Ferrera看 Francesco del Cossa的壁畫,她和H一同發掘del Cossa的故事。


鏡頭一轉, 故事聚焦在 del Cossa 身上,描述 del Cossa女扮男裝學畫。敘事時空由文藝復興的意大利到21世紀倫敦。當你以為George的故事告一段落,她再次透過 del Cossa 的視野中出現,兩個故事纏糾在一起,難分你我,人穿越時空、性別的流動性令人聯想到Virginia Woolf的《Orlando》。


《 How to be both 》 擁有兩個版本,你讀者有機會先認識George,通過她的觀察了解 del Cossa,又或一開始跟 del Cossa踏出修煉經歷。無論在角色、人物設定、結構、情節鋪排、閱讀層面,《 How to be both》打破當中二元性,無疑是當代小說的傑出作品。


《蓉蓉》 盧妤


Lesbian 蓉蓉


對於《蓉蓉》,我是偏心的,《蓉蓉》的作者盧妤不單是我的好友,我們更是讀同一間小學和中學,在倫敦時更是住同一區。但那些都是後來的事,是我讀過《蓉蓉》後,才知道的。我是先讀 《蓉蓉》,才認識盧妤 ,讀著《蓉蓉》,總有似曾相識之感,又或,我和她的相處存有時差。 當我展開校園新生活,她已有投身大學的準備;當她搬進倫敦那區時,我已回到香港。


與其說《蓉蓉》 是小說,事實上更像戀人絮語,纏綿蜜語訴著對著蓉蓉的愛。蓉蓉是誰呢?她完全是「我」的類型,「我」喜歡的外形,膚色、輪廓、笑容、表情、聲線……「我」喜歡她的全部,她大膽、浪漫、溫柔。閱讀,她生於法國,擁有一半越南裔血統。我讀《蓉蓉》的過程,恰如窺探別人的私生活。


當中的特點之處是轉移視點,首章「倫敦已給你霸佔」道盡「我」對「你」(蓉蓉)的思念,「至少巴黎是巴黎」裡,「我」轉為「她」,「她」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個選擇,在巴黎見新朋友,抽煙或飲咖啡,腦袋都是「你」(蓉蓉)的影子,就連稍似寫給朋友的章節——「給不那麼 親愛的雅莉」,寫信的人是「我」,通篇的「你」是雅莉,真正的核心卻是J(蓉蓉)。同名篇章「蓉蓉」以全知者視角寫出蓉蓉的性啟蒙經歷。《蓉蓉》關於愛慾,關於執悟,因執迷而落筆,全書一完也就醒悟了,像「思前」與「想後」裡,一個情況,產生截然不同解讀,你迷戀一個人,她的什麼也是甜。


《叔.叔》的桑拿空間及其感官隱喻


《其後それから》 賴香吟


Lesbian 其後


失去邱妙津以後,我們可以讀些什麼呢?若然喜歡《鱷魚手記》與《蒙馬特遺書》的話,或許讀讀《其後それから》,到底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裡的人物小詠、《邱妙津日記》中提到的L是不是賴香吟的話題眾說紛紜。撇開一切流言蜚語,我們不妨回到文本本身。小說一開始由回憶式的長鏡頭展開,邱妙津化身為五月(關於這一點,倒是沒什麼好爭論) ,「她」和五月的相識始於活動中心,全因為五月,活動中心不像其他大學時代的回憶碎片——「她與同儕之間總有那麼一些走不攏的距離,可是五月堅持挑戰那些距離家,跳也要跳過去。」「她」剛認識五月時,五月像個充滿了電的電池熊,充滿活力,「我」寫五月的片段是移花接木的記憶,還是有現實的憑據?惟一肯定的是《其後それから》是自療書寫,自舔傷口,面對失去摯友的方式,一如作者寫道:「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五月的書,而是關於我自己,其後與倖存之書。」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家訪

散文 | by 孫樂欣 | 2024-10-02

黑吧敬酒

書評 | by 惟得 | 2024-10-02

張愛玲金句,有時比周星馳更好笑

其他 | by 馮睎乾 | 2024-10-02

《只是影畫》的溝通與失效

影評 | by 搬金字塔的螞蟻 | 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