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書寫《幻愛》之後——訪問蔣曉薇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蔣曉薇是《幻愛》小說作者,今年她繼《幻愛》後推出新作《秋鯨擱淺》。《秋鯨擱淺》乍眼一看是非常淒美的名字,令我聯想起「鯨落」背後動人的故事。其實書名裡「秋」是主角的名字,這本書既是「秋(蘇月秋)的擱淺」也是「鯨的擱淺」,曉薇將動物界的現象去比喻人在客鄉「掙扎求存」的狀態。作者更透露這本書是以卡繆《異鄉人》為創作靈感,是自己對家和香港的觀察而成的作品,帶讀者思考「格格不入」的陌生感。想起曉薇對自己的詢問:「自己是否一個異數呢?」她在書寫《秋》的時候同時思考自己的定位和身份。


筆下秋鯨,書上感情


《秋》的背後有個小小故事,它原是一齣舞台劇,但是曉薇認為故事還未結束,所以她想以較為熟悉的體裁——小說來重新創作《秋鯨擱淺》。這個說不盡的劇本花了兩年半的時間終於面世。曉薇重新思考書寫劇本和小說之分,她認為劇本強調「即時性」的消化,主要是交代角色之間的互動和情緒,而對白大多為短句;當書寫小說時,她發現作者需要重新建構一個世界,對白的地位就不如劇本那麼高,對於角色內心塑造、故事結構、意象的要求更高。


要數曉薇的寫作特色,不得不提的就是她在文中多處引用經典,在《秋》裡有不少曉薇欣賞的作品,諸如《白鯨記》、《異鄉人》、《薛西弗斯的神話》等等。不止在《秋》有多處引用,曉薇在創作《家寶》的時候已經有「先例」,還會將自己偶像張國榮的歌放入小說。這個寫作特色暗示曉薇對文化的志趣外,也出於幫助讀者理解故事,曉薇說:「寫的時候覺得(文本)有關聯,可以反映角色的心情,或者香港某個現況。」


在《秋》一書中,角色之間會透過「閱讀」建立聯繫,曉薇筆下的人物會在閱讀裡有自相自憐、身同感受、疑問,這些「讀後感」其實也來自曉薇的個人經歷。她經歷人生低潮和社會動蕩的時候,會透過閱讀來找心靈寄託。她在閱讀裡發現:「在歷史洪流中,有不少人都遇到苦難和困苦……看書時發現,你的問題可能很小,有很多人都面對天災人禍、戰亂、種族清洗等等這些很大的苦難。所以閱讀的意義是在於跳出自己的小世界,進入一個大世界。」曉薇比喻閱讀就像走別人的一生,自己不在場也可以感受對方的奇妙經歷,擁有了新的視野和智慧,在艱難的時刻可以派上用場。


家是流動,鄉是異鄉


曉薇在書中強調人與社會格格不入,我們眼看原來建立的價值觀被摧毀,變得無所適從。《秋》其中之一的主角游敏兒在香港土生土長,希望將來可以在香港安居樂業,但是她面對著制度上的異化、社會的轉變,使她覺得香港「家不是家」,深陷在絕望之中。曉薇認為游敏兒代表很多香港人——一種迷惘的狀態。游敏兒最後選擇前往外地定居也是基於對香港太失望,希望尋找新的地方建立希望。


當我們面對地方崩壞,又應如何自處呢?放棄還是留下來,這個問題存有在我們的腦裡。曉薇對於「家」有另一個想法:「家」可以是流動的,沒有實際所指之地。她舉出鯨魚和其他海洋生物四海為家的特性,都是為了生存和覓食。家的位置可以隨著生存需要而變動,大自然的「適者生存」似乎是一個被迫接受的規則。


不止在香港是「異鄉人」,即使香港人移民也是前往另一個異鄉。曉薇認為移民也會令當地人認為你是外來者,就如不少新移民來港時被人歧視為外來人。在《秋》裡的新移民大多都不會主動融入香港,曉薇對此感嘆:「一個人是否真正屬於那個地方,其實是代表你有多少投入和付出。即使你到了其他地方但仍過著舊有的生活模式,你都不是那個地方的人。」


曉薇在香港成長、接受教育,對香港非常有歸屬感,但也感覺到來自格格不入的孤獨,她在創作《秋》時寫出了「異鄉人」的無措——家,究竟在何方?或者就如書中所說,認同的地方就可以成為家,或是感到心安之處就是家。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楊喜盈

3體同病相連雪豹

熱門文章

編輯推介

《周處除三害》小輯

專題小輯 | by 虛詞編輯部 | 2024-04-05

堂郎

小說 | by 李俊豪 | 2024-04-05

【無形.同病相連】太空漫遊

詩歌 | by 陳康濤 |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