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follow me】理解情緒不是練習,而是體驗。——訪問馬傑偉

文藝Follow Me | by  楊喜盈 | 2021-03-29


每一個人都有情緒,坊間有不少方法去令人變得平和,或者控制情緒。情緒可以被控制的嗎?曾任中大教授的馬傑偉,在退休後發現自己有情緒問題,在翻閱不少書籍後,發現患上抑鬱症。他開始留意身邊的家人、朋友,驚覺不少人都面對心靈的困境,並開始關注情緒健康和集體創傷。在2020年出版《七情上面:苦難時代的情緒自覺》,寫作的原因也簡單不過——醫自己的心病。這次「虛詞」有幸邀請馬傑偉教授分享寫書背後的經歷和認識自我的過程。


愈來愈想認識自己


新作《七情上面》記錄了不少情緒問題的個案,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如何被情緒左右,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馬傑偉就像一個陪伴者、觀察者,去關懷這些深陷痛苦的人。他指香港人從小到大的教育都缺乏了表達自己、交流感情的一環,只學會了生存和讀書,以致大家都不能暢快地說出所感。馬傑偉補充,我們會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將自己的感受擺得愈來愈遠。這些長年的壓抑常常迫得人們出現情緒問題。近年,這些被大家疏略的情感問題,在社會動盪下浮現出來,令更多人關心情緒健康。


起初,馬傑偉對於輔導、陪伴有一些約定俗成的看法:一個人在幫助另一個人。透過與不同個案人士接觸後,他對此有新的體會——在別人身上更了解自己。他在輔導別人裡發現人的復元能力和求生能力都很高,我們有不少未知的領域尚待了解。他形容認識未知的自己是一件十分具體的事,這並不代表我們改變了,而是變得更多面向和豐富。即使是陰暗面,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換個角度也可成為生命的能量。


現在,馬傑偉已經走出了陰霾。他仍堅持每天早上寫下自己的感受,讓心情變得穩定:「這不是說你排斥情緒,我們可以放情緒到可以接近的範圍,不要讓它們像河水一樣淹沒了你。」另一疏導情緒的方法是,直接講自己的感受出來,馬傑偉認為處理情緒有一種自覺,說出來後感受它,就已經與難過或悲傷產生距離。他認為所有疏導情緒的方法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對人的七情六慾、渴望或恐懼的多一點了解,而我們可以從夢中了解自身。馬傑偉指理智接受不到的事物,都可能在夢中出現。他不時會和朋友分享夢境,在講述夢的時候就會慢慢地了解自己的意識。


別人的重擔,我不能負責,只能陪伴


馬傑偉是過來人,對於其他陷入情緒問題的人都會身同感受:「其實有些情況你知道、感覺到的絕望,唔係兩粒字嚟,係真係有個好大嘅拉力。」他憶述一個想自殺的個案,當事人認為自殺是終止痛苦的方法,在將要輕生時放棄自殺的念頭,過了幾年才找到生活下去的方法。馬傑偉對這次經歷尤其深刻:「我真的感受到那份絕望,好似走投無路般,張開眼沒有事情想做,無任何動力生活下去。」


他在書寫《七情上面》時,並不是以客觀抽離的方式去說這些案例,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感受。接收負面情緒並非易事,他曾經也被別人的情緒左右,於是這成為他其中一樣重要的功課。馬傑偉自言為了「放得低」別人的重擔,會對自己說:「別人的重擔是別人的,我只會陪他們走一會,我是不能拿走他的重擔。」他70多歲的老師對他說:「他變好不是你的功勞,幫不到他也不是你的責任。那些人有各種不同的因素令他們走到下一步。」馬傑偉慢慢學會放下別人的重擔變得比較輕鬆一點,也清楚認知輔導別人只是義務工作。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不少坊間書籍會勸喻人們平服自己,馬傑偉卻說:「 一樣可以好嬲、好想喊同好想笑,健康的做法不是讓自己平靜,而是有這些情緒想法時,讓他們跑出來。」或者適當的發洩可以有助防止情緒失控,如馬傑偉所說,知道負面情緒、陰暗面也是自己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那麼感情生活會豐富好多,不會被單一的情緒騎劫你。



延伸閱讀

作者其他文章

楊喜盈

熱門文章

原址重建:《爸爸》觀後感

影評 | by 金成 | 2024-12-05

〈關於爸爸的兩位小演員〉

影評 | by 毛曄穎 | 2024-12-12

編輯推介

迪士尼刪除新作的跨性別元素

報導 | by 虛詞編輯室 | 2024-12-21

飲江詩兩首

詩歌 | by 飲江 | 2024-12-19

Fahren

散文 | by 言水 | 2024-12-19

被時間觸碰的光之羽

散文 | by 賴志豪 | 2024-12-14

張愛玲與宋淇談瓊瑤 也談亦舒

歷史 | by 馮睎乾 | 2024-12-12

法協記憶與逝水年華

散文 | by 箋箋 | 2024-12-10